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的幸福“小日子”

一排排依山而建的樓房,鑲嵌著明亮的玻璃窗,在春日豔陽的照耀和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分外美麗。

這裡是萬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旺家花園。

“多虧了國家扶貧政策,讓我們搬出大山,過上了幸福生活。我們在老家日子過得挺難的,後來幫扶幹部上門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就搬到萬山來了,現在生活非常好,我和丈夫都很滿意。”來自思南縣大河壩鄉的搬遷群眾何英說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何英家有四口人,丈夫在小區內開一家小店,一個孩子在思南讀初中,另一個小孩在小區附近的幼兒園上學,幼兒園還減免了孩子的部分學雜費。現在一家人住的房子有80平米,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還有陽臺,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家電等一應俱全。說起現在日子的好,何英從自己年初生病住院拉開了話匣子。

今年1月份,何英剛搬來不久,因患腎結石到萬山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本來以為又要花一大筆錢的一家人卻收穫了“驚喜連連”。

“住院時沒有交一分錢,就先給我醫治了,醫生告訴我先接受治療,之後再付錢。出院後本來準備交錢後拿發票回思南報銷醫保,可在醫院就可以報銷了,更沒想到的是,我個人自費部分,還可以分期付款,這讓我們本就拮据的家庭一下子就沒了擔憂。”談及自己住院的經歷,何英至今依舊感慨不已。

如果說何英住院的經歷是一家人收穫的第一個“紅包”,而安置點幫助他們就業創業的措施就是新家園送給他們的“大禮包”和“定心丸”。

何英在老家時曾是村支部委員,很熟悉與群眾打交道,令她詫異的是,搬到旺家花園後,她竟然又幹起了“老本行”,做安置點的黨支部委員,主要負責搬遷群眾的就業對接工作,每個月能拿3000多元的工資。

原來,為了更好地管理搬遷群眾,萬山區在搬遷入住的安置地同步選派政治過硬、熟悉政策、善做群眾工作的街道黨員幹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支部其他成員分別從搬遷黨員中產生,建立黨組織構架,落實好三清單任務,讓搬遷群眾有主心骨,提升群眾自治能力。

而她的丈夫則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名叫“電購特產”的農特產品銷售店,每月能盈利5000元左右。

據瞭解,為了鼓勵自主創業,萬山區對搬遷群眾採取前3個月免門面租金、前3年每月給予300元的創業補助、前3年財政全額貼息的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擁有自己的事業。何英的丈夫能當上“小老闆”,正是得益於此。

而且,旺家花園安置點還創新推行了聯合辦公、公共服務、均衡教育、就業保障、基層黨建“五進社區”模式,建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設置社保、就業、教育等服務窗口,同時增設遷出縣相關服務窗口,實現“一站式”便民服務,很好地滿足了搬遷群眾多樣化的民生服務需求。

何英跟記者坦言:“如果沒有政府的好政策,單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很難過上這麼好的生活,幫窮不幫懶,我們不能事事靠別人啊,要自力更生求發展,我和丈夫都在這裡找到了事做,我們的小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幸福。”

午後的暖陽正好,小區後面的青山更加濃郁,門口的木杉河潺潺流過。何英走出家門,準備再去收集鄰居們的就業需求。陽光下,她的步子更快了,身影打在瀝青路上,拉得很長很長。(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蒲智 王安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