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中國哲學簡史》,這篇內容是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今天要帶大家瞭解的是:到底什麼是哲學,學習哲學究竟有什麼用?以及東西方思想家對哲學的不同理解。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01

我們解讀了這本書已經有段時間了,今天是最後一篇,所以讓我們回到對於哲學的定義,什麼是哲學?閱讀哲學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可不簡單,古今中外思想家們對哲學都有著不同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說法,而這本書的作者馮友蘭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

接下來,也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偉大的思想家對哲學怎麼說。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於驚奇而開始哲學思維的,一開始是對身邊不解的東西感到驚奇,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關於萬物的生成。一個感到困惑和驚奇的人,便自覺其無知。

大哲學家黑格爾的《小邏輯》一書中,也提出了自己對於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

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02

回到哲學這個話題。在我國“哲”這個字起源很早,比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這些詞中,“哲”或“哲人”,就是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和西方的“哲學家”,“思想家”類似。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是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

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比如《易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後來我們通常把形而上學和哲學聯繫起來,甚至等同起來,但實際上,形而上學是哲學中最為艱深和難懂的一部分,被稱之為亞里士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

在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是指對世界的各種事物的概念的來源和意義作出抽象的界定、分析、和論證,比如什麼叫本質、形式、原因、結果、共相,它是哲學中最抽象的分枝從概念到概念,“形而上學”這個詞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metaphysics”。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形而上學》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所以在西方也叫“第一哲學”,如英國哲學之父笛卡爾著名的《第一哲學沉思錄》也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03

好了,討論了什麼是哲學,以及古今中外思想家對於哲學的討論,讓我們回到本書,看看作者對於哲學意義的見解。

在20世紀30年代,北大哲學系(作者畢業於北大)的傳統和重點是歷史研究,其哲學傾向於“觀念論”,比如西方哲學的康德派、黑格爾派,用中國哲學的名詞就是陸王學派。而清華大學哲學系(作者在此任教)的傳統和重點是用邏輯分析方法研究哲學問題,其傾向是“實在論”,類似西方的柏拉圖和中國哲學的程朱理學。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作者:馮友蘭

在作者馮友蘭所著的《新理學》中繼承了程朱理學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避開了程朱理學中的權威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思想,用的方法完全是分析法。對於哲學的定義,作者認為哲學是一門形上學,是一門這樣的知識,在其發展中國,最終成為了“不知之知”。哲學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前面我們講過,哲學是一門對反思的思考的學科。哲學和其他知識一樣,是以經驗為基礎,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它最終超越了經驗,也超越了現實和客觀世界,比如桌子是方的。桌子是可感知的,但是方是不可感知的。

04

我們聊了這麼多哲學的定義,那哲學的任務或者說,學習哲學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05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悟;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悟;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悟。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跟我讀完一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學習哲學的意義和人生的四個境界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認為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稱之為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瞭解宇宙萬物,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道德境界是哲學的產物。道德境界就是賢人,天地境界就是聖人,聖人就是達成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就是哲學的崇高任務,也是我們學習哲學的意義所在。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悟,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