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在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東南部,有這樣一個鄉鎮,它曾是入川進陝的必經之道,如今是陝南地區著名的茶葉之鄉,這就是法鎮。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法鎮原名法慈院,因鎮內有古廟“法慈院”而得名,寺廟歷史以無從可考,根據考證很可能是明末為躲避戰亂而修的一個小寺廟。

根據《南鄭縣誌》記載,清朝末年,即有法慈院的稱呼,屬於南區,稱為法慈院下壩、法慈院中壩、法慈院上壩。

民國24年(1935年),為南區所轄,是為湘法聯保處。民國33年(1944),設立湘法鄉,屬於第三區,駐地湘水寺,東至城固、南至四川、西至牟秦、北至和平,主要村莊包括法慈院、大小盤壩,大神山等。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解放後,設立南海區法慈院鄉, 1958年,改稱法慈院人民公社,歸南海區工委管轄,1963年,復設南海區,法慈院公社轄紅巖、沙壩、馬家嶺、雙河、梓潼、法鎮、後河、八寶、中樑、許家埡10個大隊,法慈院公社後更名為法鎮公社。1984年,設法鎮鄉,轄紅巖、沙壩、馬家嶺、雙河、梓潼、法鎮、後河、八寶、許家埡、中樑10村。

1996年6月興隆鄉、桂花鄉併入,法鎮設鎮。

此後法鎮全鎮行政區域幾乎無大的變動,法鎮人民政府駐地為法鎮村新街,鎮域面積為179.92,轄19個村民委員會,人口約1.8萬人。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法鎮地處南鄭區東部,東與城固縣二里鎮相鄰,南與碑壩鎮相鄰,西與小南海、牟家壩鎮相鄰,北鄰湘水鎮,是一個典型的丘陵鎮。集鎮距南鄭縣城(現為南鄭區)40千米,距離漢中市區34公里,每天有班車來往於漢中汽車站與法鎮之間。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法鎮 的地勢兩邊高中間低,海拔平均750至1300米,主要河流法鎮河(舊稱大沙河)流經全境,沿河岸有少量河谷壩子,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由於河流經過,所以法鎮的農業較發達,水稻和油菜佔據了河流沿岸的大部分地區,每年的油菜花節,法鎮是一處很值得一去的觀花點。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法鎮在明清時代是一個非常崇尚教育的地方,根據《漢南續修郡志》的記載:南鄭府學東、縣署西、東關、西關、南關各有社學一所。太守陳璣所建。在興辦社學同時,還有村鎮群眾集資興辦的義學,學生可免費入學。清朝至民國初年本縣各地都有設立。興隆街、檯盤寺、聖水寺、法慈院、徐家庵、協稅、紅廟塘、喜神壩等集鎮、寺廟、家祠,都辦有義學堂。民國初期和中期陸續改為高等小學或保國民學校。民國31年(1942年),任寧(羌)略(陽)勉 (縣)雜稅局局長的王滋生倡建法慈院梓潼中心小學,由此可見,近代以來,法鎮的教育氛圍一直極其濃厚。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提起法鎮,人們就會想起來一位偉大的戲劇家廖左明,廖左明1902年出生於南鄭縣法慈院馬家嶺村,1920年,時年18歲的他考入漢中聯立中學(即原漢南書院,現在的漢中中學)。1922年,廖左明參加聯中、農職等校師生紀念“五、四運動”三週年遊行示威,領頭衝進漢中道署,要求道尹面見學生。道尹託辭拒絕,廖左明等據理力爭。道尹王炳坤被迫答應了學生的要求,漢中城鄉學生掀起了抵制日貨運動,學潮延續了兩三個月。

上海“五卅”慘案後,左明認為民眾最急需的是救治心靈的藥方。1925年秋,轉入北平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專攻戲劇,以參與編演時裝劇聞名一時。在校期間,左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左明、鄭君裡和周起應(周揚)、吳作人、趙銘彝、陳白塵等17人創立“摩登社”,組織和領導上海各大中小學校的劇團和戲劇運動。摩登社又聯絡上海戲劇界,成立上海戲劇界聯合會。1930年,該會發展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左明是左翼劇聯的主要成員之一。

1933年,左明創作了獨幕劇《大義滅親》,號召中國青年奔向抗日前線。1934年,左明和曹雪松編導了無聲電影《王先生的祕密》、《王先生過年》。1935年,左明編劇,吳文超導演,推出有聲電影《難姐難妹》、《年年明月夜》。1937年,左明編導了有聲電影《母親》、《王先生奇俠傳》、《王先生生財有道》,《王先生……》等劇,為我國系列劇之始。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左明還寫了《王八蛋才逃》、《軍火船》、《神槍手》等抗日話劇、歌舞劇。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1939年秋,左明隻身回漢中為魯藝選招學生,途中被特務尾隨,《漢中日報》也登了左明回漢中的消息。不得已,左明遂隱蔽於靈泉中心國民學校任教,並繼續戲劇創作和演出。左明於教學之餘,創作了話劇《中國進行曲》,整理、修改、出版了《左明劇作之二》、劇本《神槍手》。假期,帶領師生抗日救亡宣傳隊,到牟家壩、法慈院、上元觀等地演出,鼓勵山區青年學好抗日本領。

1940年秋,左明告別妻子黃亦新、女兒木蘭,隻身沿米倉道至嘉陵江,乘船去重慶。當時,左翼戲劇家彙集重慶。左明決心與老朋友們在抗戰文藝方面再展宏圖,不幸肺結核已進入第三期。文藝界的領導和朋友田漢、安娥等盡力幫助,中共領導人周恩來也十分關切他的病情,資助他返回漢中,在牟家壩家中治療。但左明心繫戲劇,仍扶病創作五幕八場話劇《愛國一片心》,最後一場尚未寫完,便溘然長逝了。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在南鄭的很多鄉鎮都有各自的戲劇表演,例如奇特熱鬧的協稅社火、高亢激昂的漢調桄桄、古老樸素的漢山樵歌,法鎮也不例外,在這裡,流傳著傳唱兩百多年、京劇和秦腔的鼻祖——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又名“二黃”,屬於皮黃腔劇種,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是陝南地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南鄭縣法鎮已流傳了兩百多年。素有“文靜優雅聽二黃、緊湊直爽聽桄桄”之稱。漢調二黃音樂古樸優雅、風格平和婉轉。唸白、唱腔機具地方特色。上世紀80年代以前,漢調二黃是當地的主流文化藝術,法鎮成立有劇團,深受老百姓喜愛,老少皆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改變,法鎮的漢調二黃處於瀕臨絕跡的境況。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近代以來的法鎮是教育、革命的傑出代表,新中國成立後,法鎮的發展也較為迅速,逐漸成為南鄭著名的茶葉之鄉,由於天然的地理環境,茶葉(全鎮擁有茶場近20個)和中藥材產業(天麻、杜仲、白果、玄蔘、烏藥、黃姜等)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茶葉面積、茶葉產量和中藥材面積居全縣之首。另外,近年法鎮也開始利用豐富的草場資源,積極發展"秦川"、"西閡塔爾"役肉牛新品種,以及南江黃羊與當地白山羊雜交技術,草食畜牧業正逐步成為法鎮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中國鄉鎮:因小寺廟得名,聞名遐邇的茶葉之鄉—漢中市南鄭區法鎮

希望法鎮的將來更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