曾經被多個國家列為禁書的《紅與黑》在傳達著什麼

《紅與黑》之所以起初許多國家被列為禁書就在於它的超前性,司湯達對於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的描寫與書中對於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紅與黑》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司湯達也因此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曾經被多個國家列為禁書的《紅與黑》在傳達著什麼

《紅與黑》這部小說據說是作者司湯達由偶然在新聞中看到的一個死刑案件而頗受靈感改編而成。司湯達創作小說之時,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拿破崙的影響也伴隨著於連的奮鬥之路上。於連崇拜拿破崙,努力地模仿拿破崙,但是他卻不能成為拿破崙,更不能獲得拿破崙那樣的成功。他內心對於拿破崙的印象從最初的崇拜到臨死刑前的懷疑與一絲鄙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宣示著於連從最初紅色的革命、幻想、奮鬥到最終黑色的矛盾、現實、絕望,但是又有著轉變為紅色,新的變革的趨勢。

紅與黑所代表的意象可以從很多角度分析,當時社會層面是經過拿破崙所領導的資產階級大革命衝擊的法國社會基礎與1814 年之後社會上層建築領域裡的反革命復辟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苟延殘喘的封建貴族和教會劊子手們極力維護封建64統治秩序,壓制資產階級思潮,但事實卻是,經過資產階級大革命洗禮後的法國社會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領域已經形成了一股資產階級思潮,資產階級的民主、平等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不斷衝擊著封建復辟王朝所維持的"倫理綱常"。

從於連-索雷爾個人角度來說,就是兩種思想交鋒的最集中體現,一方面,於連喜愛和珍藏《懺悔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與《拿破崙大軍戰報集》,願意為之而捨棄生命;另一方面為了謀生,於連又不得不熟記《新約聖經》,兩種不同的觀念、兩種不同的思想始終在主人公的大腦裡激烈交鋒。

一、對高貴的偏執與對世俗愛情的追求

在於連出任德瑞拉先生家的家庭教師前,他所接觸的事物就改變著於連的思想,老外科醫生教授於連拉丁文和歷史,對於歷史,老外科醫生僅教授他熟知的一七九六年意大利戰役。醫生臨終前將他的榮譽團勳章傳給於連,又把退伍軍人的半薪和三四十本書遺贈於連。這對於連最初的思想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於連對於未來有著強烈的熱情。

曾經被多個國家列為禁書的《紅與黑》在傳達著什麼

於連雖然出身貧苦,但是他是具有貴族品格的。一方面,索黑爾老爹暴戾的教育環境下使得於連沒有自尊,從而於連對今後自己可以選擇的人生道路中對於自尊有著強烈的偏執。當德-瑞納先生聘請於連到他們家出任家庭教師時,於連第一反應是他不想當奴僕。形成對比的是,他渴望去當兵,去瑞士,或者當一名牧師。擁有火一般熱情、驚人記憶力的於連是不甘心對平庸的現實低頭的。

於連曾經幻想自己也會得到巴黎貴婦的愛慕,像拿破崙得到光彩照人的德-波阿列夫人的喜愛一樣。所以當於連到德瑞-納先生家後,他遇到德瑞納夫人後,內心是隱藏著想要得到德瑞納夫人喜愛的想法的,同時這也是對於粗魯的沒有貴族精神的德瑞納先生是一種報復,生來敏感又自尊心極強的於連對於所有的德瑞納這樣的貴族都有一種強烈的牴觸與報復心理。

於連繼續夢想:"我得再進幾步,在這個女人身上取得成功才好。假如以後我青雲直上,有人嘲笑我做過卑微的家庭教師,我就告訴大家是愛情使我接受了這個位置。"於連對於德瑞納夫人起初是一種政治的謀求自身出人頭地的態度,這是他內心強烈的驅使使得,並且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完全出於利害的深謀遠慮,他將征服瑪蒂爾德小姐看做是滿足虛榮心、證實意志力、達到飛黃騰達目的的必要手段,是"一種業務上的事情"。於連對於德瑞納夫人特別鍾情一方面是德瑞納夫人舉手投足間流露的自然風韻是其他女性中所很難尋覓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是其他女性更少有的對於於連近乎母愛般的關懷與體貼,高傲的瑪蒂爾德是不會這樣對於連的。德瑞納夫人也儘自己所能給予於連政治上向上攀登的機遇,當於連與德瑞納夫人的事情敗露後,他去了神學院,繼續尋求出人頭地。

由於對高貴的偏執使得於連的愛情總是進行得充滿矛盾與政治色彩,這也使得他的道路由紅與黑交織而成。

二、於連失敗悲劇的原因分析

精通拉丁文,有著過人的記憶力,面容天生姣好的於連似乎是不應該失敗的,而且他的奮鬥之路上,還遇到許多貴人,但是最終他卻將自己引向了死亡,他的失敗悲劇無疑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曾經被多個國家列為禁書的《紅與黑》在傳達著什麼

小說的標題即是一個絕妙的隱喻:"紅"是拿破崙將軍制服的顏色,"黑"是修道院道袍的顏色、兩者分別代表了於連心目中成功的標誌。對拿破崙的狂熱使得最初的於連時常有當兵的念頭,但是對金錢與快速躋身上流社會的慾望使得於連更痴迷於黑色道袍的主教。這一思想在他進入德瑞納先生家中當家庭教師,以及後來接觸了封建教會的沒落思想、法國巴黎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在迎接國王駕臨維利埃爾的場景裡,於連目睹阿格德主教的高雅風度和豪華排場,讚歎不已、目瞪口呆,即使轟鳴的巨炮也吸引不了他,經歷這些後,於連不再憧憬拿破崙和戰鬥的榮耀,有的只是對阿格德主教威儀風度的崇敬,對德·拉莫爾侯爵財富的羨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資本原始積累時說過"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於連有野心但是又不夠卑鄙,不夠狠心,他無法使自己巧妙地與貴族階層周旋,他無法擺脫內心極強的自尊,因此他與貴族階層總是保持著距離。他有著很高的人生目標與理想,但是又非純粹利慾薰心,他想要榮譽與事業兼得,顯然,這是極其困難的,在當時社會又有些矛盾。

他在諸多欲望之中迷失了自己,他對最初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所代表的資產階級思想產生了懷疑。生活在貴族社會中的他始終都是一個外來者,他也時常會受到排斥,貴族社會按人的身份等級劃分極為明顯,貴族們的輕蔑時刻也加重著於連的痛苦。最後當於連鋃鐺入獄之後,他的內心資產階級新思潮已經徹底戰勝了封建教會的腐朽思想,這也預示著法國社會政治發展的未來必然趨勢。

三、英雄末歌與人性迴歸

於連終其一生追求的東西在他即將面臨死亡時,都變得不值一提,他渴望德瑞納夫人在他身邊,她可以向她展示他的軟弱。他開始反思他之前追求的東西,他想到拿破崙,"德-某某夫人為可憐的孤兒們募捐的時候,對我說某某親王剛剛捐了十個路易,瞎說。可是我說什麼?聖赫勒拿島上的拿破崙呢!……為羅馬王發表的文告,純粹是招搖撞騙。"不僅如此,於連對於他所信仰的宗教、天主,此刻都是不值一提。

曾經被多個國家列為禁書的《紅與黑》在傳達著什麼

相反,於連短暫擁有又深深傷害的德瑞納夫人卻成了於連內心的牽掛。於連雖然曾經為了出人頭地而不擇手段,並且利用德瑞納夫人的真情作為進身的階梯,但他畢竟對德瑞納夫人是有過真情並終歸以真誠的迴歸結束了自己的奮鬥歷程。他曾經追求過許多幻景,到頭來,卻在與德·瑞納夫人的崇高愛情裡淨化了心靈,找到了寧靜的幸福和滿足。

曾經他狂熱喜愛的拿破崙、曾經他倒背如流的《聖經》裡的天主,於連在臨死前對他們都持鄙夷。他認為天主是氣量狹窄的、殘忍的、充滿復仇情緒的暴君,伏爾泰是天主、正直、仁慈、無所不包……曾經的英雄早已成了末日之歌,於連重新冷靜且深刻地思考伏爾泰等人的資產階級新思想。

正如司湯達自己所言,這部作品是描寫"1814年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留給我們的這個嚴肅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臉的法國",於連與當時法國的狀況展現了從紅逐漸走向黑,但是黑暗中,代表資產階級的紅又以不可阻擋的勢力即將裹挾而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