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海鮮 發現佩奇 不完美媽媽 廣州 心理學 大學 尹建莉父母學堂 2019-05-21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你必須自己開始。

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義,

那麼對你來說,

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

《跟著感覺走》是二十多年前流行的一首歌。這首歌出來後,風靡全國,但也遭到了評論界大肆撻伐。

一種集中的意見是人必須做理性的人,感覺是不可靠的。

但是,NLP導師舒俊琳說,在一定程度上講,“跟著感覺走”的確是卓越的人的一種心智模式。

NLP的全稱是神經語言程序。舒俊琳說,NLP是研究卓越的心理學,找到卓越者之所以卓越的NLP,即他們之所以卓越的心理機制、心理特徵、心理活動模式。

一句話,就是尋找健康的人的心理模式,它們就是治療的藥方。

舒俊琳說,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間的差異,首先是評價機制的差異。

卓越的人有一個內在的心理評價機制,

普通的人有一個外在的的心理評價機制。

卓越的人從自己的身上尋找答案,時刻傾聽內心的聲音,聽從直覺的指揮。

普通的人從別人的評價中尋找支撐,排斥或忽略自己內心的體驗、感覺,做決定的時候,也容易迷失在縝密但搖擺的理性中。

案例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我很贊同你自殺的選擇”

舒俊琳講了去年秋天他做過的一個心理諮詢案例:

一個電信公司的大客戶經理Anne(化名,下同),31歲,漂亮迷人又精強能幹。

幾個月前,丈夫盧冽突然提出離婚,她一下子覺得自己的世界崩潰了。

Anne和盧冽是大學同學,10年前相識並相戀,都是初戀。

雖然經過了一些波折,但兩人還是在她26歲的時候走進婚姻的殿堂。

Anne一方面是幹練的女強人,一方面又是典型的傳統女性,非常戀家,認為家比工作重要,對盧冽也從來是言聽計從。

她很想吃海鮮,但因為盧冽不喜歡吃,她就從不吃海鮮,似乎吃一次海鮮就是對盧冽的背叛。

結婚後,在盧冽的要求下,無論有什麼工作應酬,她每天晚上都不會遲於10時30分回家。

結婚五週年時,小兩口專門從廣州飛到杭州西湖度假,那時候一切看上去是那麼完美。

但就在回來的第三個月,盧冽就提出了離婚,無論Anne怎麼努力,盧冽都無動於衷,鐵了心要離開Anne,而且不講什麼原因。

Anne偷偷請了一個私家偵探,才發現盧冽是有了第三者。

那個女孩無論在相貌、氣質、家庭背景、收入和持家能力等方方面面都不如她,Anne實在想不明白,盧冽為什麼要離開她。

Anne認為,愛一個人就要尊重他的選擇,所以很快和盧冽離了婚。

但離婚後,Anne整個人立即垮了下來。

“既然10年的感情都可以毀於一旦,既然最親密的人都不可以信任,那麼這個世界還有誰可以信任,還有什麼可以依靠?”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Anne決定自殺,但一次割腕一次上吊都被親友發現並救了回來。

這時,朋友向Anne推薦了NLPSKY的公益工作坊,她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加入了。舒俊琳老師的課給了她很大震撼,她決定請舒老師給她做一次心理治療。

在工作坊中,Anne已經講過了她的故事,舒老師知道該怎樣對症下藥。

他邀Anne去一個安靜的西餐廳做諮詢。

在西餐廳中,簡單的寒暄後,舒老師直截了當地對Anne說:“我很贊同你自殺的選擇。”

聽到舒老師劈頭扔來的這樣一句話,Anne驚訝得目瞪口呆。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你心中有沒有一些遺憾”

舒俊琳說,Anne的身上有兩種力量:生的力量與死的力量。

死的力量讓她兩次自殺;

而生的力量又讓她活下來。

不僅鼓足勇氣在培訓課上袒露了她的傷痕,也決定求助。

這兩種力量看起來勢均力敵,但Anne的親人朋友和同事肯定都毫無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對話。

用盡各種辦法強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們卻很容易忽略,不知道怎麼處理,也不敢去碰。

但這又是同樣重要的力量,所以舒老師決定和它對話。

舒老師對記者說,面對自殺的人,和他死的力量對話是很重要的。否則,這股力量會令自殺者和拯救者作對。

舒老師問Anne:“活著太痛苦了,所以你決定去死?”

Anne肯定地點了點頭。

“但你想沒想過,你選擇的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舒老師這一句話讓Anne又一次目瞪口呆。

接下來,舒老師先描繪了割腕自殺的痛苦和上吊自殺的慘狀,又繪聲繪色地講了十幾種不太痛苦的自殺方式。

大概講了30多分鐘後,Anne的驚訝完全消失了,開始陷入沉思中。

舒老師知道,這是Anne身上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撫,不再認為人們都是來和它作對的。

這時,舒老師知道,是該和Anne生的力量進行交流了。

他不再談自殺方式,一起和Anne沉默了幾秒鐘。

然後,他問Anne:“死是很容易做的選擇,但在再次自殺之前,你心中有沒有一些最簡單的遺憾?把它們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遺憾地去死。”

Anne想了想,說出了兩個遺憾:

第一,從來沒有去吃過海鮮;

第二,每天晚上都是10時30分之前回家,從沒破過例。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既然這樣,那我們今天晚上就彌補這兩個遺憾吧。現在去吃海鮮,你請客,我們大吃一頓,反正你快死了,留著錢也沒用。”舒老師對Anne說。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活著是多麼美好”

Anne欣然同意,兩人去了廣州最出名的一家海鮮店大吃了一頓。

飽餐後,舒老師又帶著Anne去了一家非常熱鬧的酒吧蹦迪。

其實,舒老師不會蹦迪,只是坐在旁邊看,而Anne在舞池裡蹦得非常忘我,蹦到最後,號啕大哭起來。

以前,她雖然自殺過,但卻很少放聲痛哭過,但哭是最好的一種治療,可以宣洩不良情緒。

否則,不良情緒鬱積下來,最終化成了死的力量。

等Anne的情緒平靜下來,已是夜裡一點鐘了,Anne的兩個遺憾都彌補了。

在回去的路上,舒老師問Anne,除了這兩個已經彌補的遺憾,她還有多少本可以實現的願望,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做?

Anne想出了好多個,舒老師建議她回家好好整理一下,把它們清楚地寫在一張紙上,列個清單,並規定完成的期限,明天當作作業交給他。

Anne第二天交出了“願望清單”,都是一些並不難實現的。

譬如和頂頭上司吵一架。在那個電信公司工作了6年,Anne一直抱著無論如何都不能得罪領導的觀念,從未惹領導不高興過;

譬如去北京旅遊。工作後,Anne一直有去北京看香山紅葉的願望,但因為刻意要做一個完美的妻子,她總是抽不出時間;

譬如痛痛快快地吃川菜、湘菜和東北菜等,盧冽是典型的廣東人,只喜歡吃粵菜,所以Anne一直沒有吃過這些味道很痛快的菜……

Anne一共列了10個願望,規定是三個月內完成。

第一個願望很快實現。她向頂頭上司請假,並藉機和他吵了一架。

出乎她的預料,頂頭上司並沒有怎麼生氣,而且準了她一個長假。

她一個人依次去了四川、上海和北京等地旅遊。

11月在香山看紅葉的時候,她的心境顯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的力量顯然佔據了上風。

她給舒老師發短信說:“香山的紅葉分外嬌豔,空氣清冽,活著是多麼美好。”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3個月後,她的10個願望也都實現了,回來後,她對舒老師說,雖然這10個願望並不複雜,但這些發自內心的願望實現後,她覺得自己整個人全變了。

她再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決心痛痛快快做自己。

至於自殺的念頭,已經徹底消失。

離婚的傷痛雖然還在,但再也不會是徹骨的痛。

分析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她開始做自己,不再以別人為中心

吃頓海鮮、去趟酒吧、和領導吵一架、到北京看看紅葉……

三個月內做十幾件這麼簡單的事情,就可以這麼有效地改變一個人,其中有什麼道理呢?

舒俊琳說,這是因為,這十幾個願望雖然簡單,但都發自Anne的內心。

以前,Anne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譬如丈夫,譬如領導,哪怕自己最簡單的願望都不會去追求,是典型的外在評價系統。

因為這個外在評價系統,Anne對別人的看法的在乎遠遠超出了對自己內心的感覺與體驗的在乎。

所以她總是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迎合丈夫、迎合領導、迎合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

丈夫一離去,就相當於她整個外在評價系統全崩潰了,而且也意味著,整個外在評價系統對她作出了最嚴重的否定。

這個時候,Anne的世界必然會崩潰。

但是,這十幾個簡單願望的實現,讓她發現,原來別人的看法並沒有那麼重要,“我行我素”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譬如,以前她把和領導頂嘴當成是災難性的,刻意壓下了自己心中很多怨氣,但和頂頭上司吵了一架後,她發現天沒有塌下來,反而為自己贏得了不少好處。

對她來講,這完全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這個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她在工作領域的外在評價系統。

其他的十幾個願望,也有類似的功效。

它們都是發自她內心,每一個願望的實現都會顛覆她在某個方面的外在評價體系。

因為這十幾個願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累積到一起,就顛覆了她整個的外在評價系統,並幫助她構建了一套全新的內在評價系統。

簡單地說,就是,Anne的工作與生活不再以其他人為圓心,而是以自己為圓心。

舒老師說,這種內在評價系統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我們為什麼不敢做自己?

內在評價系統最健康,但為什麼大多數人卻形成了外在評價系統呢?

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的觀點說,這是因為在成長中,多數人得到的積極關注多是有條件積極關注,而很少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有條件積極關注的邏輯是:你必須做到A,我才能給你B。

B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主觀讚賞。

在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影響下,一個人會形成這樣的經驗: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則就會被拒絕被傷害。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修正自己“應該如何部分地表露”的過程,最終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評價系統。

然而,“表露”經常違背內心,你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但你的體驗和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

久而久之,一個人會逐漸忽略乃至壓抑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只去關注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自己怎麼才能得到別人更大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Anne的情形正是如此,她極端地壓抑了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不去吃海鮮,不去北京看紅葉,每天晚上10時30分之前一定回家,這是典型的外在評價系統。

她這樣做,含義就是“我要做一個好妻子”,就是為了得到丈夫的認可。

為了做好“好妻子”這個角色,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需要。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體驗的扭曲是問題之源

舒俊琳說,他沒有和Anne深談過去,但一般情況下,這種極端的外在評價系統都是在童年形成。

父母,最可能是父親給的她一直是有條件積極關注:

“你必須做一個聽話的乖女孩,我才愛你”

“你必須做一個傳統女孩,我才愛你”

“你要以家為核心,否則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愛你”

“家就是男人說了算,所以一定要聽爸爸的話,否則我不愛你”

……

結果,這種有條件積極關注塑造了Anne極端的戀家模式。

她對丈夫言聽計從,她完全以丈夫為圓心,徹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與感受……

因為她潛意識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愛”。

但盧冽並不是她爸爸,他或許對Anne是有條件的愛,但他可能並不喜歡Anne這種完全忘我的自我犧牲,所以選擇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Anne的女孩。

舒俊琳說,他贊同羅傑斯的看法:絕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忽視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內心體驗。

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喪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最後變得對外界的變化過於敏感。

而他對Anne所做的,就是要讓Anne丟下外在評價系統,重新去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有新體驗才能改變

舒俊琳說,其實,我們都聽到過“聽從內心的呼聲”、“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

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體驗,那麼無論我們多麼贊同這些觀念,都無法建立起新的內在評價系統來。

要建立這樣的系統,就必須有一個新的體驗。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只有活生生的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而再完美的理論說教如果沒有活生生的體驗做支持,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所以,他要Anne找出十幾個最容易實現的願望,在實現這些願望時,Anne會體驗到,“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是一件多麼愜意、多麼美好的事情,並自動建立起她的內在評價系統,並開始“成為自己”。

三點努力幫助你“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意味著更健康,但“成為自己”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它意味著自由,但也意味著完全的自我負責——“我選擇,我負全責。”

在這條路上,一個人的內在評價系統經常會發生動搖,要堅定地走在這條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見的障礙。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遠離人格面具

因為在有條件積極關注中長大,我們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並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

走在“成為自己”之路上,一個人會逐漸遠離這些不真實的自我,儘管會有不少躊躇和顧慮。

Anne的“完美妻子”就是一個人格面具。

一個到羅傑斯那求助的美國男孩的人格面具是“性慾旺盛”。他對羅傑斯說:

“我知道我沒有性慾,我擔心他們那些人會發現這一點。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我沒有性慾。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

顯然,這個男孩之所以有“性慾旺盛”這個人格面具,是因為“他們那些人”讚賞“性慾旺盛”的男人。

如果他公開說沒有性慾,他就會被嘲笑。

這個男孩為了得到“他們那些人”的有條件積極關注,給自己偽裝了一個人格面具。

但問題是,這個面具越來越難以從臉上揭下來了,他越擔心“他們那些人”會發現真相,就會越表演得非常“性慾旺盛”。

最終,這種恐懼和表演就成為他真實自我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個外表。

家庭、學校、社會和文化給我們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很多這些模板與我們的健康成長並不一定相符。

我們為了得到獎賞接受了他們,但它們就彷彿是一張沒有彈性的面具貼在我們的心中。

限制了我們內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們的健康成長。

譬如Anne不只是有“完美妻子”的人格面具,還有“聽話的好員工”的人格面具。

她以為戴著這些面具可以更能適應家庭、單位乃至社會,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遠離“應該”

很多人,因為父母給了他太多的有條件積極關注,最終形成了一些強烈的意念“我應該是好樣的”、“我必須是好樣的”。

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好樣的”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贏得父母的愛,而不是享受這件事情本身的快樂。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一名高三的女孩給我寫信說:

我一直渴望爸爸愛我,但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就是好成績。

只有取得好成績,他才對我有笑臉。

一考砸了,他就會向我大吼大叫,罵我沒用,笨……

還有一年就要高考了,我必須要取得好成績。

但我總是擔心如果考砸了,天哪,爸爸會怎樣對我。

如果“應該”太多,一個人的心靈自由會越小。

但如果內心的聲音越強大,一個人就會越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

舒俊琳說,他工作了兩年後決定脫產去讀中山大學的心理學,當時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反對。

說他本來的工作收入很高,又有前途,而心理學又沒有明確的前景,何必去冒險。

但是,他內心中有一個強大的聲音,告訴他“去讀心理學,沒錯!”

他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了自己想做的選擇,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

舒俊琳說,受外在評價系統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是縝密地去計算成敗得失。

但受內在評價系統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直覺,是傾聽並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從中山大學畢業後,他又自費學了NLP,3年前又破天荒地在業界開創了公益性的NLP培訓。

做這些決定時,他都沒有進行計算,而是內心中有這樣的衝動,他服從了,而事實又證明異常正確。

舒俊琳說,這種例子在大企業也數不勝數。

譬如可口可樂公司,曾經嘗試過改變可口可樂的味道,因為市場調查顯示,消費者特別渴望改變口味。

但事實證明,這種縝密的計算是錯誤的,改變口味後,可口可樂銷量急劇下跌,可口可樂公司又立即改變了回來。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不再迎合別人的期待

羅傑斯說,許多人試圖通過取悅他人來形成自我,但如果他們得到了自由,他們就會遠離這種方式。

他的一個男性來訪者,在治療結束時感嘆說:

“我終於覺得我真的必須要開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認為我應該做的事,不管別人認為我應該做什麼。

我的整個生活徹底翻了個個兒。

我一直感到我必須做一些事情,那時因為別人期望我這樣做;

更重要的是,我那樣做是為了讓人家喜歡我。

見鬼去吧!

我想,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我。

不管富有還是貧窮,好還是壞,理性還是非理性,合乎邏輯還是不合乎邏輯,名聲好還是不好。”

羅傑斯認為,真正“成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樣子,無論那些規則是父母制定,還是由文化制定。

他們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種可能純粹是為了取悅他人的形式。

換言之,他們不選擇成為任何矯揉造作的東西,或者被強迫的東西。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他們認識到,他們並不重視這樣的目標或目的,儘管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按照這樣的目標度過了他們的大部分生活。

“成為自己”的人的特點

羅傑斯認為,那些“成為自己”的人,內心最自由,也是最健康,對社會最有奉獻的人。

他們有這樣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徵:

► 負責的、道德的、剋制的生活態度;

► 對自我和他人有深厚的同情心,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拒絕對他人以及事務的外部控制;

► 很少審美疲勞,總能像孩子一樣去感受美,並由此產生了高度的創造能力;

……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向著自我導向轉變

“成為自己”的人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並且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主。

他不再由別人為自己選擇,而是自己選擇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標,自己為自己負責。

他並不總是會做出合理的選擇,但他會發現,這是一種令人清醒又興奮的體驗。

一個來訪者對羅傑斯說,這個過程讓他“感到害怕,感到很脆弱,失去了支撐,但我在內心也感到一種洶湧澎湃的力量或活力。”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接受不確定感

“自己”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這個“成為自己”的發現會讓一個人感到又驚又喜。

以前,他的行為可以預測,一件事情剛開始,他就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但現在,他根本不知道內心會把他帶向何方。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這種不確定的變化是什麼呢?

羅傑斯說,這就是潛能的實現,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之路。

那些“自我實現者”是常常不能預測事情的結果的。

譬如,日本動畫片導演宮崎駿說,他不寫劇本。

“在開始拍片前,我並沒有一個已完成的故事……

我們從不知道,我們的故事會走向何方……

(故事)有一個內部的秩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帶向結局……

不是我製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沒有選擇,必須服從。”

並且,宮崎駿從不考慮觀眾,也從不考慮市場,他只是聽從內心的指揮去編故事,但是,他的動畫片又是最有市場最受歡迎的。

這證明,那些真正“成為自己”的人,他的世界其實是和別人最息息相通的。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對自己的體驗開放

到最後,一個人開始對自己的一切體驗持有開放、友好的接受態度,接受經驗,不排斥它。

他意識到體驗是一種友好的資源,而不是一個可怕的敵人。

當內心的呼聲不是很明顯,他會安靜而耐心地等待,直到它出來。

它可能是心靈的振動,也可能是一些生理反應,以前他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但現在他學會了傾聽它們,接受它們。

馬斯洛發現,這是“自我實現者”的一個典型特徵,

“他們能夠輕鬆地洞察現實,他們近似於動物式或孩子式的接納性和自發性,表明他們對自身的衝動、慾望、見解以及主觀反應具有非同尋常的自覺意識。”

對自己的內心開放的人,對別人和世界也一樣開放。

馬斯洛說,這樣的人“能夠帶著敬畏、愉悅、驚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氣爽、天真爛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賞生活原初的善,儘管這些體驗對別的人來說可能是陳舊乏味的東西。”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正是在這一點意義上說,“成為自己”的人是沒有審美疲勞的。

舒俊琳說,他最喜歡他一個學生說的話:

“對別人和世界,永遠要有孩子一般的天真;對自己,永遠要有上帝一般的自信。”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自我信任

隨著一個人越來越“成為自己”,他身上的創造力也會與日俱增。

譬如,海明威肯定知道“好的作家不這麼寫作”,但他信任自己的體驗,所以他走向成為海明威,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走向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好作家”。

羅傑斯說:

“這不是一種僅僅出現在藝術家和天才人物身上的現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

來訪者更加信任成為自己的過程時,這些普通人在他們自己的領域內就變成了重要而富有創造力的人。

敢於感受他們自己的情感,敢於依靠在自我內部所發現的價值來生活,並以他們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成為自己”不是自私

羅傑斯說,“自己”只是一個過程,就是自己的那些活生生體驗。

譬如Anne自如地吃海鮮、瘋狂地蹦迪然後號啕大哭、在香山上感嘆大自然的美麗……

這些活生生的體驗正是一個人真實的“自己”。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羅傑斯認為,整個社會對“成為自己”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建立在兩個錯誤的習慣認識上。

✘ 第一,有一個終極的“自己”。

很多人認為,“成為自己”就是要保持恆定不變的精緻狀態,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 第二,“成為自己”意味著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

羅傑斯說,這是一種更常見的誤解,所以社會並不鼓勵“成為自己”,社會、家庭總是去規定好模式,讓人們去照做。

但是,如果一個人開始去做自己,他就會發現,除了敵意、貪念、憤怒,他還有關愛、溫柔、體貼與合作;

除了懶惰與冷漠,他還有激情、熱情、好奇……

如果他能以親密、接納的態度體驗自己這些複雜的情感,他就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和諧的人,而不會走到一個無法無天的邪惡道路上去。

實際上,真正破壞社會的、對人類造成巨大傷害的,並不是直接的憤怒、敵意與貪念,而是那些扭曲的惡。

羅傑斯舉例說,譬如獅子,被當作“掠奪性野獸”的貪婪象徵,但這是人類對獅子的誤解。

的確,獅子飢餓的時候會獵殺,但它不會野蠻殺戮,也不會貪得無厭。

她兩次自殺後任性完成10個願望:成為你自己,活得有多爽?

//////////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我們迷茫、困惑、被誤解,甚至遭受莫須有的攻擊。我們需要導師,為我們指引方向;我們需要朋友,鼓勵我們前行;我們需要抽絲剝繭的分析,讓我們洞悉本質。

武志紅老師的文章好,但武志紅老師的課程更好。

尹建莉父母學堂聯合心樂土,推出50集武志紅老師心理成長課《成為你自己》,讓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成為您的導師和朋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你撥開迷霧、指引方向;以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博大胸懷陪伴你一直前行;以10多年的從業案例幫你擺脫心魔,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得到熱門專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