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叛逆娃 如何來相處

何來 劉莉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光明網 2017-06-23

對於孩子的叛逆、不聽話、不配合、自作主張、不把父母放在眼裡等行為,不少父母都手足無措、不耐煩、有很強的挫折感。有時候情緒上來了,輕則成了嘮叨的父母,重則打罵孩子。

日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南昌市江科附中專職心理教師劉莉,做客由貴陽一中高級心理老師發起的公益團體袁老師工作站所組織的微課。以《你會和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嗎?》為主題,為加入微課堂群裡的貴陽家長支招,介紹與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相處技巧。

叛逆期的特點

“你的孩子真的沒有可誇之處、冥頑不靈、一文不值、朽木不可雕也嗎?不,你面對的是一個在生理和心理都“未臻成熟”的孩子,你面對的是正處於‘身心變動劇烈’狀態下的孩子,TA是不穩定且高低起伏的。”據劉莉介紹,12至19歲被稱為“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同時由於升學、人際關係等壓力的增大,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波動劇烈,如果沒有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很容易在認知、理解、運用等環節產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礙,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響下,往往會激發他們潛意識的反抗,刺激他們對外界採取抗拒行為,形成“叛逆”。

據調查顯示,由於現今孩子所處環境較其父母所處環境複雜得多,所以他們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至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青少年叛逆行為,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年齡特點: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性別特點:具有反叛性格的學生當中,男生多於女生。

教育特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比成績好的孩子更加反叛。

誘因特點:表現在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激烈對抗。

行為特點: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計較行為後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長期在網吧,甚至可能流浪乞討、賭博、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等。

嘗試這些方法

劉莉表示,面對這些處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長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可以嘗試以下這些方法:

無條件接納: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成績高低與否,都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孩子的問題並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是0至12歲時期的積累。

給孩子安全感:在無條件接納的基礎上,互相信任。當孩子出現了問題,相信自己的孩子,去聆聽和發現問題背後的故事和真相。

做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尋找重要“他人”,有重要他人存在的人內心是充滿滿足感的,沒有重要他人存在的人內心是空虛孤獨的,孩子心中會自我認定,如果父母做不了重要他人,他會一生尋找。

肯定TA、讚美TA、認可TA、表揚TA:把孩子和孩子的行為做區分,不良行為要指出來,否定行為,但不能否定孩子,講行為背後的道理,告訴TA我依然愛TA,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有力量,更有動力去實現自我價值。

模範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家長首先要言行一致,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在家長身上會找到根源,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受是非常奇妙的。

耐心聆聽:孩子們最累最委屈的是,父母根本沒有專心聽他說什麼。我們要學會不著急、耐住性子、安靜地聽孩子說話。

不急於做判斷:和孩子說話不馬上做出評斷,給他交待事情全貌的機會,信任TA有處理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對事要公平,對公平正義感極度敏感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要讓孩子敢於對家長講真話:允許孩子偶爾犯錯,理性地管教,不要歇斯底里地毆打怒罵,讓TA再也不敢對我們講真話;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處罰完之後,不要動不動就翻舊帳,或因此不再相信TA。

給孩子頂嘴的權利: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頂嘴會感到怒不可遏,覺得權威被挑戰。但是孩子頂嘴是有必要的,他們有申訴的權利,而家長也有了解事件全貌的需要。

不要過度保護,或不讓孩子知道真相: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接納他;告訴孩子我們有哪些解決的方法,這樣可以釋放孩子的焦慮;告訴孩子他是安全的,這樣可以維繫他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最後,告訴孩子他的參與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樣會讓孩子更自信,更安全。

拒絕嘮叨:嘮叨,只會削弱語言的力量,你說了那麼多,孩子消化不了。其實溝通,尤其是親子溝通,有“血脈”的聯繫,有時候無需多言,適當給孩子思考空間,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避免這些誤區

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摔東西等現象而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或直接變壞。於是家長採取強硬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開始憎恨父母。

放任自流:一些家長面對難教的孩子,在幾度管教而無多大起色後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樣,家長不再過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待家長懊悔時,才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讓孩子覺得丟面子:需要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每個人的一種普遍心理,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孩子也不例外。古話說:人前莫教子。在眾人面前指責、批評、數落孩子,這是一種對孩子羞辱的做法,會摧毀他的自尊心,會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使他產生自卑感,性格會變得固執、封閉,甚至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

說傷孩子自尊的話:有些父母在批評時本意是好的,希望給孩子一點打擊,“激發”TA做事動力和積極性。殊不知,事實卻往往適得其反。如果家長經常採用打擊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做事縮手縮腳,生怕做不好被父母數落。如此惡性循環,難免會讓孩子形成缺乏自信的性格。 本報記者 孫維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