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建都在此!

漢朝 考古 唐太宗 南北朝 渾源小事兒 2017-05-22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5000餘年的文化積澱,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在山西留下了大量的活動遺蹟,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何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建都在此!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山西臨汾(平陽)堯廟馬遷《史記》雲:"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

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並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

相傳陶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市),有功於民,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始建於晉,歷經重修,現存為 清代遺物。規模雄偉,佈局疏朗,前有山門,碑列兩側,內有五鳳 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堯王與四大臣宰被喻為五鳳。 “一鳳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因此得名。堯井傳為堯王所掘, 為記其菌,上築井亭一座。廣運殿面寬九間,進深六間, 重簷歇山頂, 高達27米,形制宏偉壯麗,殿周有廊環峙,柱礎雕刻精,殿內金柱肥碩,直通上層簷下,雄健的礎石上雕雲龍盤繞,蜿蜒自如。 龕內塑有堯王像及侍者。廟內存有碑十餘通, 載陶堯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廟東北40公里築有堯陵, 廟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階”石刻。

堯廟現佔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築群,以及距今已1600餘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讚歎備至。為何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建都在此!

舜,中國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雲蒲阪。”蒲阪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蒲阪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核心區域,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這裡為“天下之中”。《路史》中記述:“柱所都蒲阪”,認為上古傳說中的農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於此。還有一些史書中盛稱“舜都蒲阪”。

為何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建都在此!

安邑是傳說中的禹王的都城,遺址稱“禹王城”,位於近山西夏縣西北7.5公里處。至今尚有城垣殘跡,由於幾度興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公里,作北窄南寬的梯形,牆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為22米外,其餘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長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牆寬5—6米,地勢高出周圍地面1—4米,可能是與大城同時建造的宮城,但尚未找到宮殿基址。至於將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長6500米,則可能是秦漢時期作為河東郡治時修築的。

禹王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大量遺物有陶範、漢五銖錢等,尤以五銖錢泥範最為珍貴,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飢人”十二字篆文方磚和獸首瓦當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獨有。它是國內現存戰國-秦漢古稱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夏縣司馬光墓祠堂內的文史展覽資料)

另有一處遺蹟禹王臺,又稱青臺,為歷代祭禹之所,解放前毀於戰爭,留一夯土高臺,位於小城東南角,當地傳說為禹妻的望夫臺。

傳說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處。又:相傳夏啟接帝位後建都於此。桀又居之。

為何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建都在此!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蚩尤、炎帝(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髒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為何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建都在此!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