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 一 章及我的感悟

國學 任法融 老子 宇宙 問道終南山 問道終南山 2017-08-26

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 一 章及我的感悟

“道。”

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謂“道”,實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恆常存。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老子為了使人承認它、研究它、掌握它、運用它。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混沌初開,陰陽始判,清濁肇分,乾坤定位,是謂太極。在天有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在地有東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間有飛潛動植、人間社會。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減,有成有毀,不能永恆常存。這些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皆屬“可道”的範圍。因有形質,處於變化之中,故謂“非常道”。

“名。”

此“名”指“道”之命名。混元無極大道,無形無象,立“道”為名,此名實為常名。

“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名”由何起?"名"由實存事物而起。名至於實。有物才有名。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千差萬別,各具特性,為了區別它們,才安名立字。由於這些名稱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滅,因而標誌它們的名稱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滅的"可名”。由“可名”代表的萬事萬物生滅運化、變動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是指無形無象的混元大道,因無形無象,故無名。“道”之名實為強名。虛無的大道無形而無名,它早於天地而存在,故謂“天地之始”。

“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體事物,是最早的實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萬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謂之“萬物之母。”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常無慾”者,是指未被後天情慾鑿喪的先天體性,至清至靜,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觀萬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機。“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虛無體性已動,變為後天的情慾。心智可以思慮的,耳目可以見聞的,均屬事物粗糙的形體和外殼——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一是指至清至靜的先天性體,生化天地萬物的虛無妙氣,二是指後天有心有唸的情慾,天地萬物的終成之僥。兩者名雖不同,卻均由先天虛無的混元無極所生。物之始生之機為妙,物之終成之體為僥;人心靜之為性,動之為情。兩者同出於宇宙的本源——無極大道。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朕兆、無端倪、無形象、無邊際,至為深遠者,謂之“玄”。至微又微、至遠又遠、至隱又隱,無法估量者,謂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測的虛空之中含藏著生育之機、萬化之妙,萬事萬物及其運行變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謂之“眾妙之門”。

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 一 章及我的感悟

我的感悟

1、作為人,我們和天地一樣也是由道產生的,所謂天地人三才。道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對於人來說,這個道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道德,就是指一個人的品行,人品怎麼樣?人品會指導他的行為。品行好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品行差的人是沒有道德的人。

2、品行的好壞,終究要看一個人慾望的大小,如果慾望極其大,慾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爭名逐利,無所不用其極,和這樣的人打交道就要注意。慾望小的人,凡事就會謙讓,無私,能夠為別人著想,和這樣的人打交道就比較放心。道雖然深奧其實沒有一時一刻離開我們的生活。

3、“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無慾無求,心靈就會清淨,觀察能力就會提高。而看一個人,辦一件事,以觀察他的心靈和慾望為最高,也就是兵法上講的攻心為上。任何人的心理無非會表現為:貪婪、嗔怒、嫉妒、傲慢、自私等。這些心理現象會影響他的行為,也是他行為的出發點。

4、以一顆純淨的心觀察萬事萬物,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很多奧祕。以一顆純淨的心反思自己,懺悔自己,我們就會越來越純淨、淡定、無為而無不為。

5、因為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都有生有滅,如露水,如閃電,一晃而過。社會上的有錢人也好,窮人也好,到頭來都要入土。所以何必過分的計較利害得失呢?不如活個逍遙快活。吃肉喝酒的身體不見得就好,粗茶淡飯的身體也不見得差。聖賢老子看破了這紛紛擾擾的萬事萬物,告訴我們要修改自己的內心,做個清淨的人,要加強身體修煉,要煉丹,求食於道,性命雙修,超凡入聖。

任法融釋義《道德經》第 一 章及我的感悟

(接下來還要分別釋義《道德經》後80章,請繼續關注)

說明:本人研讀《道德經》並打坐煉丹多年,有所感悟,但是不敢說悟解了《道德經》,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有所感悟,願與大家分享,理解的對與錯留待大家評說。如果有歧義那麼請您以道德經原文和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任法融的《道德經釋義》為依歸。本人有志於《道德經》的白話解讀和故事性解讀,如果您喜歡在淺顯易懂的故事和話語中體悟深奧的道理,請關注本人的頭條號“問道終南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