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告訴爸媽!杭州這地方別再找過去了!幾個月前就關門了

都市快報見習記者 劉抗 文/攝

記者最近多次接到讀者爆料:我也想參加瓶窯的抱團養老,網上一搜,發現有個“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不知道是不是報道過的那一家?

網上“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

是家水果店

我在百度地圖和高德導航上,都搜到了“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地址是“瓶窯華興路322號”,我按這個地址尋過去,發現掛這個門牌號的,是一家“小宋水果店”。

水果店老闆娘說,水果店是4月份租的店面,之前確實掛了牌子“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是一個旅行社,後來聽說老闆被查了,不知道什麼原因。

水果店隔壁家居店老闆娘說,她住這裡兩年多,“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是去年掛的,其實是旅行社,過完年就關門了。

“最近還經常有老頭子老太太來打聽。”鄭女士說,以前那家店裡多的時候有5個員工,店裡經常擺著大米、油、雞蛋等,還經常看到員工在店門口宣傳,凡是本地60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可免費領取雞蛋,但要留下電話、住址。

“其實就是推銷手段,他們給老年人打電話,說抱團旅行,去江西等地3天2夜,管吃管住就百來塊錢。老人都喜歡的,還有禮品發。

“三天兩頭的,早上5點多,我還在睡覺,就聽到樓下鬧哄哄的。兩三輛大巴車停在樓下,車上都是老人。老人們走的時候很簡單,回來都是大包小包,都是些保健品、土特產……”

水果店另一邊是家便利店,店老闆也證實了“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被查貼了封條。

記者向餘杭警方核實,得到的答覆是:確實接群眾反映後調查過這家“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暫未發現有違法犯罪行為。

兩年前,餘杭瓶窯王阿姨聯繫快報,說自己老兩口住著2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農家小別墅,子女工作忙,平時有點冷清,想找幾對老人抱團養老。快報報道後,很多老人報名,王阿姨夫婦在家接待、面試了20多對夫妻,後來三對夫婦入住老兩口的農家小別墅裡,開始抱團養老。

王阿姨老伴朱大伯也證實,這個“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他一點也沒聽說過,和他們的抱團養老也沒有一點兒關係。

這家“抱團養老瓶窯服務中心”不管是什麼機構,現在都已經不在那裡,老人們也不要再找過去了。

這種低價老年旅行團,團費極低,往往伴以強制或半強制購物,消費糾紛很多,快報曾多次報道。

有個大姐從蘭州趕過來

可惜床位已經滿了

至於發起抱團養老的王阿姨家,老伴朱大伯說,上個月底還一直滿滿的,有個大姐專程從蘭州趕過來,沒床位又回去了。前幾天兩個上海大伯回去了,一個住了半個月,一個住了一晚上,現在還有一個房間,兩張床。可以住一對夫妻,或者兩男或兩女。

朱大伯說,5月29日,一個大姐拖著很大一個拉桿箱,從蘭州坐火車趕過來,想參加抱團養老。”我和她說,我們床位全滿了,她有些失望,加了微信就走了。臨走前還說,以後有床位了她再來……”

從蘭州趕來的是王阿姨,60多歲,昨天我打通她的手機。

王阿姨年輕時當過車工、檢驗員,退休幾年,一直想去全國各地旅遊。她說她是在蘭州晚報上看到杭州抱團養老的新聞,“我當時眼前一亮,從來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模式,覺得特別新鮮。

“蘭州其實挺偏的,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我其實挺遺憾的,到六十來歲才趕上這個好時代,出門方便又安全,治安哪裡都挺好的,很放心。華東江浙滬我和老伴還有小姐妹都沒怎麼去過。看到抱團養老就想住到杭州去,再到周邊上海和江蘇玩玩。”

王阿姨買了5月27日晚上8點多的火車票,一個人出發,臨走前和老伴還有小姐妹們說,她先去探探路,好的話大家在杭州會合。

一天兩夜,5月29日凌晨4點,列車緩緩進入杭州站。王阿姨一直在候車室待到天亮。她帶著個大箱子,還帶了鋪蓋和毛線褲棉毛衫——她說怕杭州早晚冷。

“幾個小姑娘很熱心,幫我用手機導航怎麼去朱老師家,我坐了303路(公交車)就去了。但是趕到那邊,朱老師說家裡床位都滿了,唉!加了他微信,說以後空了會告訴我……”

上海大伯愛吃辣

住了一晚回去了

李大伯從上海一家酒廠退休,一個人住崇明區一個租賃公寓。大伯父母都不在了,10多年前離婚,女兒跟媽媽。大伯說,雖然現在身體還不錯,但也是70歲的人了,不服老可距離老越來越近,就開始關注養老問題。杭州瓶窯抱團養老的新聞,他去年就看到了,只是找不到聯繫方式,還去崇明區圖書館翻過報紙,後來讓一個小輩幫他在網上查到的。

房東朱大伯說,上星期李大伯從上海趕來,只住了一天,第二天就回去了,“他說最大原因是口味不同,吃不習慣。”

“我其實是湖南人,很喜歡吃辣,但那裡其他人吃不慣。還有一點,每個星期天,其他人都要回去的,吃飯問題要自己解決。離開那天清晨4點多,我坐頭班車就走了,在手機裡給朱老師發了原因,他也理解。”李大伯對記者說。

另一位上海王大伯住得久一點,半個月。前幾天也回去了。朱老師說,主要還是生活習慣,和其他人吃飯口味、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太合得來。

“我們這裡經常有人來有人走的,外地的來了,我們很歡迎,但是大部分都是杭州本地人,肯定要說杭州話的,語言、生活習慣、吃飯口味,合不合得來都是問題。”朱老師說,“每個星期天,我們這裡本地人都要回去和家裡人團聚,我和老伴也要去兒子家,外地來的就只能自己做飯自己管自己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朱大伯說,“抱團養老還是要大家合得來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