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半以上的海歸在假裝高薪

這兩天被一篇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小林同學留學六年回來只能找到底薪2000的工作,當初家裡賣了唯一一套住房180萬供其上學,而現在那套房已經漲到了400萬。最終此小林依靠家裡的關係進入一家國企,薪資6000並勵志十年內賺回200萬。這就像一個黑色幽默,讓現實再一次骨感。

【海歸似乎變得不值錢了】

北京,一半以上的海歸在假裝高薪

經常有應屆畢業的海歸學子回來跟企業開口稅後兩萬的月薪,原因是我履歷閃亮!潛在臺詞就是我每年花費二三十萬海外歸來,回來就業必然薪資高。更有甚者,有的人本來月薪兩萬後因職場發展不順跑到海外鍍金,結果回來之後找工作月薪八千,種種情況似乎表明海歸在貶值。但事實也並非如此,不是海歸貶值了,也不是國內本科生升職了,而是你沒有學會用市場思維思考。

如果小林同學能夠洞察職場、官場、創業場的區別,並用市場思維來運作自己的職業生涯,就不會在多年之後出現這種窘況,人生還是要知己知彼未雨綢繆,否則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死讀書不如不讀書】

很多人覺得學歷高就能拿高薪,以為僅僅憑著一個閃亮的標籤就應該拿高薪。在這個時代,海不海歸的標籤並不重要,之所以過去的公司那麼看重海歸,那是因為過去的海歸學子多為斯坦福、哈佛出來的人才,當然也不是給他們打標籤,只是從整體平均水平上來講,他們的價值是高的,當然如果進了公司不能創造很好的價值,該辭退還是要辭退的,用則留,無則廢,這便是市場思維。

當然你說每一個名校出來的都會成功?也不盡然,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情商和人品,最近清華一個博士研究生留宿外校人員過夜並毆打對方,再好的學校裡也會有爛人。

合理定位自己的價值,除了學歷,也要看自己的專業價值,還要選擇好自己想走的路。你選擇了政府,就不要想著高薪。選擇職場,就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強。不管你是在斯坦福還是在哈佛,你在那裡都是精進學識的,倘若你的學識並不能給社會帶來足夠大的價值,那你就該拿低薪去融入社會然後再逐步走向高薪,否則你沒有為企業創造足夠大的價值,企業憑什麼給你高薪?就因為標籤?顯然這不合邏輯。

高薪,是商業邏輯下的高薪。

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

職場人士海外鍍金其實並無好壞之說,全看自己在學校學了什麼,做了什麼,那位兩萬變八千的職場人也是沒有思考好商業邏輯和學校帶給他的價值導致了這個結果。

如果學到的知識能實打實地應用到市場上,比如現在流行AI你搞了一個創新型物流機器人,那你可能都不需要上班了,直接申請專利坐擁千萬資產,或者你學到的技能能夠切實幫助企業提升業績,那企業一定會給你高薪,而且你到市場上也是很搶手,這便是值得的投入。

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分析好投入和產出,你才能處於常勝的狀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