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詳解(一)

古詩 詩經 詩歌 民俗 百種千態 百種千態 2017-10-20

詩經詳解(一)

關雎

詩經詳解(一)

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採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註釋

⑴關關: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雎鳩(jū jiū):一種水鳥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陸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體態美好的樣子。窈,深邃,喻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喻女子儀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水草類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這裡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義同“求”,這裡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覺。寐,入睡。又,馬瑞辰《毛詩傳箋註通釋》說:“寤寐,猶夢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傳》:“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為“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悠,感思。見《爾雅·釋詁》郭璞注。哉,語氣助詞。悠哉悠哉,猶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輾轉反側:翻覆不能入眠。輾,古字作展。展轉,即反側。反側,猶翻覆。

⑾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琴、瑟,皆絃樂器。琴五或七絃,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動詞,此處有親近之意。這句說,用琴瑟來親近“淑女”。

⑿芼(mào):擇取,挑選。

⒀鐘鼓樂之:用鍾奏樂來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寫作手法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瞭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葛覃

詩經詳解(一)

先秦:佚名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譯文

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茂密又繁盛。黃鸝上下在飛翔,飛落棲息灌木上,鳴叫婉轉聲清麗。

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織麻忙,織細布啊織粗布,做衣穿著不厭棄。

告訴管家心理話,說我心想回孃家。快把內衣洗乾淨。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孃家去看父母。

註釋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俗稱夏布,其藤蔓亦可製鞋(即葛屨),夏日穿用。覃(tán):本指延長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維:發語助詞,無義。萋萋:茂盛貌。

⑷黃鳥:一說黃鸝,一說黃雀。於:作語助,無義。于飛,即飛。

⑸集:棲止。

⑹喈喈(jiē):鳥鳴聲。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斬,割。濩(huò):煮。此指將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chī):細的葛纖維織的布。綌(xì):粗的葛纖維織的布。

⑽斁(yì):厭。

⑾言:一說第一人稱,一說作語助詞。師氏:類似管家奴隸,或指保姆。

⑿歸: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孃家。

⒀薄:語助詞。汙(wù):洗去汙垢。私:貼身內衣。

⒁澣(huàn):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通“曷”,盍,何,疑問詞。否:不。

⒃歸寧: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工之事,躬儉節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認為是講后妃之德的。而方玉潤《詩經原始》對毛序的觀點進行了駁斥,說:“後處深宮,安得見葛之延於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間鳥鳴叢木景象乎?”認為“此亦採自民間,與《關雎》同為房中樂,前詠初昏,此賦歸寧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