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為何說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航母誕生的百年來,實際噸位是不斷變大的。二戰早期的主力航母滿排噸位只有2到3萬噸,適應螺旋槳艦載機。甚至沒有彈射器和現代化的攔阻索都能夠順利實現起降,因為此時的艦載機大部分都不超過5噸,起降的動量本身並不大。2萬多噸,總長200多米的甲板用來起飛和降落都足夠了。二戰後期,航母的噸位被放大到了3萬噸以上,艦載機也越來越大。到二戰以後,噴氣艦載機成為主流。二戰期間生產的大部分航母,即使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也已經很難適應新的變化。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二戰期間生產的航母,因為噸位不夠而造成不論機庫還是飛行甲板的長度和麵積,都不適合越來越大和越來越重的噴氣式戰鬥機。飛機本身重量已經很大,而且要掛彈起飛,就需要能量更強的蒸汽彈射器。

為何說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美帝有關方面在過去推杆式輕型彈射器的基礎上,發明了彈射能力更強的C13系列重型彈射器。這種彈射器把過去的單彈射氣缸改為雙彈射開口氣缸;變過去的彈射推杆為效率更高的彈射梭。經過這樣的改進後,可以變過去只能彈射20多噸的艦載機,提高到可以彈射30噸甚至30噸以上的重型艦載機。艦載機體量更大,起飛重量更大,自然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油和彈藥,作戰半徑也超過了500海里,可以讓航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一個數量級。但是美國海軍也隨之發現了一個突出的新問題。這就是重量和長度巨大的C13彈射器,安裝在7萬噸以下的航母上,是非常勉強的。如果強行安裝,甚至一次性安裝上3臺甚至是4臺,使用不久居然發現航母的整個甲板都變形了!甲板變彎曲了,也會讓蒸汽彈射器本身一起變彎曲。這樣會導致昂貴的新彈射器和改造的航母一起報廢!

如此深刻的教訓,讓美國海軍認識到在二戰後期生產的舊平臺上強行安裝大型彈射器得不償失。必須重新設計全新的平臺。這導致從福萊斯特級開始,航母的滿排噸位首次達到了8萬噸。這個8萬噸可能仍然是短噸。但是畢竟從2戰後期的4萬多噸,等於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即使這樣,造出來以後,仍然發現短8萬的噸位還是不夠。後期批次又升級到小鷹級的4艘。美國海軍總算有了一級基本完全滿意和用的順手的大型航母。這說明早把噸位放的大一點,就會避免很多固有的麻煩。在可以往大里造的情況下,儘量不要造小了。

為何說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法國海軍現在唯一的一艘戴高樂號,也是造小了的反面典型。戴高樂號的標排只有3.85萬噸,滿排也不到4.5萬噸。一開始法國人認為已經完全夠用,結果到試航時才發現,降落區太短,買來配套美國的E2D預警機,攔阻降落後居然無法在斜角甲板的頭上自己掉頭入庫!沒辦法,只能中斷試航,再回原廠用了1年的時間,把斜角甲板加長了一大段。噸位不夠的麻煩還不僅僅在斜角甲板。噸位太小,只能安裝2部C13B彈射器。而且機庫為了強行擴大面積,只能讓機庫的側壁也外飄,這樣整體的平衡性和結構強度都下降。動力艙過小,無法提高動力包的總功率,讓戴高樂號的最高航速遠遠不達標。

可見法國人原本認為造的噸位小一點更可靠、更省心,結果發現事與願違。若戴高樂號當初就設計成6萬噸級,那麼綜合戰鬥力至少比現在高出一倍!正是鑑於此,長耳朵絕對不會把新大船造小了,摸著美法過河,何樂不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