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公式(人生一切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

哈佛大學 不完美媽媽 龍宣成 2019-08-20
"
"
哈佛幸福公式(人生一切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

我們今天來聊一個關於幸福的模型,他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泰勒本薩哈爾提出的,他也是哈佛幸福課的講師。

幸福等於快樂加意義。

所謂的快樂其實就是短期的、當下的一些讓我們自己感到很開心的感受,而意義呢就是長期的對別人、對社會有一種價值觀。

如果把快樂和意義作為兩個要素,可以把人群分為四種類型,自我實現型,還有盲目奔波行,享樂主義型和虛無主義型。

那自我實現型的人群就是有意義也很快樂,這類人呢,他既關注未來的意義和價值,也關注當下的快樂和體驗。所以有的人你會發現他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實現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這是關於快樂的。同時呢,做的事情對別人還有幫助還有價值,這是關於意義的,這樣的人呢,她的幸福感就會更強一些,這樣我們就更好理解,成功不僅僅是既定目標的達成,他也是一個你享受達成目標的過程。

那第二類人呢叫忙碌奔波型,就是遵循意義,但是常常忘記了當下的快樂,就被稱為叫忙碌奔波型。中國的很多五零後六零後啊,就屬於這個類型。他們為家庭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是對自己,連貴一點的衣服都捨不得買。他們的一生那就是為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去奮鬥,但很少為體驗快樂真正投入什麼,很少去享受生命的快樂。另外職場上有大量的工作狂,也屬於忙碌奔波型,這些人把達成目標或者放鬆心情理解為幸福,但是往往工作和生活容易失去平衡。

第三類人是享樂主義型,就是他只關注當下的快樂,卻不太關注未來的意義。就像我跟有的朋友聊財務自由的時候,就說財務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的時間是完全由你自己安排的,同時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有的人就說了她不喜歡,他不喜歡沒有事情可做的生活。實際上財務自由並不是無事可做,因為如果一個人什麼事情都沒有可以做的,會陷入倦怠和無意義感,會感到非常的空虛。真正的財務自由實際上更容易實現人在生活中快樂和意義一個結合,因為一個人不在單純的為了生存去努力了,往往人為了生存去做的事情的都不是那麼很有趣兒。也就是人多了更多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做一些更有意義自己更喜歡的事情。同時財務自由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去做那些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

一輩子都在研究高峰體驗的裡哈利,他說人類最好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呢,通常是在追求某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的過程中,然後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時候,所以完全的享樂主義呢他的生活完全沒有挑戰,它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第四類人叫虛無主義型。因為他既不追求快樂也不追求意義,就是有那麼一類人,他對未來沒有信心,對現在又無能為力。一個人如果長期的虛無主義,那與抑鬱呀焦慮就不遠了。那我們回頭再看一下,忙碌奔波型他信奉的是到達,因為他認為只有達成一個目標之後才有可能得到幸福。那這類人做的事情了,應該加上快樂。

享樂主義型的問題是快樂至上,它們認為那隻要不斷的快樂做快樂的事情,就算沒有目標也可以幸福。那麼他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夢想和價值。

總之呢,通過加意義和加快樂,每個人都可以更加幸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