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國學 朱熹 明朝 漢安帝 品藏天下 品藏天下 2017-09-21

微言大義:正己守道

◆◆

文 |石祿生

編者按

最近,一組載有朱子格言的明清時期文化楹聯驚現於世,引起了收藏界的廣泛矚目。朱熹的這篇格言短文讀來可謂振聾發聵,極具文史和哲理價值。楹聯所載朱子格言全篇共有十長句,涉及的歷史人物多達二十人。本文為朱子格言解讀第六講,著重闡述短文第六句:“楊伯起卻暮夜之金,羅一峰拒奔樓之女,吾人不可無此正大。

01

在中國儒家文化歷史上,朱熹是唯一的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儒學大家。

我們在第一講也說到過,像他這樣的人,按道理其所有的著書立說都會被世人記錄並傳承下來,除非是在歷史的雜亂變遷過程中遺失的篇章。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朱子格言楹聯(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朱子格言楹聯(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品藏文化公司收藏的朱熹文化楹聯,屏體所載朱子格言,毫無疑問屬於被歷史記錄遺漏的朱熹文本篇章。但究其被遺漏的原因,絕不是因歷代史學家疏忽所致;歷史的背後另有玄機。

自古以來,在儒家文化語境下,評價一個人好壞,品行端正是最重要的人品指標之一。所以朱子格言第六句:“楊伯起卻暮夜之金,羅一峰拒奔樓之女,吾人不可無此正大。”

這句話的品格指向是很鮮明的,就是說為人要品行端正,前半句說的是拒受禮金,後半句說的是拒絕送上門來的女色。

結論“吾人不可無此正大”,也符合朱熹一貫的文風:熟讀朱熹文集的人們可以發現,他非常喜歡用“光明正大”一詞。既然朱子格言第五句講了為人的“光明”,那麼第六句提倡為人品行要“正大”,也就是端正無邪、堂堂正正,顯然很符合朱熹的文本結構規律。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但是,這一長句看似“正大”雅緻,實則卻暗藏玄機,或者說是邏輯陷阱也不為過。奧祕就在文中列舉的人物上面:“楊伯起”指的是東漢名臣楊震,這個沒毛病,不贅述;但“羅一峰”是誰?這就暗藏歷史奇趣了。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羅倫畫像

“峰”是古代“峰”字的寫法,“羅一峰”就是羅一峰,本名羅倫,他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這就很詭異了:朱熹是南宋人,羅倫是明朝人,身為歷史前輩的朱熹,怎麼可能在朱子格言中寫下歷史後輩羅倫的名字?

跨越時空的歷史性穿越,只在如今的二次元文化或科幻故事中被虛構,放在現實世界基本上就是鬼話,我們當然不能信以為真。朱子格言出現明代人物,不符合大歷史邏輯;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話說三遍,它符合文物歷史的邏輯。

什麼是文物?文物就是遠去的歷史中,在某一個時間點,由某些人創造和使用的物件。朱子格言當然是朱熹的原創文本,落款“晦翁粹語”已申明;但刻載文字的楹聯實物,據考證制匾於明末清初時期。

換句話說,抄錄朱子格言的人或制匾人擁有像海洋一樣寬廣的篡改“作案”空間,他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個人喜好,對部分字句做手腳,從而實現“二度創作”的滿足感,或者說跟歷史開上一個小小的玩笑。歷史物件是由人創造的,真正的文物邏輯是基於物理性的考察,而不囿於文本內容的邏輯走向。這就是文物的魅力之所在。

根據這種文物歷史邏輯,我們可以推斷,在朱熹的原創文本中,本來就存在關於為人要“正大”的句子,但由於某種原因,明末清初的抄錄者或制匾人,自行主張拿掉了半句,冠之以“羅一峰拒奔樓之女”的事例而代之。此人為什麼這麼做?顯然有很多種可能性。筆者試分析之。

第一種可能性:朱熹原版格言本來列舉的是宋代或以前某位歷史名家的“正大”事例,但由於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末清初,史學界對該人的歷史評價輿論發生了變化,此人或許不再適合作為“正大”的典範加以推廣,所以抄錄者或制匾人以明代羅倫的事例取而代之。

第二種可能性:“為人端正”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一個人多個方面的品行都可用“正大”來定義,而朱熹原版格言本來列舉的後一個“正大”人物可能不是誡色層面的典範,但到了明末清初,或許社會道德標準發生了變化,又或許是抄錄人或制匾人覺得拒絕女色最能體現為人的“正大”,所謂“萬惡淫為首”,於是自行更改了“正大”人物事例,換之以明代羅倫這個以拒絕女色聞名的典範,以用於訓誡子孫。所以說,朱子格言被刻製成楹聯,也具有了家訓家規的功能。

第三種可能性:歷史上朱熹理學被稱之為晦翁學派,朱子格言本就是在學派內部傳頌的警句文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末清初,晦翁學派雖然沒有了師訓傳承意義上的體系,但晦翁學派仍以鬆散的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

在此基礎上,改良晦翁學說,也是繼承的一部分。羅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朱子格言典範人物行列的。因為,羅倫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他跟朱熹或晦翁學派之間,具有一定的學術傳承關聯性,所以不排除有理學儒生出於這樣的考慮,在抄錄或制匾的時候,將羅倫的名字加入到了朱子格言的文本中。

第四種可能性:羅倫作為明代理學大儒,在當時,其家鄉即今江西吉安地區的讀書人,無不視他為儒學典範人物。巧合的是,現藏於品藏文化公司載有朱子格言的朱熹文化楹聯實物,其發現地恰恰是江西吉安。這兩條文物線索不會無緣無故地交集或重疊。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我們不妨大膽推測:明末清初時,某個吉安籍的讀書人,出於對家鄉大儒羅倫先生的崇敬,試圖以篡改朱子格言的方式,將羅倫歸入到重量級的歷史聖賢人物之行列(朱子格言涉及的其他人物都是千古流芳級別的歷史大腕兒),所以在抄錄朱子格言時,對原文做了刪改並添加了“羅一峰拒奔樓之女”一句,並刻製成楹聯長久保存下來。

在古代,由於文字媒介技術的侷限性,以及文本館藏的侷限性,史料文本的記錄和傳承終究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值得注意的是,篡改朱子格言者,或許是能夠影響朱熹文本之記錄傳承的人。

我們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篡改人因為在朱子格言中夾帶了私貨,添加了與朱熹歷史背景不符的“羅一峰拒奔樓之女”內容,所以有意識地將朱子格言一文從朱熹歷史文本資料中剔除,使之遺落於人間一角(楹聯刻制唯存)。

當然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明清以來陸續有其他文本記錄者發現了朱子格言,但所見內容均為含有羅倫的“篡改”版本,朱熹原版格言的缺失內容,後人已無法補正,為維護朱熹文本的純正性,記錄者只好忍痛捨棄。

以上所述,就是朱子格言被主流歷史文本遺漏的弔詭之處,也是朱熹格言楹聯暗含玄機的文物邏輯成像。楹聯文本的歷史玄機,我們就研究分析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的視線回到朱子格言的內容闡述上來。

02

朱子格言第六句前文說:“楊伯起卻暮夜之金。“伯起是東漢名臣楊震的字。楊震說是名臣,但他當官的經歷非常短暫。實際上,楊震在五十歲以前就沒有當過官。為什麼呢?難道年輕的時候楊震不夠優秀嗎?當然不是。楊震通曉經籍、博覽群書,在他的家鄉今陝西華陰地區,稱得上是一代名儒,其聲名遠播,人稱“關西孔子”。但是,在五十歲之前,他是拒絕做官的。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資治通鑑》記載:“(楊震)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意思是說,楊震隱居鄉間,教授家鄉子弟讀書長達二十多年,就是不接受地方政府的禮聘任用。楊震之所以寧願做一名隱士,而不出去做官,原因有二:

其一,東漢時期讀書人開始流行做隱士,所謂“小隱於野,大隱於市“,魏晉時期達到鼎盛的隱士文化,其實就是發軔於漢時期。楊震的父親楊寶是東漢著名的隱士,楊震年輕時選擇歸隱,大有遵循父志的意思。

其二,歷史上的隱士文化,並不是絕對的真隱(修禪悟道者除外),有時候也是一種作秀的手段,隱而優則仕,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古有姜子牙,後有諸葛孔明,都是明證。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潼關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大門

隱士學說還有另一個版本:“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你看看,怎樣才算真正的大隱士,定義標準翻來覆去都是隱士們自己說的,哪個有利就用哪個版本。五十歲以前的楊震拒絕做官,那是因為官府給出的籌碼不夠,不過是許諾以地方政府裡的某個小角色而已,楊震作為聲名顯赫的隱士,自然是看不上的。

果不其然,後來大將軍鄧騭(zhì)看上了楊震,先後推薦他做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年過五十的楊震毫不猶豫就答應了。為什麼?一是刺史或太守的籌碼足夠誘人;二是推薦人鄧騭,他是漢安帝時期太后鄧綏的哥哥,絕對的實權人物,追隨他,有利於楊震的政治前途。

所以說,古代的隱士如楊震,絕對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者或修學人,而是洞察朝政十分敏銳的“在野黨”。楊震覺得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沒有理由拒絕這次機會。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楊震坐像

話說楊震在任荊州刺史期間,發現一個名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做事很有能力。楊震有感於自己受鄧騭推薦,無以報答,覺得他也有責任要向朝廷多多舉薦有才之人,所以他向朝廷舉薦王密做了昌邑(今山東鉅野縣)的縣令。

可見刺史也是實權派人物,對人事有很大的舉薦權。楊震舉薦王密,完全出於公心,別無想法。但王密反過來卻對楊震甚是感激,心想:“日後一定要找機會報答楊公的提攜之恩。”

後來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趕去任職時,途徑昌邑縣,縣令王密自然要好好招待一番自己的推薦人了。當天晚上,王密去拜會楊震,好一番敘舊,直到深夜。告辭臨行,王密從懷裡掏出了一大把黃金,要送給楊震,意思是多謝楊震提攜之恩,黃金若干,略表心意。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木雕楊震拒金(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楊震拒不接受黃金,但他性格平易,好聲好氣地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作為老朋友,我瞭解你,但你反過來為什麼不瞭解我呢?楊震話外的含義是,他本不是個貪財的人,王密應該瞭解才對。但王密卻誤會了,以為楊震擔心這種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太顯眼,又說:“暮夜無知者”。意思是說,大晚上的沒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楊震這下可怒了:“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這下可把話挑明瞭: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會沒人知道呢?王密這才明白,楊震拒收禮,不是說著玩的。於是他羞愧而去。而楊震則展現出了一個前隱士該有的淡泊名利的風度,保留了自己的清白,同時收穫了千古聲名。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四知堂外景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楊震四知”,對後世的為官者是一個很大的警示:舉頭三尺有神明,除了你知我知,還有天知地知;莫貪財,莫伸手。朱子格言說:“楊伯起卻暮夜之金。“說的就是楊震拒絕收受錢財的典故。“卻”,拒絕之意;“暮夜”,指夜晚。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全景

楊震淡泊名利,視錢財如糞土,確實跟他的隱士之志有關,並非作秀。實際上,後來楊震的官職越做越大,但一直都保持著清正廉明的作風,生活上簡樸之至,兒女也跟著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為此有很多人勸說他:“為子孫著想,你應該多置辦一些家產呀。”楊震不肯,並認為:“使後世稱為清白官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意思是說,讓後世的人稱他的子孫為清官的後代,這也是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楊震故里潼關牌樓

物質上無慾無求,不代表楊震沒有政治野心。實際上楊震之所以願意出山做官,為的就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說他選擇大將軍鄧騭作為他的提攜人,為的就是將來獲得更高的權位,從而施展更多的政治才華。

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去世,鄧騭自己先失去了靠山,隨之被宦官誣陷,被迫自殺。所幸此時楊震已經入朝廷為官多年,職位已經是大司徒的角色了,位高權重,跟漢安帝熟得很,不再依靠鄧騭的庇護。相反,兩年之後,楊震被漢安帝任命為太尉,基本上算是朝廷中央的最高級官員之一了。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潼關楊震廉政教育基地蓮池

然而,隱士名儒出身的楊震,註定了有當大官的運,卻沒有施展政治抱負的命。他身為宰相級的人物,本著家國天下的情懷,以及正直忠清的性情,頻頻向漢安帝諫言治國理家的謀略和舉措,但大多意見並不被漢安帝接納,反倒引起了皇帝的不快;加之楊震的政治思路,往往觸犯了皇親外戚的利益,幾年之後,他終於被奸臣宦官等誣陷,被漢安帝罷了官。過程不贅述。

走在回家的路上,楊震深覺得屈辱。想當年,自己作為名儒隱居鄉間,受到了朝野尊重。經過千思萬慮,才選擇入朝為官,就是為一展政治抱負。誰知封建王朝都是奸臣當道,正直的人反而情勢式微,可謂東風壓不過西風啊。早知如此,何必出山,白白辱沒了隱士的聲名?悲痛之餘,楊震服毒而死,震驚了天下人。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楊震墓

永建元年(125年),漢順帝劉保即位後,陷害楊震的哪些個前朝皇親國戚,陸續被誅殺。經過撥亂反正,楊震恢復了忠臣的聲名。實事求是地說,楊震的政治作為乏善可陳,但因為他的正直,他的廉明,他的名儒風範,楊震還是被後世尊敬不已,並被尊為東漢名臣。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03

再看朱子格言第六句後半句:“羅一峰拒奔樓之女。”如前所述,此句據信為明清時期的理學後人篡改原文後添加。篡改人之所以列舉羅倫(字羅一峰)事例取代原版所述人物(後世已無法查證原文舉證之人物),以作為品行“正大”的典範,自有他的道理。據歷史記載,羅倫的確稱得上是明朝一代理學名儒大家,其修身、正己、守道之品格,值得後人追崇或效仿。

公元1431年,羅倫出生於今江西永豐縣。他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人。無奈家境不好,貧困如洗。為補貼家用,羅倫十四歲就在家裡開學館授徒了,可見其天分之高。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古代學堂

成化二年(1466),羅倫赴京參加會試,一鳴驚人,考得進士第一名,名震京都。關於羅倫考中狀元,野史記載了了兩則軼事,在後世讀書人中流傳甚廣:

第一則軼事,據說羅倫赴京參加會考時,手頭拮据,口袋裡的盤纏不多,路上只好省吃儉用。羅倫攜書童邊趕路,邊擔心:“我身上這點盤纏到底夠不夠我用到京城呀?”他隱忍不發,直到第五天,實在忍不住心中憂慮,便把自己的不安跟書童說了。誰知書童拍了拍胸脯說:“放心吧,盤纏的事包在我身上。前幾天我們走到山東境內的某地,我撿到了一個金鐲子。到時萬一盤纏不夠,我就把金鐲典當出去。”羅倫一聽更加不安了,決定原路返回,務必要把鐲子還給失主。他說:“你撿到的這個鐲子很值錢,如果是某個丫鬟奴僕搞丟的,她的主人肯定會以為她私自獨吞了,弄不好會打死她的。”

羅倫的書童反對原路返回,理由是一來一回太費時間,十有八九會錯過京城會考,一旦錯過,十年寒窗苦讀就前功盡棄了。但羅倫心意已決:“我寧可錯過會考,也不能讓別人出人命。”書童拗不過,只好跟隨他原路返回尋找失主。

據說後來他們果真找到了失主,並由此挽回了因丟失金鐲而被主人毒打後尋死覓活的丫鬟性命。而且羅倫好人有好報,後來不但如期趕上了會考,還考中了狀元。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古代狀元

關於這則野史,筆者不得不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失主,如願找到失主並救人一命,世間沒有這麼巧合的事,這應該是民間杜撰出來的羅倫會考經歷。不過這段軼事也證明了一件事:羅倫果然不是一般人,他的品行之好,絕對是真的,唯因如此他才會受到民間讀書人的追崇,才會有這樣的野史流傳於世。

第二則野史軼事,又說羅倫在趕考時,夜間行船至蘇州,因疲乏之故,就在船上睡著了,並做了一個夢,結果夢見宋朝大儒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託夢給他說:“某年某月某日,你曾拒絕了一個私奔的妓女對你投懷送抱。你的不淫不邪,堪稱正大典範,上天都被你感動了,所以你一定能考中狀元。”

羅倫醒來後一回想,自己確有一次面對風塵女子的誘惑而坐懷不亂。野史說,第二年羅倫參加殿試,果然如范文正公的託夢預言,中了狀元。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范文正公公祠

不用懷疑,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這則野史軼事也是民間杜撰無疑。其實前後兩則野史,都在傳遞同一個主題思想:即善有善報。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羅倫為人端正無邪,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所以被編入野史用以傳播正能量;二是編撰野史者,應該是有著佛禪背景的人,或者說羅倫本人也是“因果相報”學說的信徒,所以羅倫被當做從善終得福報的典型人物加以宣揚。

羅倫本人是明代重要的理學大儒,關於他為人“正大”的野史盛傳,大概與他的名儒身份有關。畢竟從古代儒文化的傳播角度看,沒有什麼比一個名儒的“正大”傳聞更有說服力的了。後世篡改朱子格言並改添“羅一峰拒奔樓之女”者,必然是羅倫野史的忠實信徒。前述文句中,“奔”一般理解為私奔或奔逃;“樓”則可引申理解為妓院等古代風月場所。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歷史上的羅倫,雖然進士出身,但官職生涯並不出眾。因為生性耿直,他後來因大膽諫言而得罪了明憲宗,被貶官到今福建泉州任職。正是在泉州任職不足兩年的時間裡,羅倫收穫了燦爛的歷史聲名:一是他力主在泉州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並創辦了聞名後世數百年的一峰書院;二則羅倫潛心研究理學,並在工作之餘收徒講學,贏得了當地人的尊敬與愛戴。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泉州一峰書院

因為身體原因,加之傳播理學心切,羅倫很早就辭官不做,歸隱於家鄉今江西吉安。在歸隱期間,羅倫醉心於講學,前來拜師受教的四方才俊數不勝數。幾經講學,羅倫越發名氣遠揚,終於成為一代名儒大家。成化十四年(1478年),羅倫因病卒死,年僅四十八歲,但他為人“正大”的大儒聲名,長存於世。

朱子格言啟示錄:大丈夫處世,行得正、走得直、坐得端

朱熹格言楹聯,抄錄並制屏於明清時期,現收藏於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格言全文如下:

  • 虞舜能順親之心,曾參能養親之志,吾人不可無此孝思。

  • 大禹有昌言之拜,元公有吐握之勤,吾人不可無此恭遜。

  • 王沂公生平志不在溫飽,範文正少時志便任天下,吾人不可無此期許。

  • 韓琦不責碎玉之胥,劉寬不叱飜羹之婢,吾人不可無此度量。

  • 趙清獻公無事不可告天,司馬溫公無語不可對人,吾人不可無此光明。

  • 楊伯起卻暮夜之金,羅一峰拒奔樓之女,吾人不可無此正大。

  • 韓淮陰甘受胯下之辱,藺相如謹避廉頗之威,吾人不可無此舍忍。

  • 範純仁不言人非,郭林宗不為危論,吾人不可無此渾厚。

  • 劉忠定謹告誡一語,範忠宣遵忠恕二字,吾人不可無此服習。

  • 蘇季子引錐刺股而自奮,司馬光員木為枕以自警,吾人不可無此勤苦。

文字:石祿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編輯:優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