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墉,歷史上的劉墉面對和珅是剛正不阿麼?

1

劉墉寫的書我很喜歡,《我不是教你詐》《人生百忌》等書讓茅塞頓開人大開眼界。

劉墉少年時父親去世,但是他靠著自己的努力依舊取得輝煌的成就,劉墉的一雙兒女皆名校畢業,劉墉少年不幸但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自己人生的贏家。

呃,不是這個劉墉嗎?

好吧。

清朝的劉墉,字崇如 號石庵,民間更喜歡叫他另外一個名字:劉羅鍋。

劉墉早年進入官場是靠他父親劉統勳的的影響力,乾隆十六年劉墉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

恩蔭是祖,父輩對社稷有功,帝國給予這人的晚輩任進入官場的快速通道。在清朝舉人已經是老爺了,蒲松齡考了一輩夢想考上舉人而不可得,而劉墉一出道就是舉人。殿試會試大約也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劉墉32歲時進入官場,他的起點已經是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夢想的終點了,所以有時候投胎真的是一門技術活。

劉墉他爹劉統勳,是乾隆朝早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75歲時劉統勳在上朝的轎中去世,死後乾隆給與他古代文臣最高的榮譽,諡號文正。

如何評價劉墉,歷史上的劉墉面對和珅是剛正不阿麼?

2

劉墉從乾隆二十年開始在地方為官,二十年間輾轉各地,直到到了乾隆四十五年方才回京。這時候和珅已經冉冉升起。

乾隆四十六年御史錢灃參奏山東巡撫國泰貪汙,乾隆派劉墉和和珅去查明情況。

國泰是和珅的心腹,和珅當然想保護自己的小弟了。但是劉墉微服私訪,查明國泰犯罪的事實,如實回報給了乾隆皇帝。而此時朝廷從皇貴妃到御史,為國泰求情的程序已經啟動,乾隆還在猶豫、劉墉回京,拿出大量國泰禍國殃民的證據,乾隆看後大怒,依法處決了國泰。

劉墉和和珅的樑子也算結上了。

如何評價劉墉,歷史上的劉墉面對和珅是剛正不阿麼?

3

乾隆晚年對和珅越來越倚重,和珅逐漸成了帝國第一紅人,這時候劉墉再沒有像查訪國泰案那樣鋒芒畢露,反而變圓滑世故起來,甚至有點像東方朔那樣喜歡說個笑話扮個小丑,博皇上一樂:

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劉墉晚年,和珅紅得發紫,劉墉則小錯頻出,比方說皇帝詢問劉墉讓戴世儀當知府可否勝任,劉墉回答說:尚可。連乾隆都知道戴世儀這官是買來的,根本不堪其任。

於是嘉慶下旨狠狠申斥了劉墉一回:

即如本日召見新選知府戴世儀,人甚庸劣,斷難勝方面之任,朕詢之劉墉,對以也(尚)可。是劉墉平日於銓政用人諸事全未留心,率以模稜之詞塞責,不勝綸扉,即此可見。

雖然下旨的是嘉慶,但是傳達的卻是太上皇乾隆的意思。

嘉慶二年升劉墉為大學士,嘉慶在聖旨中沒有一句讚美勉勵之詞,完全是批評和不待見:

大學士缺出已屆匝月,現在各尚書內劉墉資格較深,著補授大學士。但伊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茲以無人,擢升此任。朕既加恩,務當知過,倍加感激,勿自滿足,勉除積習,以副恩眷。

看來朝廷真的沒人了,只能找這個不肯實心任事的劉墉。真的是這樣嗎?

看到嘉慶皇帝對劉墉如此不待見,和珅心裡覺得很安慰,對劉墉也不再時刻警惕,轉而將主要戰鬥目標對準了一直和自己針鋒相對的王傑等人。

如何評價劉墉,歷史上的劉墉面對和珅是剛正不阿麼?

劉墉辦事模稜兩可,錯誤頻出,但是官職卻一直只升不降,祕訣大約就是這模稜兩字了。

模稜在官場上算是一種為官技巧,對很多事既不反對也不贊成,模稜兩可含混應對。

乾隆去世,第二天就有人彈劾和珅貪汙。

這個彈劾和珅的人,叫王念孫,是以圓滑,模稜處世的宰相劉墉的學生。

當時太上皇剛剛晏駕,和珅看似還是不可一世,這時候一個七品的吏科給事中彈劾和珅這位當朝紅人,無異於蚍蜉撼大樹,這事兒如果沒有劉墉在背後授意,鬼都不會信。

很快調查和珅的差事就落到劉墉身上,此時年近八十的劉墉不再模稜兩可,懶於應事,表現出的精明果敢一如當年他查辦國泰案子時一樣。很快就劉墉就查出了和珅的二十條大罪。

嘉慶看到和珅這二十條大罪,氣的哆嗦,大罵和珅是當朝第一罪人,當時就要下旨把和珅凌遲,一刀一刀剮了。但是劉墉極力勸阻住了嘉慶。力勸嘉慶皇帝賜給了和珅一條白綾,讓他落個全屍。

乾隆在世時和珅曾數次慫恿乾隆給劉墉穿小鞋,而劉墉卻以德報怨保全了和珅最後的體面。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作為首輔大臣,劉墉在南書房值完班,晚上還請客人喝酒聊天。賓主盡歡,客人走後劉墉端坐而逝。

無疾而終算是一種大福氣了:

是日猶開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餘,亦釋家所謂善解脫者。

=================

文:薛白袍

歡迎點贊,歡迎討論,謝謝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