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人之初性向善”

國學 三字經 荀子 善與惡 引而申之 2017-05-16

當我們牙牙學語時,媽媽便給我們教讀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的《三字經》。

瞬間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釋義: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字經》第一句就著重表明: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第二十三篇中明確指出:人之初,性本惡。

不管兩家強調的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但是都認可強調的是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實際上,人之初,性本無,善與惡,皆後出。

存在主義者說:“存在先於本質”,如果正確,似可進而言之:人性先於善惡,善惡始於關係。

論證“人之初性向善”

我閱讀古籍以及國學經典理解了中國思想史哲學史是依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為傳統的道德倫理社會輿論觀念,並始終論述的是:人之初,性向善。

查閱資料明白,世界三大宗教雖然習俗信仰風格都有所差異,但三者都提倡和平共處,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愛,和平,這是三大宗教的真諦。

知行合一,知指的是良知,俗話說,月亮下打手電——不要天良。人不能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良心,願世間每個人都能一心向善,共同創造和諧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