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下安國鎮,有座漢代平涼城

漢朝 崆峒山 考古 文物 秦玉龍 秦玉龍 2017-09-10

崆峒山下安國鎮,有座漢代平涼城

邸廣平/文

崆峒山下安國鎮,有座漢代平涼城

位於甘肅平涼崆峒區安國鎮油坊莊的漢代涇陽城遺址

《詩經》中有一首記敘周宣王北伐玁狁的事的詩《六月》:

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閒。

薄伐玁狁,至於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這裡的“至於涇陽”指玁狁(xiǎn yǔn 亦作“獫狁”)“來侵至涇水之北。”大(太tài)原:“大原,後魏原州,地在今平涼。

《柳毅傳》,唐代傳奇小說,李朝威撰。寫的是洞庭龍女遠嫁涇河,受其夫涇陽君與公婆虐待,幸遇書生柳毅為傳家書至洞庭龍宮,得其叔父錢塘君營救,迴歸洞庭,錢塘君等感念柳毅恩德,即令之與龍女成婚。柳毅因傳信乃急人之難,本無私心,且不滿錢塘君之蠻橫,故嚴辭拒絕,告辭而去。但龍女對柳毅已生愛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幾番波折後二人終成眷屬。《柳毅傳》中多次提到涇陽:“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念鄉人有客於涇陽者,遂往告別”。“曏者辰發靈虛,巳至涇陽,午戰於彼,未還於此”。“涇陽之妻,則洞庭君之愛女也。淑性茂質,為九姻所重”。

崆峒山下安國鎮,有座漢代平涼城

殘存的漢代涇陽城夯土城牆遺蹟

文學作品來自現實,歷史上,漢代在平涼設涇陽縣,城址在今崆峒區安國鎮油坊莊。《地形志》記載歷史上的涇陽縣有三:在涇河流域,分別在上下游。《北周地理卷》:涇陽縣,本秦舊縣,秦昭王封弟涇陽君。今渭州平涼界,涇陽故城。《漢書地理卷》秦始皇置涇陽縣,隸屬北地郡。西漢元鼎三年改隸安定郡,轄今涇源、固原及甘肅平涼交接地區。後撤置。據“居延漢簡”記載推斷,涇陽城在今涇源縣黃花鄉馬家峽,這個位置,與“居延漢簡”、前後《漢書》中的記載都吻合,惟獨和《元和郡縣圖志》關於涇陽城的記載不符。

《合校水經注》記載,涇水出安定涇陽故城是也。這說明涇陽在安定郡境內有新舊兩個地址。《魏書·地形志》記載,隴東郡其屬縣涇陽,而涇州平涼郡鶉陰下又注:有瓦亭、涇陽、平涼城。此外,雍州的咸陽郡也有個涇陽縣。同一部《地形志》,出現了三個涇陽,應當予以區別。咸陽郡的涇陽縣,在今陝西咸陽市的東北,系兩晉時期前秦苻堅所置而北魏徒置者。平涼郡鶉陰縣所屬涇陽城,是秦漢涇陽;隴東郡的涇陽是今天的涇源,在北魏時屬涇州平涼郡鶉陰縣系,屬僑治之縣。與平涼郡、隴東郡歷史上都同屬一個地方,這就是說歷史上的涇陽有關的地名“朝那”。在《古今圖書集成》曾載:涇陽故里,在州境,漢時與朝那並置。據文物學術界考證,“朝那是東周至北魏時期設在固原古城的一個縣治。

崆峒山下安國鎮,有座漢代平涼城

考古人員在涇陽城殘存城牆遺蹟發現的漢瓦

關於漢代涇陽城,史書多有記載:《史記》:“秦昭王弟封涇陽君。”《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六年(前301年),涇陽君質於齊”。據《漢書·地理志》記:安定郡有涇陽縣,笄頭山在西。《後漢書·靈帝紀》段熲破先零羌於涇陽;後漢建武二年,隗囂自隴坻追敗赤眉於此,縣尋廢。靈帝初,段?破叛羌,至涇陽。晉元康六年,秦雍氐羌悉反,立氐帥齊萬年為帝,圍涇陽。即此城也。咸和四年,石趙取長安,分安定郡置隴東郡,治涇陽縣。太元十五年,苻登攻故秦天水太守張業生於隴東,不克,是也。後魏亦為隴東郡治,又析漢之咸陽縣地,置涇陽縣。後周隴東郡及涇陽縣俱廢,而涇陽遂移。

《元和郡縣誌》記當時的平涼縣:“本漢涇陽縣地,今縣西四十里涇陽故城是也”。清代段玉栽《說文解字》注涇水:出安定涇陽幵頭山。東南入渭。禹貢雍州曰。涇屬渭汭。周禮職方氏曰。雍州,其川涇。前志曰。安定郡涇陽,幵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陽陵屬左馮翊。過郡三者,安定扶風馮翊也。今甘肅平涼府附郭平涼縣府西南有故涇陽城,漢縣也。幵頭山亦作筓頭山。始皇紀作雞頭山。《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有兩處標明涇陽縣在今安國涇水之北。

崆峒山下安國鎮,有座漢代平涼城

遙想當年涇陽城,如今荒草稼穡生

漢涇陽城的建立及地處邊關的地理位置,這裡是朝廷關注的重點。漢武帝曾六次西巡境內。在東漢時期,這一帶也產生了一個顯赫的家族----梁氏家族。如今,每年六月酷暑,麥子黃了,“安國貴妃杏”也趕趟似的跟著陸續成熟,供不應求。安國貴妃杏的命名,與平涼歷史上最砝碼的兩個女人有關,一個叫樑妠是姐姐,一個叫樑女瑩是妹妹,都被封為皇后。有關樑皇后的故事,隨後將另文介紹,這裡暫且省略……

崆峒是關中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漢代,更是是漢朝與匈奴的邊界地帶。已故文史專家祝世林等經過多年考證,確定了涇陽古城的具體位置。涇陽古城自漢建城至北周廢棄,存在700多年。是崆峒區境內最早的縣城址。涇陽古城遺址,在安國鎮油坊莊東側殘塬上。涇陽古城遺址呈不規則椎體形狀,上小下大,佔地面積約四百多畝。殘遺底部周長是17.25米,殘高為6米。由沙和土分層夯築而成,夯層厚約10釐米。考古中發現漢瓦與銅錢,另有銅鼎、銅鈴、銅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貝飾等遺物。

遺址北坡,有明代朱元璋第22子朱楹墓。古城的西邊,是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三關口,北去百餘里有著名的蕭關(寧夏境內)。在古城遺址西對面的東溝遺址,1958年發現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的墓葬遺址和廟坪居住處遺址,屬寺窪文化遺存,遺物有紅陶罐、陶鬲、陶壺等陶器20餘件。經鑑定,陶器屬寺窪文化類型,其獨特處是罐口及兩耳與口沿相連的部位皆成“馬鞍型”,考古界命名為寺窪文化“安國式”。涇陽古城遺址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國道312線和寶中鐵路從此遺址南穿過,至今仍是交通要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