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國學 朱熹 範純仁 司馬光 品藏天下 品藏天下 2017-10-13

微言大義:不言人非,不為危論

◆◆

文 |石祿生

編者按

最近,一組載有朱子格言的明清時期文化楹聯驚現於世,引起了收藏界的廣泛矚目。朱熹的這篇格言短文讀來可謂振聾發聵,極具文史和哲理價值。楹聯所載朱子格言全篇共有十長句,涉及的歷史人物多達二十人。本文為朱子格言解讀第八講,著重闡述短文第八句:“範純仁不言人非,郭林宗不為危論,吾人不可無此渾厚。

01

為人處世,其實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因為人生在世,需要面對的人和事實在太多、太複雜。

如何才能有智慧地在人世間行走?

古往今來,前人為我們總結了太多的處世智慧與哲學,它們看上去都很有道理,甚至堪稱完美。但是,我們看見了,也讀懂了,卻不見得都能做到;“做人”二字,遠不是書面教誨的那樣簡單。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畢竟人是情感動物,感性的一面,是我們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先天基因,所以幾乎沒有哪個人可以百分之百地做到理性處世;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的,完美做人確實不易,而且也沒有誰可以做到方方面面都能智慧處世。但是,有一個定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每一個人都有必要爭取守住這條底線:那就是管住自己的嘴。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生活中我們也能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凡是滿嘴跑火車的人,說話口不擇言者,言談之間太多是非的人,他們的命運大多不會太好。從某種角度看,說話到處都是漏洞,為人的氣場難免不足。

當然了,這裡所說的“管不住自己的嘴”者,不是指口若懸河、口才極佳的人。口才好與不好,跟管不管得住自己的嘴,沒有一毛錢關係。

所謂管不住嘴,指的是分不清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或者有些話明知不該說,還是抑制不住言說的衝動。

如此不“謹言”者,難免四處樹敵,或不被人信任,或引人反感;久而久之,其個人的社會生產力就會變得低下。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02

俗話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生一張嘴,開口言說,不是談“人”,就是論“事”,這就難免觸及他人或社會。這正是我們需要謹慎的地方,也是管住嘴巴的意義所在:如果談論的是他人的不好,很有可能會對後者造成傷害;如果隨意評說社會之事,很可能會誤導局勢,甚至為自己帶來麻煩。

所以朱子格言說:“範純仁不言人非,郭林宗不為危論,吾人不可無此渾厚。”說的是為人處世,不要輕易說他人的不好,不要出於激憤妄言時弊,這是為人厚道與智慧的一個重要標準。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對於“不言人非”,歷史上儒家思想視之為重要的品行指標之一,很多史料都記載有相關的箴言大義:

◆《戰國策·楚策一》曰:“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意思是,不要掩蓋別人的優點,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

◆ 宋代林逋《省心錄》說:“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強調對於他人不好的一面,主張不聽、不看、不說。

◆《楊公椒山遺囑》說:“聞人之過,絕口不言。“要求凡是聽到說他人不好的話,自己不要去言說,更不要去傳播。

◆ 明代羅狀元《醒世歌》說:“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意思是說,靜下來時多反省自己的不足,閒談時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既然在儒家思想中,談他人是非、論他人短長,屬於非常不厚道的行為,那為什麼在實踐中完全做到“不言人非“的人卻不多呢?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是很多人都忽視了謹言慎行的品行重要性,意識不到亂說話可能會嚴重傷害到別人;

二是儒家文化語境下的修身養性,通常強調的是內省,像照鏡子一樣審視自己,眼睛很少看向別處或他人,所以即便是卓越君子也可能忽視他人的被言說之痛。

實際上在生活中,也確實不容易做到絕對的“不言人非“,人與人之間談天說地、聊天嘮嗑,難免總會說到他人,無意間多少會觸及到他人的隱痛,可謂誤傷難免。但是,一個人若有君子之風,他至少不會明知故犯,有意通過“言人非”而中傷他人。

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關於“言人非”,有一種情況很惡劣:即攜裹“做人”的道德名義,實際上卻行不道德之實,比如輕易評價誰。

朱子格言說:“範純仁不言人非。”短短七個字,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厚道人的標杆榜樣。範純仁,北宋名臣,人稱“布衣宰相”。很多人可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他的父親列位肯定熟悉,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歷史上的范仲淹給我們的印象大體是,滿腔的家國天下之情懷,性情耿直,從不向奸臣勢力低頭。他的兒子範純仁其實也差不多,一身正氣,堅守公道不屈服。

不過範純仁有一點比他的父親強,其性格平易近人,心胸寬厚,基本上對誰都很和藹,從不嚴厲呵斥別人,總之一看就是個厚道人。為人沒有稜角,個性不突出,這也是範純仁名氣不如范仲淹大的原因。

通過範純仁的性格,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朱熹說他“不言人非”,並不是特指某一件事或某一個典故,而是總結範純仁一生的為人處世,得出的結論。

通常性格厚道或沒有個性的人,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才氣比較一般。但錯覺總歸是錯覺。實際上,範純仁是個相當有才氣的人,讀書又刻苦,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在外了。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出於他的才幹,在他十七歲那年,官府主動想聘用他,職位是九品官。但範純仁義正言辭地拒絕了,理由是:“我是個官二代,如果未經會考上任九品官,外界會以為我是因為父親的緣故才被任用的,我才不要被人說閒話。”

範純仁在二十二歲那年,通過會考和殿試,高中進士。這下朝廷可以名正言順地任用他了。結果範純仁又連續兩次拒絕了官府的職務任命:一次是今江蘇武進的縣令職位,另一次是今河南長葛的縣令職位。

範純仁拒絕入仕的理由是:“父母在,不遠遊。”直到1052年,其父親范仲淹去世,範純仁又守孝了三年,這才出仕為官。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範純仁在地方上擔任父母官時間不長,很快就被提拔為朝廷中央官員。宋英宗新立不久,範純仁被委任以御史臺臺諫,也就是給皇帝提意見的角色。這樣的角色註定是要得罪人的,而且很容易惹怒皇帝。期間過程不表,反正範純仁沒過多久就被貶官了,回到地方上做官。

跟他的父親范仲淹一樣,範純仁的忠直秉性,在封建官場中註定是要經歷幾番波折的。但貶官歸貶官,範純仁從不怨天尤人,他的性格基因裡不存在激憤這種東西,他一如既往地對人和藹可親,從不在背後說人壞話,只是遇到原則問題也不退讓就是了。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宋英宗命短,1067年,宋神宗即位,範純仁又恢復了京官的身份。但對範純仁來說,這次復官時機完全不對,他完全融不進朝廷的形勢。因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張旗鼓地實施變法,而範純仁對此是十分反對的。果不其然,作為反對新法的重臣,範純仁很快又被王安石勢力貶官離京。

第二次被貶官期間,範純仁跟同為被罷官的司馬光結為至交,司馬光對範純仁那是賞識有加。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好友,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政治立場相近,都反對王安石和他的新法。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1085年,只有十歲的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司馬光被任命為宰相,範純仁也受司馬光的舉薦,成為皇室身邊的紅人。在司馬光的主持下,朝廷恢復了舊法,王安石的政改痕跡被清除得一乾二淨。

這時考驗範純仁人品的時候到了。按道理範純仁的政治立場本身就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而且他又受到了王安石勢力的迫害而被貶官,如今司馬光清除王氏新法痕跡,範純仁應該拍手稱快才是:“你丫王安石也有今天。”

但實際情況是,範純仁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說王安石的壞話,反而在司馬光面前說起了他的好話:“王氏新法總體是錯的,但也有不少舉措是好的,希望好的部分予以保留。”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是何等人物?他可是聖賢級別的人呀。像他這樣的人,都免不了感情用事,對王安石恨之入骨,要對王安石的新法除之而後快。想不到範純仁卻能拋開恩怨,極力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合理部分,並絕口不提王安石個人的不好。

這就讓司馬光很難理解了,他甚至大為光火:“我司馬光是你的伯樂,而王安石是我們共同的政敵,你怎麼一點敵我觀念都沒有呢?”但範純仁就是不肯苟同司馬光,最後不可避免地被冷落,接著第三次被貶官出京,流落到了河南許昌。

對事不對人,這就是範純仁的處世哲學。數年之後,哲宗親政,範純仁被召回京城做了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位同宰相。與此同時,司馬光的政敵章惇也當上了宰相。

章惇的思路跟一般的政客無異:“今朝我得勢了,政敵派別的人馬統統要搞下去。”於是司馬光一派的呂大防等重臣,被流放到嶺南等邊遠之地。

按照很多人的思維,這時候範純仁就該跟司馬光派別的人劃清界限才對。但他非但不劃清界限,還要幫呂大防申冤辯解,結果觸怒了宋哲宗和章惇,範純仁被流放到了湖南永州做地方官,直到老死。

在流放永州的過程中,有人暗示範純仁:“只要你表態跟司馬光劃清界限,就能重回京城。”但範純仁泰然處之:“司馬溫公曾有恩於我,我怎麼能說他的壞話呢?”對於當初司馬光對他的疏遠和痛下狠手流放他,範純仁完全不記在心上,心中只記得對方的好。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範純仁《致伯康君實尺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方面,就算在生死關頭,也不違心說他人的壞話,範純仁的人格無疑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另一方面,從宋英宗到宋神宗,再到宋哲宗,範純仁都受到過器重或重用,但都逃不過被貶官或流放的命運,為什麼?難道說好人沒有好報?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必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綜合看待:

其一,範純仁的“不言人非”跟命運多舛,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他的不公遭遇,歸根結底是爾虞我詐的封建體制官場環境所決定的。要知道,在封建官場上凡是一身正氣,不肯跟勢利集團同流合汙的人,都是要經歷磨難的。

歷史上但凡有名氣的忠臣或清官,幾乎沒有當太平官的,貶官或流放是家常便飯;屈原、蘇軾、陸游、司馬光、范仲淹、海瑞……只要您想得出名字,再查閱一番他們的簡歷便可發現,貶官或下放的經歷,基本是生涯標配。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范仲淹畫像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品藏文化公司收藏匾額故事,涉及的歷史文人或官員數不勝數,他們的官場經歷可以驗證同樣的規律。所以,從某種角度看,官場磨難幾乎是封建朝廷官員的歷史榮耀。

其二,像範純仁這種“不言人非”的品格,本身不是實用主義的處世技巧,而是一種高山流水境界層面的人格魅力,絕不能用實用主義的眼光去衡量。“不言人非”,或許不能為一個人的現實待遇加分,甚至還可能出現短期減分效應,但從長遠來看,福報一定會呈現。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範純仁尺牘《故人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純仁“不言人非”,這就避免了在各種勾心鬥角的政治幫派之間站隊,表面上偶爾吃點小虧,但得以確保自己不捲入大是大非、凶險異常的政治漩渦,不管身處環境如何變化,任何時候都能安身立命。

而且,千百年過去了,歷史終究賦予了範純仁為人厚道的評價,近乎聖賢的燦爛聲名長存青史。這何嘗不是一種福報?

其三,古往今來,通過語言攻擊他人而獲利者確實比比皆是,他們把“言人非”當成是實用主義的工具,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憑藉一張利嘴,見風使舵,以換來眼前的利益。但是,凡是通過這種手段獲取利益的人,無論他多麼風光,終不能長久;禍端或報應一定會到來。

譬如,春秋末年的楚國佞臣費無忌,為討好楚平王,把貌美如花的太子新娘送給了楚平王。為使將來免除太子的報復,又在楚平王跟前說太子的壞話,誣陷太子想要謀反。楚平王遂下令捕殺太子及其老師伍奢,還有伍奢的兩個兒子。太子,伍奢的二兒子伍子胥,成功逃離楚國。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數年後,伍子胥率吳國大軍復仇,滅掉了楚國。至於費無忌,早前又因在楚國大夫囊瓦跟前說大臣伯郄宛的壞話,誘使囊瓦誤殺了伯郄宛,引起舉國憤怒。為平息民怨,囊瓦只好殺了“言人非”製造禍端的費無忌,並滅其宗族。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又如,漢武帝時期,皇帝使者江充因私人恩怨,在漢武帝跟前誣陷趙太子劉丹在後宮淫亂,致使劉丹被下獄,並被廢除太子位。江充通過“言人非”嚐到了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因與太子劉據合不來,江充又在漢武帝面前誣陷其試圖謀反,太子百口莫辯。

大禍臨頭,劉據又驚又怕,不得已真的做出了起兵的選擇。他首先誅殺了信口雌黃的小人江充,接著率部跟皇家軍隊展開混戰。最終劉據的“叛亂”被徹底鎮壓,但皇家局面極其慘烈:戰事死傷數萬人,劉據懸樑自盡,皇后衛子夫也自殺了。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小人江充的“言人之惡”。

後來漢武帝也知曉了,太子劉據本無謀反之心,都是被江充逼的。漢武帝氣憤難平,滅了江充三族。江充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不但自己丟了性命,還禍害了他的家族,可恨、可嘆、可氣。

03

圍繞謹慎言談的主題,朱子格言又說:“郭林宗不為危論。“這次朱熹搬出的典範人物,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思想家及教育家郭林宗。郭林宗本名郭泰,林宗是他的字,人稱“有道先生”。郭泰一生以隱士自居,東漢時期興起的隱士文化,郭泰算得上是引領潮流的人物之一。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郭林宗畫像

公元128年,郭泰出生於今山西介休。郭泰家世貧寒,他的父親又死得早,他跟母親相依為命,艱難長大成人。按道理身處這種家庭,郭泰應該早早地出去做事養家才對,但郭泰的志向卻是讀萬卷書,做一個有情操的學人。通過拜師大學問家屈伯彥,郭泰後來成為滿腹經綸的儒士。

郭泰的成名,除了他的博學之外,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一是跟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崇尚學士文化、隱士文化有關,這是氛圍基礎;二是藉助於當時名震天下的學士領袖李膺的影響力,讓郭泰一夜成名。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李膺畫像

李膺本人是仕途中人,但他的聲名得益於他的學識和政治立場。不錯,李膺是一個熱衷於政治的讀書人,他最響亮的標籤是反對宦官專政,這樣的立場在讀書人尤其是太學生群體當中很有號召力。李膺作為高高在上的名士,多少讀書人想結識他而不得其門,而郭泰則有幸通過別人的介紹,趕赴京師洛陽與李膺相識。

更幸運的是,經過攀談,郭泰得到了李膺的高度評價:“我認識的讀書人多了去了,從沒見過像郭泰這樣滿腹經綸又有見地的學士。“激動之餘,李膺還給郭泰行了師友禮。

這一下可不得了啦,整個京師都炸開鍋了:“能讓學人領袖李膺如此看重者,必定是個奇人啦。”一時之間,郭泰的名字響徹了京城。就這樣,郭泰從籍籍無名,一鳴驚人天下知。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送行

當他乘坐馬車返回太原時,前來送行的學士絡繹不絕,不管認識不認識的,都趕來見他一面。這就是所謂的追星效應,放在哪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有了名氣之後,來自朝廷的邀約和聘請那是接連不斷,郭泰無一心動,他決定不入仕途,而是選擇做一個隱士,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是做一名純粹的學人和隱士,更符合他的心志;

二是他敏銳地洞見了其時的東漢政權,由於制度性的積弊,已然搖搖欲墜:“我夜觀天象,晝察人事,知道天已廢,非人力所能支持。”如此一來,郭泰“淡泊名利”的隱士貞節形象,更深入人心了。

當時有社會名流如此評價郭泰:“郭宗林這個人,天子得不到他,各方諸侯想跟他交朋友都是很難的。”這樣的評價,驟然把郭泰抬升到了聖賢的高度。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但在筆者看來,郭泰的“淡泊明志”,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追求功名:既然做隱士能做到聖賢的高度,豈不是比一般的朝廷官員更高明,更有流芳百世的可能?

處在東漢末年那樣的時期,作為一個有號召力的學士,如果不對政治時弊發表高見,那是會被讀書人看不起的。所以李膺就以言論大膽而激進聞名,處處鍼砭時政,言論矛頭直對宦官階層和宦官制度。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相當冒險的言論做派。反觀郭泰,他的言論套路要聰明得多,他發明了一種後世稱之為“清談”的政治言論風格:“政治觀點一定要有,政治言論一定要談,但不要提到朝中具體的人和事,我們只在抽象的層面討論政治就好。”

於是乎,郭泰憑藉“清談式”的政治言論風格,吸引了大批的太學生前來聽他講課,久而久之,他就成了當時數一數二的太學生領袖了,號召力那是槓槓滴,思想深度也有了,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就這麼誕生了!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更牛叉的是,郭泰的“清談”言論,明白人一聽就知道他在鍼砭東漢時政,但又沒有提及具體的人和事,他的粉絲聽了都是會心一笑,而東漢宦官專權下的封建官方則抓不到他的任何把柄。

朱子格言說“郭林宗不為危論“,意思是,郭泰不作危言聳聽或過於激進的言論,擁有高超的言論智慧;言下之意,這也是屬於“管住自己嘴巴”的一種策略。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隨著朝政局勢的惡化,郭泰進一步收斂了自己的言論,關門謝客,一心授徒教學。反觀李膺,掌控言論進退無度,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

漢靈帝在宦官的挾持下,不得不下詔捕殺了李膺、杜密等名士百餘人,他們都是屬於言論激進的那一撥人,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郭泰的全身而退、安然無事,受到了輿論的肯定。不是肯定他的沉默不作為,而是肯定他的“清談”言論智慧。

對此,後世多有記載:

◆ 宋·范曄《後漢書·郭太傳》:“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意思是說,郭泰善於鑑識和品評人物,但不作過激和而深刻的評論,所以宦官專政也不能傷害他。

◆ 司馬光《資治通鑑》:“泰雖好臧否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能處濁世而怨禍不及焉。”意思差不多,說郭泰雖然善於評判社會倫理,但言辭不過激,所以處在昏暗的世道也能避開禍端。

後記

無論是範純仁式的“不言人非”,還是郭林宗式的“不為危論”,都是古人言談智慧的總結;前者避免對他人帶去傷害,後者避免為自己招來禍端。不得不說,無論身處何世,這樣的言談智慧都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如何管住自己的嘴,是一門十分接地氣的處世學問。無怪乎朱熹感慨道:“吾人不可無此渾厚。“所謂渾厚者,不僅有為人厚道的一面,還有處世睿智的成分。

朱子格言啟示錄:管住自己的嘴

朱熹格言楹聯,抄錄並制屏於明清時期,現收藏於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格言全文如下:

  • 虞舜能順親之心,曾參能養親之志,吾人不可無此孝思。

  • 大禹有昌言之拜,元公有吐握之勤,吾人不可無此恭遜。

  • 王沂公生平志不在溫飽,範文正少時志便任天下,吾人不可無此期許。

  • 韓琦不責碎玉之胥,劉寬不叱飜羹之婢,吾人不可無此度量。

  • 趙清獻公無事不可告天,司馬溫公無語不可對人,吾人不可無此光明。

  • 楊伯起卻暮夜之金,羅一峰拒奔樓之女,吾人不可無此正大。

  • 韓淮陰甘受胯下之辱,藺相如謹避廉頗之威,吾人不可無此舍忍。

  • 範純仁不言人非,郭林宗不為危論,吾人不可無此渾厚。

  • 劉忠定謹告誡一語,範忠宣遵忠恕二字,吾人不可無此服習。

  • 蘇季子引錐刺股而自奮,司馬光員木為枕以自警,吾人不可無此勤苦。

文字:石祿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編輯:優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