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看,《甄嬛傳》中,四郎就是被這顆麥麗素毒死的呢

麥麗素的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碩大渾圓的棕褐色顆粒,閃耀著神祕的光澤,能夠第一時間打開想象力氾濫的小孩子的腦洞。難怪它在民間還有“大力丸”的外號:渾厚圓實,傳說中的大力丸大概就應該長成這樣吧。再加上熒屏上各種古裝劇為之推波助瀾:那所謂的“絕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癲”,無一例外都長成這樣,連大小都驚人地相似呢。

大膽設想一下,當年吃麥麗素長大的熊孩子們有了娃,帶著娃一起看古裝劇,指著劇中的各色丹藥對娃說:娃啊,那就是麥麗素!娃瞪著天真無邪的眼睛問:麥麗素好吃嗎?我也想吃!

……

於是麥麗素就這麼代代相傳了下來。

小賣部“三巨頭”:無花果、酸梅粉、濟公丹

說完了舶來品,就不得不提到與之鼎立的“小賣部三巨頭”。它們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酸甜爽口的治癒味道與同樣治癒的價格,這也是它們吸引小朋友們掏腰包的兩大殺器。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看,《甄嬛傳》中,四郎就是被這顆麥麗素毒死的呢

麥麗素的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碩大渾圓的棕褐色顆粒,閃耀著神祕的光澤,能夠第一時間打開想象力氾濫的小孩子的腦洞。難怪它在民間還有“大力丸”的外號:渾厚圓實,傳說中的大力丸大概就應該長成這樣吧。再加上熒屏上各種古裝劇為之推波助瀾:那所謂的“絕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癲”,無一例外都長成這樣,連大小都驚人地相似呢。

大膽設想一下,當年吃麥麗素長大的熊孩子們有了娃,帶著娃一起看古裝劇,指著劇中的各色丹藥對娃說:娃啊,那就是麥麗素!娃瞪著天真無邪的眼睛問:麥麗素好吃嗎?我也想吃!

……

於是麥麗素就這麼代代相傳了下來。

小賣部“三巨頭”:無花果、酸梅粉、濟公丹

說完了舶來品,就不得不提到與之鼎立的“小賣部三巨頭”。它們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酸甜爽口的治癒味道與同樣治癒的價格,這也是它們吸引小朋友們掏腰包的兩大殺器。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首便是最獵奇的“無花果”。此無花果與真正的無花果並無半毛錢關係,卻在孩子們世界觀形成的童年時期無孔不入,搶先佔據了“無花果”這一名詞的“鵲巢”,致使不少80、90後長大後看到真正無花果的本尊,無不驚呼這是個神馬玩意兒。

事實上,“無花果”的包裝雖然簡陋,吃多了舌頭也會發白,卻全然不是“三無”產品,細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東南亞特產的一種木瓜絲。而隨著近些年來“懷舊零食”熱潮的興起,不少廠商又恢復生產“無花果”——當然,伴隨著必然的偷工減料:昔日的木瓜絲變成了今日的蘿蔔絲,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過,既然在配料表上誠實地寫了,就酌情加上幾分人情分吧~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看,《甄嬛傳》中,四郎就是被這顆麥麗素毒死的呢

麥麗素的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碩大渾圓的棕褐色顆粒,閃耀著神祕的光澤,能夠第一時間打開想象力氾濫的小孩子的腦洞。難怪它在民間還有“大力丸”的外號:渾厚圓實,傳說中的大力丸大概就應該長成這樣吧。再加上熒屏上各種古裝劇為之推波助瀾:那所謂的“絕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癲”,無一例外都長成這樣,連大小都驚人地相似呢。

大膽設想一下,當年吃麥麗素長大的熊孩子們有了娃,帶著娃一起看古裝劇,指著劇中的各色丹藥對娃說:娃啊,那就是麥麗素!娃瞪著天真無邪的眼睛問:麥麗素好吃嗎?我也想吃!

……

於是麥麗素就這麼代代相傳了下來。

小賣部“三巨頭”:無花果、酸梅粉、濟公丹

說完了舶來品,就不得不提到與之鼎立的“小賣部三巨頭”。它們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酸甜爽口的治癒味道與同樣治癒的價格,這也是它們吸引小朋友們掏腰包的兩大殺器。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首便是最獵奇的“無花果”。此無花果與真正的無花果並無半毛錢關係,卻在孩子們世界觀形成的童年時期無孔不入,搶先佔據了“無花果”這一名詞的“鵲巢”,致使不少80、90後長大後看到真正無花果的本尊,無不驚呼這是個神馬玩意兒。

事實上,“無花果”的包裝雖然簡陋,吃多了舌頭也會發白,卻全然不是“三無”產品,細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東南亞特產的一種木瓜絲。而隨著近些年來“懷舊零食”熱潮的興起,不少廠商又恢復生產“無花果”——當然,伴隨著必然的偷工減料:昔日的木瓜絲變成了今日的蘿蔔絲,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過,既然在配料表上誠實地寫了,就酌情加上幾分人情分吧~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二——酸梅粉,一毛兩毛錢就能買到,往嘴裡倒起來像嗑藥一樣。別看它從包裝到吃法都這麼魔性,其實它好歹也是某省特產,由傳統飲料酸梅湯引發而來,配方也很講究,據說除了主料烏梅外,還有若干種配料。不過當它登陸各大地攤小賣部市場之後,原料再怎麼打折扣,香精色素再怎麼不要錢一樣往裡摻,我們也就不得而知咯……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看,《甄嬛傳》中,四郎就是被這顆麥麗素毒死的呢

麥麗素的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碩大渾圓的棕褐色顆粒,閃耀著神祕的光澤,能夠第一時間打開想象力氾濫的小孩子的腦洞。難怪它在民間還有“大力丸”的外號:渾厚圓實,傳說中的大力丸大概就應該長成這樣吧。再加上熒屏上各種古裝劇為之推波助瀾:那所謂的“絕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癲”,無一例外都長成這樣,連大小都驚人地相似呢。

大膽設想一下,當年吃麥麗素長大的熊孩子們有了娃,帶著娃一起看古裝劇,指著劇中的各色丹藥對娃說:娃啊,那就是麥麗素!娃瞪著天真無邪的眼睛問:麥麗素好吃嗎?我也想吃!

……

於是麥麗素就這麼代代相傳了下來。

小賣部“三巨頭”:無花果、酸梅粉、濟公丹

說完了舶來品,就不得不提到與之鼎立的“小賣部三巨頭”。它們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酸甜爽口的治癒味道與同樣治癒的價格,這也是它們吸引小朋友們掏腰包的兩大殺器。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首便是最獵奇的“無花果”。此無花果與真正的無花果並無半毛錢關係,卻在孩子們世界觀形成的童年時期無孔不入,搶先佔據了“無花果”這一名詞的“鵲巢”,致使不少80、90後長大後看到真正無花果的本尊,無不驚呼這是個神馬玩意兒。

事實上,“無花果”的包裝雖然簡陋,吃多了舌頭也會發白,卻全然不是“三無”產品,細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東南亞特產的一種木瓜絲。而隨著近些年來“懷舊零食”熱潮的興起,不少廠商又恢復生產“無花果”——當然,伴隨著必然的偷工減料:昔日的木瓜絲變成了今日的蘿蔔絲,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過,既然在配料表上誠實地寫了,就酌情加上幾分人情分吧~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二——酸梅粉,一毛兩毛錢就能買到,往嘴裡倒起來像嗑藥一樣。別看它從包裝到吃法都這麼魔性,其實它好歹也是某省特產,由傳統飲料酸梅湯引發而來,配方也很講究,據說除了主料烏梅外,還有若干種配料。不過當它登陸各大地攤小賣部市場之後,原料再怎麼打折扣,香精色素再怎麼不要錢一樣往裡摻,我們也就不得而知咯……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集齊一套可以召喚神龍噢,快來找不同吧

不過,小孩子是不會在意這些的!他們在意的,是本應用來吃酸梅粉卻不捨得用的,形狀色彩各異的,集齊一套即可召喚神龍的——勺子們。說起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收集的癖好,花一點點錢就可以集齊一大把花花綠綠的東西,遇到平日裡明爭暗鬥的小夥伴,唰的一聲一字排開一大把,倍兒有面兒。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看,《甄嬛傳》中,四郎就是被這顆麥麗素毒死的呢

麥麗素的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碩大渾圓的棕褐色顆粒,閃耀著神祕的光澤,能夠第一時間打開想象力氾濫的小孩子的腦洞。難怪它在民間還有“大力丸”的外號:渾厚圓實,傳說中的大力丸大概就應該長成這樣吧。再加上熒屏上各種古裝劇為之推波助瀾:那所謂的“絕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癲”,無一例外都長成這樣,連大小都驚人地相似呢。

大膽設想一下,當年吃麥麗素長大的熊孩子們有了娃,帶著娃一起看古裝劇,指著劇中的各色丹藥對娃說:娃啊,那就是麥麗素!娃瞪著天真無邪的眼睛問:麥麗素好吃嗎?我也想吃!

……

於是麥麗素就這麼代代相傳了下來。

小賣部“三巨頭”:無花果、酸梅粉、濟公丹

說完了舶來品,就不得不提到與之鼎立的“小賣部三巨頭”。它們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酸甜爽口的治癒味道與同樣治癒的價格,這也是它們吸引小朋友們掏腰包的兩大殺器。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首便是最獵奇的“無花果”。此無花果與真正的無花果並無半毛錢關係,卻在孩子們世界觀形成的童年時期無孔不入,搶先佔據了“無花果”這一名詞的“鵲巢”,致使不少80、90後長大後看到真正無花果的本尊,無不驚呼這是個神馬玩意兒。

事實上,“無花果”的包裝雖然簡陋,吃多了舌頭也會發白,卻全然不是“三無”產品,細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東南亞特產的一種木瓜絲。而隨著近些年來“懷舊零食”熱潮的興起,不少廠商又恢復生產“無花果”——當然,伴隨著必然的偷工減料:昔日的木瓜絲變成了今日的蘿蔔絲,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過,既然在配料表上誠實地寫了,就酌情加上幾分人情分吧~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二——酸梅粉,一毛兩毛錢就能買到,往嘴裡倒起來像嗑藥一樣。別看它從包裝到吃法都這麼魔性,其實它好歹也是某省特產,由傳統飲料酸梅湯引發而來,配方也很講究,據說除了主料烏梅外,還有若干種配料。不過當它登陸各大地攤小賣部市場之後,原料再怎麼打折扣,香精色素再怎麼不要錢一樣往裡摻,我們也就不得而知咯……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集齊一套可以召喚神龍噢,快來找不同吧

不過,小孩子是不會在意這些的!他們在意的,是本應用來吃酸梅粉卻不捨得用的,形狀色彩各異的,集齊一套即可召喚神龍的——勺子們。說起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收集的癖好,花一點點錢就可以集齊一大把花花綠綠的東西,遇到平日裡明爭暗鬥的小夥伴,唰的一聲一字排開一大把,倍兒有面兒。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最後,是“三巨頭”中最趨近於黑暗料理的濟公丹。雖然不同省市有不同的叫法,但它們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外號——老鼠屎。天啊,簡直再形象不過了。而濟公丹的來歷更是讓人不忍直視——據說濟公能從身上搓泥丸來救治病人,而這泥丸就是濟公丹了。天啊,簡直說不下去了……

雖然濟公丹從形象到來頭都讓吃它這件事情充滿了挑戰性,但這小顆粒本身卻是一點都不含糊。山楂、薄荷……這可都是貨真價實的藥材;吃起來也是清涼爽口,根本停不下來。也是因為這一點,能夠讓大人們對這種零食很少約束。在健康與惡趣味之間,他們果斷選擇了健康。

現在看看長大的80後,大人們當初的選擇究竟是不是正確的呢……

結語·零食的滋味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降生下來到長大,最先形成的、也最牢固的記憶就是嗅覺與味覺。這些滋味代表著獨特的一段生活,伴隨著我們從小到大,蘊藏著或喜或悲或酸或甜的事與情。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麼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沒有零食,天塌不下來,但生活一定會變得像白開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無論是在饑饉的60年代還是日益豐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著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各種零食。它們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細琢,又或者充滿了工業氣息……每種零食都無一例外能夠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正是出於這份情感,在這裡蒐羅了各個年代的經典零食們,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獨特。這些零食們,有的已經找不到了,有的還煥發著勃勃生機。不過我可沒有給它們打廣告的意思呢。

歡迎補充。

60後·零食是個稀罕物

60年代物資匱乏,大多數人還都在為溫飽而奔忙,零食對他們來說,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勞作之餘為數不多的甜頭,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與後來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雖在形象品質上相形見絀,卻享受著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糖類,就是糖從甘蔗中提取出後,經過粗加工而成的產品,俗稱“紅糖”。在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會進一步精細加工成為白糖,而還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裝成塊狀硬糖,成為了當時小孩子們在苦澀生活之餘為數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並非今日的“紅糖”,事實遠沒有那麼美好……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至今,中國仍然在從古巴進口蔗糖,只是進口來的糖紛紛經過多樣而精細的加工改頭換面,“古巴糖”的稱謂已經不復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個苦澀年代一樣的糖塊,也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

果味餅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在60年代,糖果和餅乾算是孩子們對味蕾的為數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於現下各種口味、厚薄形態各異,甚至可以“邊吃邊玩”的餅乾,60年代的餅乾顯得更加樸實而單一,一如那個年代的人們。然而,就是這些略顯粗拙的餅乾,在那個年代卻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不僅能夠在年節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裝紙與包裝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再看看現在的餅乾,不論是外表的華麗還是內在的美味都遠勝於那個年代,卻再也不能企及那樣的地位了。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主題的餅乾盒

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70後·穿越時代的經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緩慢回溫,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逐漸開始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獨領風騷,抵過了時代洪流的侵蝕。

爆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小編以為,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煤爐,鐵桶,編織袋,黝黑粗糙的機器中卻孕育著香甜潔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爐的過程中,火焰的跳動與火爐嘩啦啦的轉動聲把期待而緊張的心情推上一個極高點,最後在“嘭”的一聲中一齊釋放。簡單的設備,低廉的原料,卻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的多重刺激與愉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玉米花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 大米花

不同於現在各大電影院中光潔甜膩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糲的,抓起一把來,有時還會被小砂石硌到牙齒;其甜味也來得更加纖細而綿長,能夠讓人不知不覺就吃掉一大袋。這兩種爆米花一如它們所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與東方農耕文化,一個熱烈直白,一個含蓄敦實。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精緻,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在街邊守候一袋原始粗糲的爆米花了。

總歸有一天,那“嘭”的一聲與升騰著甜味的白色煙霧,也會一起被當作一件藝術品,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記憶。

麥乳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乳精”原名“樂口福”,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麥”“乳”“精”三個字都各有所指,分別為麥精、乳粉與糊精。用“麥乳精”來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實,也是它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之一吧。

麥乳精營養豐富、顆粒疏鬆,用水衝調能夠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追捧。由於麥乳精采用真材實料,成本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當作是奢侈的飲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人們不捨得喝麥乳精,將其當作補品送給病人的情節也頻頻出現。

想想其實送禮送補品什麼的都是安慰劑,比起現在又難吃又傻貴的號稱含有各種名貴藥材的補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點的安慰劑,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麥和牛奶,也沒什麼關係呢。

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應該不需要解釋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號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廣大70、80、90後的腦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隻毛茸茸的齧齒動物,而是白白的圓柱狀奶糖吧。

所以說,這裡要介紹一點關於大白兔的可能還鮮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現於1943年,來自上海的“愛皮西糖果廠“(是的,“愛皮西”這個拗口的充滿了洋味兒的名稱其實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裝也並不是大白兔,而是紅色的米老鼠,併名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廠被收為國有,不管是“ABC”還是“米老鼠”這些崇洋媚外的符號是大 大的不行滴,於是才改頭換面成了圓乎乎的“大白兔”。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別看大白兔那麼親切可愛,人家的配方可是有專利噠!

從創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著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內裡還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採用手工製作,每天生產800公斤,還是“限量版”。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大白兔還曾經打出“七顆大白兔等於一杯牛奶”的宣傳語,地位相當於營養保健品,那可是相當貴重滴。

(不過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貴些……吧?)

紅蝦酥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說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說說紅蝦酥——一個奶糖,一個酥糖,曾經牢牢佔據著國產零食的半壁江山。

紅蝦酥,其實是酥糖的一種,因其糖塊的形狀潔白中鑲有褐色條紋,活像蝦的中段,因此得名“紅蝦酥”。

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大蝦酥糖”

至於紅蝦酥的原產地,一說是北京,一說是大連。無論如何,紅蝦酥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民族品牌遠銷海外,口味自然沒得說。不僅如此,紅蝦酥的生命力也相當之強,相信不少九零後的童年也少不了這種紅紅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來,我們著實應該感謝這些糖塊們,幾十年來不僅口味始終如一,連外表也保持著最初質樸的模樣。正是它們,讓不同世代的人們有了共享的甜蜜回憶,並能夠在長大成人的年歲中還保留著與這些回憶相連的滋味。

80後90後·零食,不只可以用來吃喲

到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熱潮,帶來的不僅有新的社會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來品與國產零食分別使出渾身解數爭奪這片誘人的新市場,而最幸福的,莫過於那些在小賣部前徘徊的孩子們了。

奇多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奇多有“三寶”:奇多圈、吉祥物,最後才是粟米條

從80年代起,以馬鈴薯為原料,浸染著西方濃厚工業氣息的膨化食品開始流行起來,奇多(Cheetos)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種,而奇多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靠的不僅是酥脆的粟米條,更有“吉祥物”與“奇多圈”為之推波助瀾。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想當年,收集這東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數吧?

將好吃與好玩結合,奇多的成功不僅意味著零食界的變革,更反映出80後的娃們開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對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個境界,“零食”的意義也邁出了從“調節口味”到“休閒娛樂”的重要一步。

麥麗素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麥麗素,英文Mylikes的音譯,內層疏鬆的奶球外面包裹著一層巧克力。麥麗素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口感——嚼碎與融化在口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可以在兩種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僅如此,對於囊中羞澀的小學生來說,麥麗素同樣“美麗”的價格也讓巧克力這種東西變得不再那麼不可企及。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看,《甄嬛傳》中,四郎就是被這顆麥麗素毒死的呢

麥麗素的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碩大渾圓的棕褐色顆粒,閃耀著神祕的光澤,能夠第一時間打開想象力氾濫的小孩子的腦洞。難怪它在民間還有“大力丸”的外號:渾厚圓實,傳說中的大力丸大概就應該長成這樣吧。再加上熒屏上各種古裝劇為之推波助瀾:那所謂的“絕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癲”,無一例外都長成這樣,連大小都驚人地相似呢。

大膽設想一下,當年吃麥麗素長大的熊孩子們有了娃,帶著娃一起看古裝劇,指著劇中的各色丹藥對娃說:娃啊,那就是麥麗素!娃瞪著天真無邪的眼睛問:麥麗素好吃嗎?我也想吃!

……

於是麥麗素就這麼代代相傳了下來。

小賣部“三巨頭”:無花果、酸梅粉、濟公丹

說完了舶來品,就不得不提到與之鼎立的“小賣部三巨頭”。它們雖其貌不揚,卻有著酸甜爽口的治癒味道與同樣治癒的價格,這也是它們吸引小朋友們掏腰包的兩大殺器。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首便是最獵奇的“無花果”。此無花果與真正的無花果並無半毛錢關係,卻在孩子們世界觀形成的童年時期無孔不入,搶先佔據了“無花果”這一名詞的“鵲巢”,致使不少80、90後長大後看到真正無花果的本尊,無不驚呼這是個神馬玩意兒。

事實上,“無花果”的包裝雖然簡陋,吃多了舌頭也會發白,卻全然不是“三無”產品,細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東南亞特產的一種木瓜絲。而隨著近些年來“懷舊零食”熱潮的興起,不少廠商又恢復生產“無花果”——當然,伴隨著必然的偷工減料:昔日的木瓜絲變成了今日的蘿蔔絲,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過,既然在配料表上誠實地寫了,就酌情加上幾分人情分吧~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三巨頭”之二——酸梅粉,一毛兩毛錢就能買到,往嘴裡倒起來像嗑藥一樣。別看它從包裝到吃法都這麼魔性,其實它好歹也是某省特產,由傳統飲料酸梅湯引發而來,配方也很講究,據說除了主料烏梅外,還有若干種配料。不過當它登陸各大地攤小賣部市場之後,原料再怎麼打折扣,香精色素再怎麼不要錢一樣往裡摻,我們也就不得而知咯……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集齊一套可以召喚神龍噢,快來找不同吧

不過,小孩子是不會在意這些的!他們在意的,是本應用來吃酸梅粉卻不捨得用的,形狀色彩各異的,集齊一套即可召喚神龍的——勺子們。說起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收集的癖好,花一點點錢就可以集齊一大把花花綠綠的東西,遇到平日裡明爭暗鬥的小夥伴,唰的一聲一字排開一大把,倍兒有面兒。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最後,是“三巨頭”中最趨近於黑暗料理的濟公丹。雖然不同省市有不同的叫法,但它們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外號——老鼠屎。天啊,簡直再形象不過了。而濟公丹的來歷更是讓人不忍直視——據說濟公能從身上搓泥丸來救治病人,而這泥丸就是濟公丹了。天啊,簡直說不下去了……

雖然濟公丹從形象到來頭都讓吃它這件事情充滿了挑戰性,但這小顆粒本身卻是一點都不含糊。山楂、薄荷……這可都是貨真價實的藥材;吃起來也是清涼爽口,根本停不下來。也是因為這一點,能夠讓大人們對這種零食很少約束。在健康與惡趣味之間,他們果斷選擇了健康。

現在看看長大的80後,大人們當初的選擇究竟是不是正確的呢……

結語·零食的滋味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降生下來到長大,最先形成的、也最牢固的記憶就是嗅覺與味覺。這些滋味代表著獨特的一段生活,伴隨著我們從小到大,蘊藏著或喜或悲或酸或甜的事與情。

60後70後80後的零食記憶,回味時光裡的童年味道

△最後勢必還是要提一下90後童年繞不開的經典——辣條

零食的滋味,往往是與課餘的閒暇與分享的歡聲笑語相連,也常常會摻雜著被大人們管制、斥責後的鼻涕眼淚。長大後,再吃童年時的那些零食,零食本身的滋味反而會弱化,因為它承載了太濃厚的童年回憶。就像前些日子突然躥紅的辣條,即使它改頭換面穿上了小清新的外衣,我們在吃它的時候,腦海中出現的還是小時候揹著大人們來到小賣部,也不顧什麼生產廠家添加劑,和小夥伴們吃得滿手紅亮油膩的場景。

因為,那就是零食中的童年記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