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得失如一 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七章及啟示

寵辱不驚、得失如一 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七章及啟示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寵”是指偏愛、褒揚。“辱”是指責罰、貶斥。受到偏愛,褒揚或責罰、貶斥就驚慌失措。什麼叫“受寵若驚”?其實,受寵並不光彩,而是低下的。得寵或失寵就驚慌失措,叫做受寵若驚。

得寵或失寵就驚慌失措,恐懼不寧,像大禍臨頭一樣。什麼叫做“貴大患若身”?是因為把個人看得太重。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虛榮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處之,不當回事,還有什麼驚慌失措的必要和大禍臨頭的感覺?

大道無情,天地不仁,本無寵辱。加於人的寵辱全是情慾之所致,如能保得常清靜的天真本性,寵辱不必理會。哪有若驚的現象?所謂遇寵辱而感驚慌者,是因為人們把自我虛榮聲名看得太重的原故。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所以,自以己身為尊貴,其心志趨攀於高貴名顯之境者,猶若把自身寄給了天下。自以己身為重愛,其意念沉溺於名利地位之地者,等於將己身託付於天下。此兩者皆不合道, 非長久之計。只有以虛靜恬淡自守,忘乎自我,忘乎貴賤,超脫榮辱,才是全宜之計。故本經第五十六章中說:“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寵辱不驚、得失如一 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七章及啟示

啟示

1、此章要我們做到寵辱不驚、得失如一,不為名利和困難所著。

2、做到寵辱不驚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外要看淡名利,內要修行打坐。

你看社會上有錢人往往會張揚了,沒錢的往往也會氣餒。提拔了的趾高氣揚,挨批評的灰心喪氣。這就要求我們勝不驕,敗不餒。

3、心是萬物的根本,做人要有一顆強大的心。這就要堅持道家的性命雙修、身心結合理念。時時保持平和的心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心態好自然心情也好,心情好身體就會健康。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最好是道家的打坐煉丹,練好內功,野蠻的體魄會讓你的內心更強大更淡定。

接下來還要分別釋義《道德經》後68章,請繼續關注)

說明:本人研讀《道德經》並打坐煉丹多年,有所感悟,但是不敢說悟解了《道德經》,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有所感悟,願與大家分享,理解的對與錯留待大家評說。如果有歧義那麼請您以道德經原文和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任法融的《道德經釋義》為依歸。本人有志於《道德經》的白話解讀和故事性解讀,如果您喜歡在淺顯易懂的故事和話語中體悟深奧的道理,請關注本人的頭條號“問道終南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