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過人的張良為何甘願當臣,至死不稱王?

漢朝 張良 劉邦 中國古代史 野史趣事 2017-04-07

歷史造就了許多人才,有謀略的人在歷史長河中總是能抹下重重的一筆。漢高祖劉邦手下就有很多能人,韓信、蕭何等等能人,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其手下才智過人的一名謀臣--張良。

謀略過人的張良為何甘願當臣,至死不稱王?

說起這張良,也是一個苦命之人。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韓國也就滅亡了,其父也去世了,張良此時滿腔仇恨都傾在了秦始皇的身上。為了報仇,張良付出了一切,多次找人對秦始皇進行謀害,可惜的是都失敗了,最接近的一次是與他人合夥行刺,然而張良此時的運氣著實不太好,還是失敗了。多次傷害早就已經讓秦始皇怒不可遏,下令追捕張良。也就是這樣的失敗讓張良迎來了真真正正的時機。為了逃脫秦始皇的追捕,張良到處逃竄了好多年,恰巧遇到時間投奔了劉邦。

謀略過人的張良為何甘願當臣,至死不稱王?

劉邦手下如此多的能人,張良的智謀過人,輔佐了劉邦成就霸業,創建漢朝,滅了秦國,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張良也算是揚眉吐氣了。能扳倒秦國,還幫助建立了漢朝,可想而知其能力之強,然而這樣的能人為什麼不自己稱王呢?論智力,他在眾人之上,劉邦是遠遠比不上的;論人際,張良也定是圓滑的,也能籠絡眾多人心,可其為什麼偏偏選擇輔佐他人成王,而不自己坐上那至尊寶座,成為眾人之上呢?如果劉邦生前,張良沒有機會,那麼在當劉邦死後,呂雉外戚干政的時候,為什麼不揭竿而起呢?

謀略過人的張良為何甘願當臣,至死不稱王?

在我看來,張良應該是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無上的尊榮換來的也是無上的寂寞,高位總是要提心吊膽的過一生的。張良雖然非常有智慧,但是其志就是想要報仇,也沒想那麼多事情,所以稱王對其來說的確沒什麼必要,一旦稱了王,雖然光榮,但責任也很重大,擔起這樣的重擔一定不是其本意。

謀略過人的張良為何甘願當臣,至死不稱王?

再說,這古代人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效忠主子的執念還是挺深的,這張良本就不是什麼皇宮貴族,想必也沒什麼當王的心吧。況且,張良投奔劉邦之前本就是四處逃竄的狀態,身上也沒什麼多餘的裝備可以與劉邦想抗衡,他是來投靠的,又怎麼有餘地可以要求自己當王呢?總而言之,張良有種種理由沒辦法當上王,但其身處這樣的位置也是不錯的,所處位置與蕭何、韓信相提並論,也已經是讓人羨慕的了,也就沒有必要想著要不要稱王的問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