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

海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東晉咸和六年(331)置海豐縣。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故名海豐。唐天寶元年(742)曾設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廢郡。

"

海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東晉咸和六年(331)置海豐縣。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故名海豐。唐天寶元年(742)曾設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廢郡。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海城鎮 海豐縣轄鎮。初稱為所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因是海豐縣城得名。

梅隴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梅隴圩原為一狀似“倒地梅”的沙隴,梅樹頭在梅峰山,樹尾在梅衝山,故名。

公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小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南臨紅海灣。駐地小漠原為沙灘荒漠而得名。

鵝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因駐地處一鵝形山下,故名鵝埠嶺,清代稱鵝埠圩。

赤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駐地元末建。因街道日字形,故名日隆圩。清中葉,人稱此乃烘爐地,需赤石壘築才興旺發達,遂改赤石圩。

鮜門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港口正對芒嶼島,使航道分開,形似兩門戶,相傳西南海中盛產鮜刀魚,故名鮜門。

聯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渡頭圩。據傳清代為避免封建械鬥,石塘、優埔、田心3約聯合,保護人民安全,故名聯安。

陶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陶塘圩。因陶塘圩與附城、可塘以河為界,故鎮名陶河。

赤坑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青坑圩。民國18年(1929)是赤衛隊活動中心,故稱赤坑。

可塘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因駐地由章氏二世祖可塘公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下可塘建圩,稱可塘圩,後遷今址,仍沿用原名。

黃羌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明中葉盛長黃羌而得名。

平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日中圩。因處公平鎮之東而得名。

大湖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碣石灣畔。鎮人民政府駐石牌寮。因大德、湖仔為該地大村,1950年建鄉時取兩地首字合稱大湖。

城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政府駐上 埔。因處海城東面而得名。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

"

海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東晉咸和六年(331)置海豐縣。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故名海豐。唐天寶元年(742)曾設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廢郡。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海城鎮 海豐縣轄鎮。初稱為所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因是海豐縣城得名。

梅隴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梅隴圩原為一狀似“倒地梅”的沙隴,梅樹頭在梅峰山,樹尾在梅衝山,故名。

公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小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南臨紅海灣。駐地小漠原為沙灘荒漠而得名。

鵝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因駐地處一鵝形山下,故名鵝埠嶺,清代稱鵝埠圩。

赤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駐地元末建。因街道日字形,故名日隆圩。清中葉,人稱此乃烘爐地,需赤石壘築才興旺發達,遂改赤石圩。

鮜門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港口正對芒嶼島,使航道分開,形似兩門戶,相傳西南海中盛產鮜刀魚,故名鮜門。

聯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渡頭圩。據傳清代為避免封建械鬥,石塘、優埔、田心3約聯合,保護人民安全,故名聯安。

陶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陶塘圩。因陶塘圩與附城、可塘以河為界,故鎮名陶河。

赤坑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青坑圩。民國18年(1929)是赤衛隊活動中心,故稱赤坑。

可塘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因駐地由章氏二世祖可塘公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下可塘建圩,稱可塘圩,後遷今址,仍沿用原名。

黃羌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明中葉盛長黃羌而得名。

平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日中圩。因處公平鎮之東而得名。

大湖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碣石灣畔。鎮人民政府駐石牌寮。因大德、湖仔為該地大村,1950年建鄉時取兩地首字合稱大湖。

城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政府駐上 埔。因處海城東面而得名。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紅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政府駐地青草圩。1927年12月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改稱紅草,意為紅色政權之草。

馬宮鎮 城區轄鎮。在海豐縣南部。清中葉,駐地建天后廟媽祖宮後逐漸形成圩集,稱馬宮圩。

田墘鎮 城區轄鎮。在海豐縣東南部,東臨碣石灣。駐地田墘圩原被海潮沖刷,地面破碎,地勢龜狀畸零,故名田畸, 後取方言諧音田土乾。

東湧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因駐地處品清湖東面一河湧而得名。

捷勝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南部。因駐地處捷琅埔古戰場,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建城。取意“告捷取勝”,故名。

遮浪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東南端。駐地地處三面環海的半島,為遮風避浪屏障,有遮浪圩。

陸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1995年撤縣設市(縣級),市政府駐東海鎮。南齊析海豐縣東部地置陸安縣。後廢。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坊廊、石帆、吉康3都置陸豐縣,擇陸安及海豐各一字為縣名。

"

海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東晉咸和六年(331)置海豐縣。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故名海豐。唐天寶元年(742)曾設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廢郡。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海城鎮 海豐縣轄鎮。初稱為所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因是海豐縣城得名。

梅隴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梅隴圩原為一狀似“倒地梅”的沙隴,梅樹頭在梅峰山,樹尾在梅衝山,故名。

公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小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南臨紅海灣。駐地小漠原為沙灘荒漠而得名。

鵝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因駐地處一鵝形山下,故名鵝埠嶺,清代稱鵝埠圩。

赤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駐地元末建。因街道日字形,故名日隆圩。清中葉,人稱此乃烘爐地,需赤石壘築才興旺發達,遂改赤石圩。

鮜門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港口正對芒嶼島,使航道分開,形似兩門戶,相傳西南海中盛產鮜刀魚,故名鮜門。

聯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渡頭圩。據傳清代為避免封建械鬥,石塘、優埔、田心3約聯合,保護人民安全,故名聯安。

陶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陶塘圩。因陶塘圩與附城、可塘以河為界,故鎮名陶河。

赤坑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青坑圩。民國18年(1929)是赤衛隊活動中心,故稱赤坑。

可塘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因駐地由章氏二世祖可塘公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下可塘建圩,稱可塘圩,後遷今址,仍沿用原名。

黃羌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明中葉盛長黃羌而得名。

平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日中圩。因處公平鎮之東而得名。

大湖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碣石灣畔。鎮人民政府駐石牌寮。因大德、湖仔為該地大村,1950年建鄉時取兩地首字合稱大湖。

城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政府駐上 埔。因處海城東面而得名。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紅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政府駐地青草圩。1927年12月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改稱紅草,意為紅色政權之草。

馬宮鎮 城區轄鎮。在海豐縣南部。清中葉,駐地建天后廟媽祖宮後逐漸形成圩集,稱馬宮圩。

田墘鎮 城區轄鎮。在海豐縣東南部,東臨碣石灣。駐地田墘圩原被海潮沖刷,地面破碎,地勢龜狀畸零,故名田畸, 後取方言諧音田土乾。

東湧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因駐地處品清湖東面一河湧而得名。

捷勝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南部。因駐地處捷琅埔古戰場,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建城。取意“告捷取勝”,故名。

遮浪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東南端。駐地地處三面環海的半島,為遮風避浪屏障,有遮浪圩。

陸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1995年撤縣設市(縣級),市政府駐東海鎮。南齊析海豐縣東部地置陸安縣。後廢。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坊廊、石帆、吉康3都置陸豐縣,擇陸安及海豐各一字為縣名。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東海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縣政府駐地。處螺河下游支汊東河之畔,故名。北宋建村,明崇禎九年(1636)建東海寨城,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縣地置陸豐縣治此。

甲子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駐地港口有 60塊大石,應60組干支字輪之一週,故用10乾的“甲”和12支的“子”相配得甲子名,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亦稱甲子門。宋末元初建村。明初形成海防重鎮。

甲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鎮人民政府駐石清圩。在甲子鎮東,故名。

甲西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濠頭。處甲子鎮之西,故名。

湖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南臨南海。因駐地在十二湖之東,故名。

大安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北部,處螺河中游。駐地附近陸軍村環珠寨曾為唐武德五年(622)陸安縣治,當時稱大安屯,“大家安居樂業”之意名大安。

博美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駐地南宋成村,後成圩集,清代稱坣尾市,雅稱博美市。

南塘鎮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相傳駐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有石、羅、古氏13戶遷今十三街,處舊南塘村南面,名南塘圩。

碣石鎮 陸豐縣轄鎮。明清衛城,自古乃軍事要地,在縣境南部,南臨南海。駐地四周塊石林立如碑,故名。

陂洋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政府駐陂溝圩。鎮駐地陂溝圩緊靠田洋口,名陂洋。

八萬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北部。因駐地在元末明初時,有百萬里社群祀會、葫蘆祀會,故有“葫蘆百萬”之稱。後取“百萬”的諧音俗成八萬。

金廂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南部。明成化年間(1465-1487),駐地常有漁船靠岸避風銷售水產品。萬曆四十年(1612)許氏遷此。因港口旁有一銀色巨石橫臥,狀似箱子,名金箱。

潭西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鎮政府駐潭衝。鎮地又處縣城之西,故名潭西鎮。

西南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北部。鎮以駐地名。駐地因處西山村和南山村之間而得名。

上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 鎮人民政府駐下英施。因有較大民居聚落上英,故名。

橋衝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以駐地名。

河西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鎮人民政府駐香校。處螺河下游西岸而得名。

城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中東部,南臨烏坎港。鎮政府駐城東市場。處縣城東側,故名。

陸河縣在廣東省東南部。縣人民政府駐河田鎮。1988年由陸豐析出,縣治河田,為紀念與陸豐的關係故名陸河。

"

海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東晉咸和六年(331)置海豐縣。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故名海豐。唐天寶元年(742)曾設海豐郡,乾元元年(758)廢郡。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海城鎮 海豐縣轄鎮。初稱為所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部。因是海豐縣城得名。

梅隴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梅隴圩原為一狀似“倒地梅”的沙隴,梅樹頭在梅峰山,樹尾在梅衝山,故名。

公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小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南臨紅海灣。駐地小漠原為沙灘荒漠而得名。

鵝埠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因駐地處一鵝形山下,故名鵝埠嶺,清代稱鵝埠圩。

赤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駐地元末建。因街道日字形,故名日隆圩。清中葉,人稱此乃烘爐地,需赤石壘築才興旺發達,遂改赤石圩。

鮜門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駐地港口正對芒嶼島,使航道分開,形似兩門戶,相傳西南海中盛產鮜刀魚,故名鮜門。

聯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渡頭圩。據傳清代為避免封建械鬥,石塘、優埔、田心3約聯合,保護人民安全,故名聯安。

陶河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陶塘圩。因陶塘圩與附城、可塘以河為界,故鎮名陶河。

赤坑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青坑圩。民國18年(1929)是赤衛隊活動中心,故稱赤坑。

可塘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因駐地由章氏二世祖可塘公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今下可塘建圩,稱可塘圩,後遷今址,仍沿用原名。

黃羌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明中葉盛長黃羌而得名。

平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人民政府駐日中圩。因處公平鎮之東而得名。

大湖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碣石灣畔。鎮人民政府駐石牌寮。因大德、湖仔為該地大村,1950年建鄉時取兩地首字合稱大湖。

城東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政府駐上 埔。因處海城東面而得名。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美、紅草、馬宮、東湧、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紅草鎮 海豐縣轄鎮。在縣境中南部。鎮政府駐地青草圩。1927年12月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改稱紅草,意為紅色政權之草。

馬宮鎮 城區轄鎮。在海豐縣南部。清中葉,駐地建天后廟媽祖宮後逐漸形成圩集,稱馬宮圩。

田墘鎮 城區轄鎮。在海豐縣東南部,東臨碣石灣。駐地田墘圩原被海潮沖刷,地面破碎,地勢龜狀畸零,故名田畸, 後取方言諧音田土乾。

東湧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因駐地處品清湖東面一河湧而得名。

捷勝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南部。因駐地處捷琅埔古戰場,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建城。取意“告捷取勝”,故名。

遮浪鎮 城區轄鎮。在縣境東南端。駐地地處三面環海的半島,為遮風避浪屏障,有遮浪圩。

陸豐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沿海。1995年撤縣設市(縣級),市政府駐東海鎮。南齊析海豐縣東部地置陸安縣。後廢。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坊廊、石帆、吉康3都置陸豐縣,擇陸安及海豐各一字為縣名。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東海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縣政府駐地。處螺河下游支汊東河之畔,故名。北宋建村,明崇禎九年(1636)建東海寨城,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縣地置陸豐縣治此。

甲子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駐地港口有 60塊大石,應60組干支字輪之一週,故用10乾的“甲”和12支的“子”相配得甲子名,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亦稱甲子門。宋末元初建村。明初形成海防重鎮。

甲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鎮人民政府駐石清圩。在甲子鎮東,故名。

甲西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濠頭。處甲子鎮之西,故名。

湖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南臨南海。因駐地在十二湖之東,故名。

大安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北部,處螺河中游。駐地附近陸軍村環珠寨曾為唐武德五年(622)陸安縣治,當時稱大安屯,“大家安居樂業”之意名大安。

博美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駐地南宋成村,後成圩集,清代稱坣尾市,雅稱博美市。

南塘鎮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部。相傳駐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有石、羅、古氏13戶遷今十三街,處舊南塘村南面,名南塘圩。

碣石鎮 陸豐縣轄鎮。明清衛城,自古乃軍事要地,在縣境南部,南臨南海。駐地四周塊石林立如碑,故名。

陂洋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政府駐陂溝圩。鎮駐地陂溝圩緊靠田洋口,名陂洋。

八萬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北部。因駐地在元末明初時,有百萬里社群祀會、葫蘆祀會,故有“葫蘆百萬”之稱。後取“百萬”的諧音俗成八萬。

金廂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南部。明成化年間(1465-1487),駐地常有漁船靠岸避風銷售水產品。萬曆四十年(1612)許氏遷此。因港口旁有一銀色巨石橫臥,狀似箱子,名金箱。

潭西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鎮政府駐潭衝。鎮地又處縣城之西,故名潭西鎮。

西南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北部。鎮以駐地名。駐地因處西山村和南山村之間而得名。

上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 鎮人民政府駐下英施。因有較大民居聚落上英,故名。

橋衝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以駐地名。

河西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西部。鎮人民政府駐香校。處螺河下游西岸而得名。

城東鎮 陸豐縣轄鎮。在縣境中東部,南臨烏坎港。鎮政府駐城東市場。處縣城東側,故名。

陸河縣在廣東省東南部。縣人民政府駐河田鎮。1988年由陸豐析出,縣治河田,為紀念與陸豐的關係故名陸河。

海陸豐人文歷史--汕尾各縣各鎮名字的由來

河田鎮 陸河縣轄鎮。縣政府駐地。在縣境北部。因駐地近螺河和田背村,故名。

河口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北部。駐地在南溪、北溪、螺溪3河交匯處,有圩集,名河口圩。

新田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中部偏西北。相傳明隆慶五年(1571)先祖從福建遷此,新開墾大片肥沃田地,後形成新田圩。

螺溪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北部。駐地螺溪圩因處螺溪上游得名。

水脣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駐地處河流岸邊堤上,名水脣圩,鎮名從之。

上護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中部偏北。鎮人民政府駐下壠圩。四周群山環抱,出入翻山上坡,故名上步,後取方言諧音得上護。

東坑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因駐地處河田鎮東之山坑名。

南萬鎮 陸河縣轄鎮。在縣境西北部。鎮人民政府駐鋪子店。以南告和萬村各取一字而得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