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古詩 張若虛 詩歌 陳後主 詩文觀止 2017-04-27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今天我們要聊的《春江花夜月》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歷來享有極高的聲譽。晚清文學家王闓運評曰“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現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曾評價說:“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為了更好地賞析《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春江花月夜》這個名字或者說題目的前世今生。

一、《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那個因荒淫無度而亡國,被隋文帝說作“全無心肝”的南朝陳後主著創,其原詞已散佚不見於世。《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他那首肉麻到起雞皮疙瘩的宮體詩《玉樹後庭花》倒還留存。詩曰: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後來隋煬帝也作過兩篇《春江花月夜》,不過是五言四句,現附上其中一首,請各位順便了解一下: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而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不過借了《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可惜的是張若虛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已不可考,創作地點也有諸多爭議。

現在來說說作者張若虛。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張若虛是初唐晚期的重要詩人,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唐中宗神龍(705~707)年間,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全唐詩》中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包括這篇《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使得張若虛贏得了盛名,齊名於《登幽州臺歌》的作者陳子昂,與陳子昂一起把詩歌引入盛唐時代,並對後世文人的詩詞創作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如果仔細對比就會發現在後世不少詩詞大家的作品中,可以隱約看見《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二、 詩歌賞析

這首詩歌的體裁是歌行,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解釋“歌行”是這樣說的:“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辭海》的註釋是:“行”是樂曲的意思。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分標準,所以後來乾脆統稱為"歌行體"。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基本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後來以歌行體出現的詩歌很多,比如為世人所熟知的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等。

這首詩緊緊圍繞春、江、花、月、夜,並以月為主,以抒情的筆觸,鋪陳了一奇麗景色。在描寫大自然的美、述說相思離別之情、體現珍惜青春年華、展望美好生活的同時,將中國古典哲學融入詩中,運用思辨,以深厚的文學藝術功力,在意境、情趣、韻律以及現實指導意義上開創了初唐晚期詩歌的新風,使這首詩成為唐詩寶庫中的明珠。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建議多讀幾遍,之後你會發現,越讀越美,用百讀不厭,令人不忍釋卷來形容,絕對不是浮誇。

【註釋及賞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灩灩,波光盪漾的樣子。

芳甸,芳草豐茂的原野。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流霜:一說是空中的飛霜;另一說指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但不管怎麼解釋,通常在詩文中指月光。

詩人開篇緊扣主題,並就題發揮,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春潮高漲,遠接大海,更有明月隨潮湧生,一幅蔚為壯觀的景象。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與潮水活潑的生命。頭四句,首先點明地點,即長江下游(具體位置有爭議,或揚州曲江、或揚州瓜州、或揚州大橋鎮)。然後緊接著描寫道:月亮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延綿千萬裡,春江處處都沐浴著皎潔的月光。雖然看起來是寫景,但卻是寓情的。在古代的詩詞中,往往潮水是與信誓相連的,月圓是與離合相關的。既然是“明月共潮生”,那麼創作這首詩的時間應該是在農曆望日即當月十五日月圓的前後。潮生讓人想到與離人的約期;月圓,使人想到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暗含對親人的相思之情,唐代詩人李嶠曾有詩吟中秋月,詩云: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後四句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詩中說道:江水蜿蜒曲折,繞著芳草豐茂的原野流去。月色傾瀉在散發著幽香的花林,象給他們撒上了一層潔白閃耀的雪珠兒。月光潔白如霜,以至於讓人連空中真正的飛霜都覺察不到,更使得江邊的沙灘看起來象鋪上了一層真正的銀霜,而不覺得它是白沙了。這裡作者在對春江花月夜進行細微觀察之後,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月下江流、芳甸、花林、沙汀的清幽潔靜,恍如神話般的美妙,同時也隱喻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是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概念在詩中的體現。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纖塵:微細的灰塵。

江月年年只相似:有的版本作“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潔淨美好,纖塵不染,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孤”字既是形容一輪明月在天空中的孤獨無依,也是作者此時孤單惆悵心情的寫照。月與人同樣孤單,引發了作者的無盡感慨: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這裡作者的思想活動非常活躍,在探索自然界神祕的同時,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哲理。

緊接著,作者的創作思維沒有落入前人怨天尤人的窠臼,而是作出了積極的思考:雖然個體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短暫的,但人類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是無盡窮的,與這“年年相相似”的明月,永恆共存於這個宇宙天地間。雖然作者在詩中隱隱透露出人生苦短的感傷,但並沒有頹廢與絕望,更是在頓悟到的有限和無限的相對性中,增添了對生活的熱愛。

作者繼續寫道:月懸中天,彷彿是靜止的,莫非孤月也有離愁別恨,她是在等什麼人嗎?寧靜的月光下,只有大江奔流,一瀉千里。在作者的筆下,時間被詩化,江月有愁,流水無情,時間亦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回。至此詩篇波瀾漸起,詩情走向更加深邃的意境。,引出後面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青楓浦:地名 。這裡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扁舟子:扁舟,小舟。這裡指漂泊的遊子。

明月樓:月下的閨樓。這裡代指閨中思婦。

離人:此處指思婦

玉戶:華麗的樓閣。

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

文:同“紋”

前面四句寫樓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遊子像飄逝的白雲遠遠離去,思婦在離別的青楓浦上不勝憂愁。是誰家的兒郎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泊?在相隔天涯、明月照耀的小樓上,有個人在思念著他。在這裡,“誰家”與“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有離愁別恨的不止一家,也不止一處,所以詩人提出設問,引出一種相思,兩處離愁。

中四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充滿了憂愁和迷惘:濃烈的思念之情感染了月光,她好像在憐憫思婦,於樓上徘徊著,不忍離去。她照在妝鏡臺上,也灑在門簾和洗衣石上,這月光如同思婦的相思,無論如何也揮不去,抹不掉。詩人不直接寫思婦的相思之苦,而是用“月”來烘托思婦刻骨的思念。擬人化的“月”在思婦樓上久久徘徊,陪伴著她,想為她解愁。可思婦卻月夜而觸景生情,反而變得更加煩惱,因此想趕走月色,但月色“卷不去”,“拂還來”,堅持與她做伴。曹植《七哀》詩云: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雖手法相似,但《春江花月夜》更加含蓄深刻。

後四句承接前八句,將思婦的思念推向更高層次:兩人共同守望著同一輪明月,卻聽不見彼此的呼喚,我多麼想隨著月華去到你的身邊啊。鴻雁遠飛,卻不能把月光也帶去,水中的魚龍,躍起來又潛入了水底,只留下層層波紋。在古代的文字中,魚雁向來被賦予寄書傳信使命。這裡以魚雁都無法在思婦與遊子之間傳遞書信,所謂“魚書不至雁無憑”,來反襯兩人倍受相思的煎熬,將兩地相思推到極致。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瀟湘:瀟湘,湘江與瀟水。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縣境內。這裡用一南一北,暗喻路途遙遠,難以相聚。

搖情:情思激盪。

這是全詩的最後八句。從前面寫思婦的思想活動中,筆峰一轉來寫遊子:昨夜夢見落花飄零,春過半殘,可依然無法回家。江水奔流不息,似要將春天帶走,潭水倒映著的明月,已經西斜了。斜月漸漸隱入海霧,可是離人有的還遠在碣石,有的阻在瀟湘,天各一方,欲要相聚的路途是多麼遙遠!在這美好的夜色中,不知能有幾個人可以趁著月色回家的,只有江畔的樹叢,掛著落月的餘光,搖曳著人們離情萬種。這裡,詩人用生花妙筆,把離人的相思,藉助一組美好的意象,如花落幽潭,江水流春,落月搖情等,描寫得勾人心魄,美妙絕倫,讀後餘音繞樑。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韻腳平仄交錯,音節和諧,每韻都構成了一幅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畫面。這首詩角度寫景,以“月”貫穿全篇,從月生、月照、月輪、月徘徊、月華、月斜,直寫到月落,再輔以其它意象,如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樹等,眾多場景的襯托,多個意象的構建,主題的反覆拓展和不斷深化,完成了這個千古傳誦的藝術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遊子怨婦的離愁。

貫穿始終的還有複雜的人類情感,所有的物象都被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賦予如此豐富的情感,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這麼做過。而在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春江月夜渲染得如此深情悽美,如夢如幻。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

《春江花夜月》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為何被譽為“孤篇壓全唐”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