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

歷陽位於長江橫江段,是吳頭楚尾交界處,在兩千年前,伍子胥得知楚王謀殺其父及兄的消息後,乃倉惶從壽春逃至昭關,然後經歷山(今雞籠山)、陡沿驛,嵐龍山(今伍廟坊),至千斧津(今漁邱渡)江邊,他藏在蘆葦中,忽聽渡口傳來歷陽千斧津船家在唱歌,其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日已馳兮,何不渡?

為事寢急兮,當奈何?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伍子胥等船家歌罷,從蘆葦中鑽出來,叩見漁父就登船過江了。此歌作者不詳,被載入了《歷陽典錄》,這是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首楚歌,在歷陽(和縣)文學史上,算是最早的文學作品了。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

歷陽位於長江橫江段,是吳頭楚尾交界處,在兩千年前,伍子胥得知楚王謀殺其父及兄的消息後,乃倉惶從壽春逃至昭關,然後經歷山(今雞籠山)、陡沿驛,嵐龍山(今伍廟坊),至千斧津(今漁邱渡)江邊,他藏在蘆葦中,忽聽渡口傳來歷陽千斧津船家在唱歌,其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日已馳兮,何不渡?

為事寢急兮,當奈何?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伍子胥等船家歌罷,從蘆葦中鑽出來,叩見漁父就登船過江了。此歌作者不詳,被載入了《歷陽典錄》,這是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首楚歌,在歷陽(和縣)文學史上,算是最早的文學作品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在建築方面所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萬壽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縣城南三戶村原延慶寺旁,建於三國時期的吳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所主任方鹹達經過詳細測繪和認真比對,敲定該塔為南宋後期建造。該塔擁有正六方外形在同時期古塔中較為罕見, 專家還在該塔塔基部分首次發現了用石頭做的柱基,而在以前的古塔保護工作中發現凡是宋以前的塔都不用石頭。 同時,此塔既承接了宋塔的建造方式,也開創了明清塔的建築先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

歷陽位於長江橫江段,是吳頭楚尾交界處,在兩千年前,伍子胥得知楚王謀殺其父及兄的消息後,乃倉惶從壽春逃至昭關,然後經歷山(今雞籠山)、陡沿驛,嵐龍山(今伍廟坊),至千斧津(今漁邱渡)江邊,他藏在蘆葦中,忽聽渡口傳來歷陽千斧津船家在唱歌,其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日已馳兮,何不渡?

為事寢急兮,當奈何?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伍子胥等船家歌罷,從蘆葦中鑽出來,叩見漁父就登船過江了。此歌作者不詳,被載入了《歷陽典錄》,這是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首楚歌,在歷陽(和縣)文學史上,算是最早的文學作品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在建築方面所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萬壽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縣城南三戶村原延慶寺旁,建於三國時期的吳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所主任方鹹達經過詳細測繪和認真比對,敲定該塔為南宋後期建造。該塔擁有正六方外形在同時期古塔中較為罕見, 專家還在該塔塔基部分首次發現了用石頭做的柱基,而在以前的古塔保護工作中發現凡是宋以前的塔都不用石頭。 同時,此塔既承接了宋塔的建造方式,也開創了明清塔的建築先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人引以為傲《陋室銘》

一篇幾乎無人不知的開篇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後就是孔子曰過:何陋之有?"的短文《陋室銘》在中國古文界名氣是要多大有多大。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小說文章,《陋室銘》出現的次數,多到數不過來。它是一代文豪劉禹錫留給和縣的巨大文化遺產。和縣也因 《陋室銘》作於和縣而名揚天下。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

歷陽位於長江橫江段,是吳頭楚尾交界處,在兩千年前,伍子胥得知楚王謀殺其父及兄的消息後,乃倉惶從壽春逃至昭關,然後經歷山(今雞籠山)、陡沿驛,嵐龍山(今伍廟坊),至千斧津(今漁邱渡)江邊,他藏在蘆葦中,忽聽渡口傳來歷陽千斧津船家在唱歌,其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日已馳兮,何不渡?

為事寢急兮,當奈何?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伍子胥等船家歌罷,從蘆葦中鑽出來,叩見漁父就登船過江了。此歌作者不詳,被載入了《歷陽典錄》,這是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首楚歌,在歷陽(和縣)文學史上,算是最早的文學作品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在建築方面所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萬壽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縣城南三戶村原延慶寺旁,建於三國時期的吳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所主任方鹹達經過詳細測繪和認真比對,敲定該塔為南宋後期建造。該塔擁有正六方外形在同時期古塔中較為罕見, 專家還在該塔塔基部分首次發現了用石頭做的柱基,而在以前的古塔保護工作中發現凡是宋以前的塔都不用石頭。 同時,此塔既承接了宋塔的建造方式,也開創了明清塔的建築先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人引以為傲《陋室銘》

一篇幾乎無人不知的開篇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後就是孔子曰過:何陋之有?"的短文《陋室銘》在中國古文界名氣是要多大有多大。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小說文章,《陋室銘》出現的次數,多到數不過來。它是一代文豪劉禹錫留給和縣的巨大文化遺產。和縣也因 《陋室銘》作於和縣而名揚天下。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藝術價值最高的和縣西梁山摩崖石刻

王羲之被奉為“書聖”,遺憾的是,其親筆手書,因紙壽千年的客觀限制,今已全部失傳。現在所見傳世的王羲之書法,均為唐以後摹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形似甚至神似的程度,但畢竟不屬於其親筆。雖不乏其書法字帖傳世,但其所書摩崖石刻,僅此一例,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白橋鎮西梁山大陀山南麓遊艇碼頭西側,臨江灘塗崖壁處。從歷史和藝術角度來看,和縣天門山石刻歷史最悠久,藝術價值最高。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

歷陽位於長江橫江段,是吳頭楚尾交界處,在兩千年前,伍子胥得知楚王謀殺其父及兄的消息後,乃倉惶從壽春逃至昭關,然後經歷山(今雞籠山)、陡沿驛,嵐龍山(今伍廟坊),至千斧津(今漁邱渡)江邊,他藏在蘆葦中,忽聽渡口傳來歷陽千斧津船家在唱歌,其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日已馳兮,何不渡?

為事寢急兮,當奈何?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伍子胥等船家歌罷,從蘆葦中鑽出來,叩見漁父就登船過江了。此歌作者不詳,被載入了《歷陽典錄》,這是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首楚歌,在歷陽(和縣)文學史上,算是最早的文學作品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在建築方面所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萬壽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縣城南三戶村原延慶寺旁,建於三國時期的吳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所主任方鹹達經過詳細測繪和認真比對,敲定該塔為南宋後期建造。該塔擁有正六方外形在同時期古塔中較為罕見, 專家還在該塔塔基部分首次發現了用石頭做的柱基,而在以前的古塔保護工作中發現凡是宋以前的塔都不用石頭。 同時,此塔既承接了宋塔的建造方式,也開創了明清塔的建築先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人引以為傲《陋室銘》

一篇幾乎無人不知的開篇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後就是孔子曰過:何陋之有?"的短文《陋室銘》在中國古文界名氣是要多大有多大。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小說文章,《陋室銘》出現的次數,多到數不過來。它是一代文豪劉禹錫留給和縣的巨大文化遺產。和縣也因 《陋室銘》作於和縣而名揚天下。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藝術價值最高的和縣西梁山摩崖石刻

王羲之被奉為“書聖”,遺憾的是,其親筆手書,因紙壽千年的客觀限制,今已全部失傳。現在所見傳世的王羲之書法,均為唐以後摹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形似甚至神似的程度,但畢竟不屬於其親筆。雖不乏其書法字帖傳世,但其所書摩崖石刻,僅此一例,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白橋鎮西梁山大陀山南麓遊艇碼頭西側,臨江灘塗崖壁處。從歷史和藝術角度來看,和縣天門山石刻歷史最悠久,藝術價值最高。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歷史悠久的“天下第一湯”香泉

香泉位於距安徽省和縣縣城北20公里的覆釜山下。香泉溫泉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樑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沐浴治病,病好後十分高興,乘興為香泉題寫了“天下第一湯”五個大字,從此,香泉名揚天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送客避和州》詩中有“曉色連古觀,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學正吳本錫在《太子湯》詩中寫道:“舊時太子湯泉水,流入溪飲夜猿”。六朝南樑時,建有“文選樓”、“爾雅臺”。歷代文人王安石、賀鑄、李之儀、張孝祥、王守仁、莊昶、戴重、程敏政等先後來香泉,且均有題詠。其中許多詩篇被刻石成碑,立於香泉浴池前後,共有七十二塊,後人稱之為“碑碣之林”。

"

和縣發掘出了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

1980年11月4日下午由中科院、安徽省文物局,和縣文化館數名考古專家組成的考古專家組在和縣善厚境內汪家山北坡龍潭洞,一具完整的人的頭蓋骨化石被掘了出來。經過專家鑑定,距今約35萬年,是距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這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發掘,舉世矚目,它不比北京猿人的時代晚,至少說是同時,甚至可能和藍田人相當。和縣猿人的發現,對於研究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它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文學藝術萌芽的最早時期

和縣古稱歷陽,有著久遠的文學發展歷史,早在三十五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縣猿人”就在長江中下游龍潭洞生活繁衍了。據考古發掘他們已能製造石器、骨器並能取火熟食和照明,他們在狩獵追逐野獸時,會發出吆喝聲;他們在抬樹木時,都覺得吃力,其中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這就是創作。這就是配合勞動而產生的最初的詩歌韻律和節奏,正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遠古時代,詩歌、舞蹈、音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說,和縣文學藝術萌芽時代,早從“和縣猿人”文化時期就開始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

歷陽位於長江橫江段,是吳頭楚尾交界處,在兩千年前,伍子胥得知楚王謀殺其父及兄的消息後,乃倉惶從壽春逃至昭關,然後經歷山(今雞籠山)、陡沿驛,嵐龍山(今伍廟坊),至千斧津(今漁邱渡)江邊,他藏在蘆葦中,忽聽渡口傳來歷陽千斧津船家在唱歌,其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日已馳兮,何不渡?

為事寢急兮,當奈何?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伍子胥等船家歌罷,從蘆葦中鑽出來,叩見漁父就登船過江了。此歌作者不詳,被載入了《歷陽典錄》,這是和縣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首楚歌,在歷陽(和縣)文學史上,算是最早的文學作品了。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在建築方面所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萬壽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縣城南三戶村原延慶寺旁,建於三國時期的吳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所主任方鹹達經過詳細測繪和認真比對,敲定該塔為南宋後期建造。該塔擁有正六方外形在同時期古塔中較為罕見, 專家還在該塔塔基部分首次發現了用石頭做的柱基,而在以前的古塔保護工作中發現凡是宋以前的塔都不用石頭。 同時,此塔既承接了宋塔的建造方式,也開創了明清塔的建築先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和縣人引以為傲《陋室銘》

一篇幾乎無人不知的開篇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後就是孔子曰過:何陋之有?"的短文《陋室銘》在中國古文界名氣是要多大有多大。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小說文章,《陋室銘》出現的次數,多到數不過來。它是一代文豪劉禹錫留給和縣的巨大文化遺產。和縣也因 《陋室銘》作於和縣而名揚天下。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藝術價值最高的和縣西梁山摩崖石刻

王羲之被奉為“書聖”,遺憾的是,其親筆手書,因紙壽千年的客觀限制,今已全部失傳。現在所見傳世的王羲之書法,均為唐以後摹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形似甚至神似的程度,但畢竟不屬於其親筆。雖不乏其書法字帖傳世,但其所書摩崖石刻,僅此一例,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白橋鎮西梁山大陀山南麓遊艇碼頭西側,臨江灘塗崖壁處。從歷史和藝術角度來看,和縣天門山石刻歷史最悠久,藝術價值最高。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歷史悠久的“天下第一湯”香泉

香泉位於距安徽省和縣縣城北20公里的覆釜山下。香泉溫泉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樑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此沐浴治病,病好後十分高興,乘興為香泉題寫了“天下第一湯”五個大字,從此,香泉名揚天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送客避和州》詩中有“曉色連古觀,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學正吳本錫在《太子湯》詩中寫道:“舊時太子湯泉水,流入溪飲夜猿”。六朝南樑時,建有“文選樓”、“爾雅臺”。歷代文人王安石、賀鑄、李之儀、張孝祥、王守仁、莊昶、戴重、程敏政等先後來香泉,且均有題詠。其中許多詩篇被刻石成碑,立於香泉浴池前後,共有七十二塊,後人稱之為“碑碣之林”。

溯源和縣文史之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