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都:合肥“七裡”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爾雅》上記載:“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這是安徽合肥地名來源的最早註釋。合肥古為淮夷地,商朝稱虎方,西周稱夷虎。周時廬子國建都於此。秦朝時設縣為九江群。隋朝時為廬州府。1949年1月21日,合肥縣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設市。

霸都:合肥“七裡”鮮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你是有心人,大家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合肥老城區四周都有著跟“七裡”有關的地名。如東七裡站、南七裡站、西七裡塘、北七裡塘,以及三裡街、五里井,十里廟等,這些地方皆以距離來命名。其實其中是有一定的淵源,提起這個以距離命名的方式,如“七裡”的地方,只能從合肥縣衙所在地說起。

據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雲勝主編《廬陽地名物語》著述,大致在今天的安徽省公安廳和安徽省博物館位置,就是以前合肥縣衙和府衙所在地,雖然歷經600餘年,中間屢次改朝換代,至民國時期已經改為縣政府,但廬州老百姓還是習慣稱呼其為“縣衙門”。合肥原本縣衙和府衙是連在一起的,最早可以上溯到元朝,老縣衙是餘忠宣公的私宅,地點在廬州府衙的西側。在《合肥縣志》上有這樣的描述:“署本餘忠宣公宅,在府署西。明洪武初,知縣張義改建。”至清朝嘉慶年間,老縣衙有各類房舍百餘間,規模還是相當大的。一直到孫中山創建民國以後,廢知府而置合肥縣,縣衙改稱合肥縣政府,縣政府地點仍然都沒有改變。

1949年1月21日,新成立的合肥市政府也把辦公地點安在老縣衙裡。不久,又搬遷至四彎巷,老縣衙才被徹底廢棄。1954年,已經破爛不堪的老縣衙被拆除,並建成了安徽省博物館,旁邊成了安徽省公安廳的辦公地點和家屬區。

霸都:合肥“七裡”鮮為人知的故事

三裡街老飛機場


曾幾何時,那裡曾是合肥的政治中心。就像一個輻射狀的原點一樣,古廬州一切地理上的標註,大都是從這裡出發。比如東邊的七裡站,西邊的七裡塘,零公里開始的地方就是縣衙所在地。於是,以安徽省博物館的老縣衙為中心,或者為原點,向四周輻射。合肥東南西北的四個“七裡”地名,也就誕生了。於是,就有了東七裡站、南七裡站、西七裡塘、北七裡塘。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後面是站或塘呢。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站可作名詞,也可作量詞。從老縣衙到東七裡站或南七裡站,就是一站。同時,站也可以理解為中途停留或貨物交換的中心。以前的東七裡站,是合肥市的工業經濟中心,新中國成立後,機器隆隆的合肥東城,有著安徽拖拉機廠、牙膏廠、合肥鋼鐵廠、電機廠等大型企業,承載了合肥上世紀五十年代工業立市的夢想,也因此,有人將東城稱為合肥發展的起點。

“安徽有三寶,名酒、電器和芳草。”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曾使幾代合肥人為之自豪。說到曾讓合肥無限驕傲的芳草牙膏,如今再尋其蹤跡,大家也許會想到長江西路上的牙膏廠。其實,最早的牙膏廠是在合肥東城,即東門。而今的東二環與長江東路交口處寶業東城廣場所在地就是其原址。合肥的歷史,離不開東城區奮鬥的歷史,在這片工業強區裡,誕生了很多的安徽第一,國內一流。在這片工業舊巢裡,有很多的老記憶在慢慢淡去,也有很多的新故事即將開始。

霸都:合肥“七裡”鮮為人知的故事

圖片均來自網絡


追溯南七裡站,其實南七裡為合肥工業發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如當年的軸承廠、鍛壓廠、叉車廠叉車廠、鍛壓廠、軸承廠、汽配廠……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撐起了合肥工業發展的骨架,當時的南七,彙集了十幾家大型企業、數萬訓練有素的精尖工人,為整個合肥的經濟發展貢獻出了不朽功績,其頂峰時,老南七地區的工業產值曾佔到全市工業產值的半壁江山。南七的變化是整個合肥發展的縮影,老工業基地已經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著合肥南門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

至於塘,根據《新華字典》釋義,意思可解釋為面積不大的地方。由此可見,當時合肥的站比塘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合肥大建設的揚帆啟程,四個“七裡”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更加明顯和突出,將會在合肥從二線城市邁入一線或特大城市的序列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