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韓信,古之名將,當然很厲害。一般喜歡歷史、喜歡軍事的人,很多都推崇韓信的軍事水平。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很多人因為喜歡韓信,人為的製造出許多在歷史上沒有的事,加到韓信身上,以增加韓信的光彩。

這其實根本沒有必要,編造歷史,真不知道這算是吹捧韓信還是抹黑韓信了。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高級黑了。

今天先說第一個,也就是所謂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最早版本來源

先說說常見的版本。劉邦去巴蜀的路上,張良給他出了個主意,燒燬棧道以表示沒有東返的意思。等劉邦用韓信之計準備東出時,先派樊噲去假裝修復褒斜道的棧道,而自己和韓信出陳倉道攻打章邯。

這個是最常見的版本了,明修棧道的人物:樊噲,地點:褒斜道,事件:假裝修復棧道。關鍵詞很充分,活靈活現,不由得你不信。比如: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又比如: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我要說的是,這是後人編的。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是什麼時候呢?這個成語其實出自根據宋代的民間評話刊印的小說《續前漢書平話》,這本書講的是呂后殺韓信的故事。這是現存史料中最早的出處。不過在《續前漢書平話》中只是一句話帶過,具體經過的描述在之前的一本,也就是《前漢書平話》,不過這本書沒有流傳下來。可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至少在宋朝民間說書中就已經有了。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網絡閱讀版把書名搞錯了)


不過幸好元雜劇中有大量的韓信故事,有這麼一本流傳了下來,而且有具體的描述。元雜劇《韓元帥暗度陳倉》。其描述的經過是這樣的:項羽會見諸將,令守連雲棧道;韓信會和諸將,約與楚戰。於是韓信命樊噲明修棧道,可點兵會期,樊噲九次不到,韓信因此下令要斬樊噲。樊噲得知後,通過漢王、蕭何向韓信求饒。隨後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其不意劫擊楚營。最後韓信凱旋歸來,蕭何奉漢王之命為韓信舉行慶功宴。

這就是有據可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早版本。之後經過明朝小說《西漢演義》和明末清初《三十六計》的渲染,越來越變成歷史的“真相”。

其實我們反過頭來看現代的版本,其實基本和元雜劇版本一樣。

二、謬誤何在?

既然知道了版本來源,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錯誤。

1、正史無載

在《史記》、《漢書》等正史中,根本沒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記載。《史記·高祖本紀》就一句話:“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也只有一句:“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漢書·高帝紀》也就一句:“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

《漢書·韓信傳》與《史記》相同。

2、不瞭解連雲棧道

最早版本和部分現代版本都說,韓信派樊噲去修的是連雲棧道。所謂連雲道是褒斜道和陳倉道中間的一條路。秦、漢時期壓根沒這條路,這是北魏正始年間才修築的,用以連接陳倉道和褒斜道。在唐朝改名為連雲棧道。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由前述可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早來源於宋朝的民間說書藝人,由於知識的缺乏,把當時的連雲棧道誤以為秦朝末年就已有。這也屬正常。但是現代網絡如此發達,上述資料在網上隨時可以搜到,還以訛傳訛,那就不應該了。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3、不瞭解陳倉道

在現代版本中,有一些注意到了連雲棧道的問題。因此有些把版本改為:韓信派樊噲明修褒斜道的棧道,而自己卻率軍從不為人知的陳倉道出兵。這樣改動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為什麼出兵陳倉道能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這又是個畫蛇添足的編造。

楚漢相爭時期,關中入蜀只有三條路,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見上圖,注:另一條駱穀道修築於漢武帝年間)。而劉邦出漢中走的是陳倉道。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為什麼要選擇陳倉道?

古人在山地選擇通行道路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沿著河谷。我們首先來看這三條道路,陳倉道535公里,褒斜道380公里,子午道520公里。陳倉道有嘉陵江,褒斜道有褒水、斜水,子午道有灃水和洵河。其中水運條件最好的是嘉陵江,最平坦、最好走、陸運條件最好的是陳倉道,也就是說無論水路和陸路,大部隊行軍和後勤保障,陳倉道是最佳選擇。其實陳倉道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是西周的國道“周道”向四川方向的延伸。一直到秦漢,向來都是川陝之間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在歷史上,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駱穀道,這四條秦嶺古道上史書記載的戰事有45次,其中24次發生在陳倉道。原因就是陳倉道是主幹道。

所以劉邦選擇走陳倉道。.

但是陳倉道缺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路最遠,而且進入關中是在最西端,距離長安還遠的很。而且,因為陳倉道在各條道路中戰略位置最重要,自然是章邯的主要防禦方向,重點關注著呢。這就說明了,走陳倉道是不可能達成突然襲擊的效果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存在暗度陳倉的說法了。

三、史書記載的真實戰役經過

如果非要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和韓信扯上關係,那麼劉邦平定三秦的作戰計劃也有那麼一點點靠邊。也就是都是一個聲東擊西的方案。

1、韓信計策失敗

劉邦的作戰計劃是: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以曹參為先鋒,首先攻打下辯。

下辯並不在陳倉道上,它在祁山道上,陳倉道往祁山道方向過去不遠的距離,這是古代控制祁山道和陳倉道的要點。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章邯,我要走的是祁山道。陳倉道和祁山道是相連接的,這條路是從川入隴的主要道路。

為了表演逼真,劉邦計劃的第二步就是派出樊噲繼續沿著祁山道向隴西、西縣等地發展進攻。樊噲承擔的任務就是佯攻隴西,試圖將章邯的注意力轉移到隴西去。從關中到隴西要通過關隴古道,別看距離近,但在六盤山裡蜿蜒前行要費不少時間。如果章邯中計,這一來一回會折騰不少時間。

劉邦計劃的第三步是:在樊噲佯攻的同時,曹參反從下辯再回陳倉道,拿下了故道縣。再往前進,那就是陳倉。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的計劃似乎要成功了。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可是劉邦的對手是什麼人?當年的秦國第一名將章邯。這種聲東擊西的小花招根本沒有騙過他。章邯並沒有被劉邦派遣的樊噲攻勢行動所欺騙,他的主力在陳倉的渭水之南動都沒動。

章邯待在陳倉不動,意味著陳倉道此路不通。後來的諸葛亮以數萬之眾圍攻郝昭的兩千人都拿不下來,就是因為出口被堵,易守難攻。如果非要把還定三秦戰役功勞強加到韓信頭上,那麼至此韓信的計策完全失敗。難道不是麼?既然韓信的粉絲要替韓信搶功勞,自然也要擔責任。

面對章邯的阻擊,劉邦無計可施,打退堂鼓了,都準備退兵了。這時《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的很清楚,一個叫做趙衍的人站了出來說:我知道另外還有路。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這條是什麼路呢?全部奧妙就在於渭水,前面已經說過,古人在山區主要利用河谷作為通行道路。陳倉道的附近還有什麼河流呢?有,渭水。沿著渭水到陳倉有一條路,那就是當年秦人進入關中平原的路。這條路在以前的文章裡提到過,三國時夏侯淵和郭淮都走過的路,那就是陳倉狹道。位於小隴山,也就是六盤山支脈。這條路說起來就了不得了,那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生命之路,別說秦人,遠古時期的伏羲、女媧、黃帝等部落全部都是沿這條路進入關中的(參見《華夏源流史》)。大家可以看看那條道上的考古情況,一路全是新時期時代的遺址。

不過這條路異常難行,大部隊是根本走不了的,只能派出精悍的分隊進行奇襲,所以在軍事史上這條路出現的次數非常少。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劉邦聽了趙衍的話後,派出精銳的分部隊沿山嶺進入渭水谷地,再越過渭水順流而下,從現在的硤石鎮這個地方出陳倉狹道,一下子出現在陳倉的渭水北岸。而此時的章邯在陳倉的渭水南岸。而劉邦派出的分部隊到了他背後,直接遭到了劉邦的突然襲擊。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大敗,否則百戰名將章邯哪會那麼輕易就被擊敗的。

所以如果硬要說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其實樊噲等人的佯動是失敗的,最後依靠嚮導趙衍的出現才得以擊敗章邯,否則劉邦根本就出不去。

2、平定三秦,韓信的影子都沒出現

擊破章邯在陳倉渭水南岸的阻擊後,劉邦大軍得以進入關中平原,這時樊噲等人全部歸建。這是必然的,劉邦去漢中前,項羽搶走了他的軍隊,只讓他帶3萬人進蜀,雖然有各諸侯的數萬人因為仰慕劉邦加入,但崎嶇的子午道讓無數人望而生畏,一路上逃亡的人數不勝數。劉邦未作休整就直接出兵,手中兵力絕對不會超過5萬人,加上林執同時進攻蜀地和漢中的留守兵力,能有3、4萬出征就頂天了。

因此必須集中兵力,全力攻取關中,決不能隴西、關中兩個戰場同時開打。

首先立功的是樊噲,突破陳倉後,劉邦第一個攻擊目標是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這是秦國當年的舊都。秦國當年為什麼會建都於此,原因很簡單,這是隴山道最東端,控制此地也就鎖住了關隴通道的咽喉,章邯的雍國被切成兩半。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雍縣的車騎部隊出城野戰被樊噲擊敗,隨後曹參會同樊噲攻克雍縣。劉邦拿下了重要的戰役支點。

現在章邯只能憑藉自己雍國的東半部來和劉邦全軍對抗了,在這種情況下章邯選擇了守勢,全軍退過杜水,以其弟章平守好畤(今陝西乾縣東),自己駐守國都廢丘(今西安市長安區高橋街道東馬坊村附近)。從這個部署可以看到,陳倉一戰章邯必定損失慘重,渭南被他全部給放棄了,但好畤章邯卻不肯放棄,原因非常簡單,這是蕭關道的入口。章邯封雍王,地盤在三秦中最大,其在隴西和北地等郡都還有部隊在,雍縣被劉邦奪了,好畤必須得保住。這可是匈奴入寇的路線之一,相當的重要。

所以劉邦先鋒曹參輕易奪取斄縣(今陝西武功縣西)後,立即轉為北上攻打好畤。章平出城野戰,又被曹參擊敗,漢軍遂圍好畤。但是雖然樊噲曾先登上城,未能攻破。

戰役進行到這個時候,董翳、司馬欣完成了部隊集結,西向增援章邯。劉邦遂移兵搶佔壤鄉(即武功,今陝西武功和周至之間),與三秦聯軍遭遇在壤鄉以東。讓章邯沒想到的是,連戰連勝的漢軍此時已經勢不可擋,原來根本不在他眼裡的曹參、樊噲之輩戰鬥力驚人,三秦聯軍慘敗。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劉邦擊敗章邯後再次圍攻好畤,戰鬥異常慘烈,紀成戰死,周勃先登入城,章平逃竄。這個時候章邯的雍軍主力已經基本被殲。於是劉邦繞過廢丘直取咸陽,擊敗了老對手趙賁和新對手內史保,完成了對廢丘的包圍。

戰役最關鍵時刻到來了,為打通與章邯的聯繫,三秦聯軍對咸陽發起了拼死的反撲,曹參迎來自己最光輝一戰,堅守景陵20天不敗,劉邦趁三秦聯軍遭曹參阻擊連戰疲敝,迅速組織出擊戰鬥,再次大敗章平,基本全殲三秦軍隊主力。至此,三秦戰役基本結束,剩下就是漢軍掃蕩時間了。

這裡要提一下的是周勃,他攻克的城池中有一個叫汧縣。為什麼要單獨提這個城呢?因為這也是秦國舊都。最初的時候秦人是從隴山道進入關中的。我簡單講下,幫大家增加點知識。秦人本來是在山東一帶的,被周成王擊敗後,為了懲罰他們把秦人西遷到天水甘谷縣一帶。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寵幸褒姒,引來之前的老丈人申侯不滿,這個傢伙當了迴帶路黨,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並將他殺掉。

而那時秦國的國君叫秦襄公,國都就在汧縣。為啥那時秦人把國都定在汧縣呢?汧縣在隴山東側,是隴山道中最主要的支點之一,和西側的秦邑遙相呼應,這兩個地方一控制就相當於隴山道被秦人給控了。其實說白了就是秦人偷偷摸摸在蠶食周人的土地。周幽王被殺,在歷史上叫做西周滅亡,隨之而來的就是周室東遷。秦人得到了蠶食周人舊地的大好機會。可週室東遷,比秦人更強大的西戎更加變本加厲,那時還弱小的秦人根本不是對手,連周人都被西戎趕跑了,佔了周人的龍興之地,更何況秦人。但秦襄公聽了周平王的話:“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傻乎乎的去和西戎作戰,反被西戎殺死。於是秦人又退回了隴西。後來秦人在秦襄公兒子秦文公率領下從陳倉狹道東出,把雍作為進佔關中的橋頭堡。

3、劉邦勝利原因總結

所以看看劉邦的平定三秦戰役和之前的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

閒話說完。之後的戰況沒什麼好講,漢軍摧枯拉朽掃蕩關中、隴西,董翳、司馬欣先後投降,就剩下章邯死守廢丘孤城頑抗。劉邦平定秦國故地,只用了三個月。

為什麼劉邦打得這麼順利,原因很多。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1、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章邯等三人為關中故老所痛恨,他們手下的軍隊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都不強。在沒有強大部隊的情況下,將軍個人能力的發揮是相當有限的。

2、劉邦自己很能打,看劉邦之前的戰鬥經歷就知道,他手上軍隊不多,但戰績相當好,趙賁、楊熊在秦軍中也是數得著的將領,完全不是劉邦的對手。這一戰中,劉邦的思路一如既往,非常明確,在章邯主力被擊潰的大好時機面前,劉邦沒有急於分兵略地,而是瞄準章邯地盤上好畤這個要點,給予堅決的打擊。並吸引三秦中董翳、司馬欣大舉來援。由於劉邦攻打好畤前先佔了斄縣,使得三秦援軍不敢直接北上救援好畤。劉邦得以自己在正面,同時調包圍好畤的曹參、樊噲等部南下夾擊,故能在野戰中再次擊敗董翳、司馬欣部主力。最後以曹參分部隊固守要點,自己率主力伺機而動,基本全殲三秦軍主力,使得三秦軍徹底失去機動作戰能力後,再逐一進行掃蕩。

這就是劉邦能在三個月平定三秦的最主要原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前鋒打擊(固守)要點,主力在後待機,抓住戰機後堅決投入全部力量。應該說劉邦的用兵是極為高明的,平定三秦之戰也稱得上是劉邦軍事生涯數得上的亮點。

3、劉邦手下的曹參、周勃等人都有相當強的能力,是劉邦的忠實爪牙。

4、趙衍的獻計在整個戰役中是決定性的,不但讓劉邦突入關中,更導致陳倉一戰,章邯損失了他的主力部隊,這讓章邯在接下來的戰事中無所作為。剪除了三秦中最強的章邯,使得劉邦接下來的戰事難度有所降低。

請不要編造歷史來吹捧韓信,他沒你想象中那麼厲害

我們翻越史書,可以看到這段時間沒韓信任何事,連名字都沒出現過。別說平定三秦,在接下來的戰事裡一直到彭城之戰,很長時間都沒出現韓信的名字。其實按照西漢的官方評價,平定三秦,韓信沒什麼功勞。

為什麼在楚漢戰爭前期韓信連出境的機會都沒有?原因在於劉邦根本沒重用他。

那後來韓信為啥會被重用呢?這就是下一篇文章彭城之戰的事了。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