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院古來有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培養人才、研究學問、銜接科舉的場所。最早出現在唐朝,發展於宋代,成熟於明清。乾隆年間,國泰民安。漢中的官吏、文人修建了一座書院,命名為“漢南書院”。書院規模宏大時,曾有七院100多間房舍,就學者除漢中本地生源,川北、隴南學生也慕名前來,培養出許多棟樑之才。截止民國末年,漢南書院雖幾經更名,一直為漢中乃至陝南的最高學府。書院頻臨戰亂,留存至今,實非不易。迄今已有280年曆史,地處漢臺區中學巷西段的漢南書院遺址,成為了漢中文化傳承的象徵。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三月,分巡漢興道嶽禮、漢中知府朱閒聖、南鄭縣(今漢臺區)知縣侯天章等官員,共同倡導,“就北城廢祠創齋舍,繕門垣,集諸生講習其間。”在北城廢祠地基上建修房舍,首創“漢南書院。”他們又帶頭捐資,購置學田,作為書院的固定產業,維繫書院正常發展。之後,由於官府撥給和官紳捐助屢有增加,漢南書院在乾隆時期已成為漢中最大的學府,因治學嚴謹,僅科舉榮獲進士者即有14人之多,陝南及川北、隴南學子紛紛前來求學深造。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白蓮教起義軍由湖北進入漢中。清朝駐漢武官,假名剿賊,招募鄉勇強佔書院為兵營,師生無奈星散。後陝甘總督鬆筠率部來漢督師,鬆筠是一個重文化教育的封疆大吏,見此情景非常不滿,勒令官兵速撤離書院。同時,鬆筠還捐廉俸,延師儒,招童課試,學院在鬆筠支持下恢復開學,形成“干戈之際不廢絃歌”的局面。

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嚴如煜由定遠廳侯(今鎮巴縣)擢升漢中知府,考慮到書院院基過於湫溢,他派專人經營院務,還改建大門、二門,增修齋房十餘間,倉房二間,新建文昌閣、奎星閣,奠定了漢南書院的基本格局。時書院有官撥、紳捐銀共15000兩,還規定南鄭(今漢臺)、城固、褒城等縣每年以800、500、200的比例提供書院經費,存鋪生息,作為辦學基金。此時書院經費充足,生源穩定,步入發展最好時期。嚴如煜開創了以漢中歷史文化名人教育後來人之風。“公暇,輒至院,集諸生講經義,以李司徒、張博望諸先達相勖。”(李固、張騫)

清道光年間,漢中知府楊名揚牽頭主持整修漢南書院,通過官撥、紳捐銀兩,翻修增加了一些房舍,剩餘銀兩充為辦學基金。清咸豐末年,南鄭縣令周蕃壽、陝甘道何承勳等人捐銀4000兩復興書院。後又籌銀19200兩另建“中梁書院”,為漢南書院附屬書院,專收南鄭籍(今漢臺)生員授課。以“漢南”為府屬書院,課府屬各縣生員。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二月,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端王藍成春、遵王賴文光、啟王樑成富、主將馬融和率軍包圍漢中城,漢中城駐軍頭領盧又雄趁兵荒馬亂之機,以抗擊長毛賊為由,強行將書院在當鋪的存銀全部提走,充作軍費,書院經費驟斷,加之太平軍圍城,書院停辦。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正月初九,書院又突遭火患,齋舍焚燬殆盡,學田簿籍又遭燒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時任江西巡撫的西鄉人李文敏,聞知漢南書院遭焚,主動捐銀2000兩,各界人士又踴躍樂捐,書院得以恢復。

清光緒初年,褒城名紳王屏山因目疾辭官歸裡,他熱心公益,親任漢南書院山長,還將家產變價銀3200兩彌補書院空虧。期間,還主持修建,建成齋舍四十餘間,可接收生童240餘名,現在所見漢南書院遺存建築,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朝廷廢科舉興學堂。當年冬,在省高等學堂執教的王淦等人的幫助下,漢南書院改製為“漢南中學堂”,書院歷史宣告結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漢中鎮總兵江朝宗負隅頑抗,還將漢南中學堂資金本息2萬多元,盡數提充軍費,學堂被迫關停。民國元年(公元1912)秋,漢南中學堂在校長劉宗向主持下艱難復學,民國四年(公元1915),漢南中學堂更名為“陝西省聯合縣立漢中中學校”,簡稱“漢中聯中”。

民國20年(公元1931),時任校長周彬如及教師段維特等進步人士,用暗喻擁護中國共產黨之意,易名為陝西漢中共立學校,簡稱“共中”。民國24年(公元1935),漢中專員張篤倫,覺察出“共中”有“共黨因素”,勒令學校改名為“漢中聯立中學校”,簡稱“漢中聯中”,直至1949年12月漢中解放。

1955年,“漢中聯中”改名為“漢中市第一中學”,1981年,再次改名為“漢中中學”,併成為全省二十所重點中學之一。2015年,因城建和辦學需要,漢中中學遷址到城東吳基莊。恢宏的新校區,嶄新的教學樓,輝煌的新起點。

漢南書院是清代以來漢中最著名的學府,也是知名的人才搖籃。從書院歷史看,每一時期均不乏大量棟樑之才,如嘉慶時期洋縣嶽震川、李友竹,城固韓履寵,南鄭陳道坦;咸豐同治時期西鄉李文敏,城固王烈,寧強陳才芳等等,不一而足。

漢南書院堪稱漢中鄉土文獻的聚集地,如清嘉慶年嚴如煜原輯、城固高萬鵬補註的(山南詩選》,這是山南(今漢中、安康)歷史上唯一的一部詩選;清同治年羅秀書等人編著的《褒谷古蹟輯略》,還是研究石門石刻的要籍之一。

如今,在漢中中學的舊校園裡,還殘存著漢南書院的大門、二門、禮堂、教員院、蓮池遺址,以及眾多的石刻遺存標本。步入其中,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也讓我們記住:這裡曾是漢中聖賢讀書、科舉求名的理想場所。

歷經滄桑的東塔,就像一個清遠的老者,默默見證著漢南書院的每一次變化,每一次落寞和繁華。順著中學巷一路向西走來,途徑市委黨校、漢二中、漢中師範、漢師附小,直至漢南書院,宛若行走於書卷之上,漸入佳境。這條於“古絃琴”上彈奏著現代文明樂章的街巷,給了我們太多的理由去思考,它就是這座城市的精神食糧和文化根基。(秦 晉) 參考資料:《漢中市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