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上德之人?——雪煮《道德經》之三十八

國學 儒家 文化 雪漠禪壇 2017-04-19

何為上德之人?——雪煮《道德經》之三十八

2017年4月16日上午,沂山書院正式揭牌落地。下午三點,雪漠老師感恩朋友們的到來,特意講解《道德經》之三十八章,讓讀者朋友們在揭牌儀式之日有所收穫,不虛此行。

雪漠老師指出,本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是《道德經》的分界點,此章之前內容為道經,之後章節內容為德經。“我們沒有想到,在沂山書院揭牌之日,是講解德經的開始。”雪漠老師說,“前面講道,後面講德。德經是《道德經》非常重要的部分。”“道”和“德”的區別在於,道是內證功德,德是其修行體現出的行為,表現在對世界、社會的貢獻,或者說是一種無為的生活方式。

那麼,何為上德?最好的德行是看不出他有多麼了不得的德行,最高的境界也是看不出他有多麼高深的大道。上德是一種無為境界,是行成生活方式後的自然而然。就像樹木生長,不標榜自己的生長;天地運行,不標榜自己的運行;大地載物,不標榜自己承受了多少,也不炫耀功勞。但萬物都在無聲地運轉中受益,一切都順其自然,沒有執著。這不是說,上德之人是一個懶漢。上德之人仍是勤修德行的,但你在生活中看不出來,因為他已和德融為一體。無為是沒有執著,你感受不到“為”,但一直在默默運行。真正的上德便是這樣,有大道而無執著,也不討巧,沒有功利心和企圖,只讓萬物受益,而不自滿。

那下德又是什麼呢?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便是次一等的德。又或者是,你的好,讓人感到不舒服,感到了一種擠壓,這也屬於下德。當然,每個人各有因緣,有些聖者是為了改善風氣,倡導某種文化,因而要發聲。但作為個人修養時,聖者不會讓人不舒服。下德之人,還會有某種目的性,一有目的性,德行便打了折扣。因而,不管做任何事,做好自己,不要抱有目的性。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時,世界都會幫你,但無論世界幫不幫你,也改變不了你的本質。

老子認為,下德沒有那麼好。但雪漠老師認為,不要否定下德,下德也很好。就如同慈善家行善時作秀,作秀也不要緊,因為無論作秀不作秀,老百姓都有所受益。而且,很多人剛開始需要作秀,但慢慢地從內心改變自己,逐漸提升境界,也就不作秀了。上德是超越名利的行為,是清淨無為的境界,這是不能勉強的,它需要時間以成長。就像讀書久了,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如果人沒有德,就需培養自己的仁。仁就是慈悲心。最好的慈悲心,便是認為愛戴他人、善待他人是理所應當的,也不在乎對方的迴應。舉個例子,給朋友送書,是自己的心意,對方到底會不會看這本書,是對方的行為,跟自己並沒有關係。對人好也是如此,對待他人友好,是我的品質,別人對我好不好則是對方的品質。我只需對人好,而不執著、不計較。這就是真正的仁,無條件善待他人。

如果沒有仁,那就培養自己的義。古時的人很重義氣,最有名的就是桃園三結義。義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認可,因此界定了行為規範,如為朋友兩肋插刀。如果連義也沒有,那就講禮,也就是禮尚往來。我們通過某種物質,表達出好的心情,既是對人的尊敬,也是一種禮儀。不過,強調禮尚往來時,忠信就會薄弱,容易出現計較和嗔恨。

雪漠老師指出,將這幾點反過來,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也便是修心。從行為入手,以行為滋養德。不修德的人,得不到道。過去的修道人就必須做足功德。而所謂的高僧大德,大德其實比高僧偉大,因為行為利眾。以前,高明的大德多以儒家入道,先成為了大儒再修道,比如弘一法師。雪漠智慧課也是以儒家為基礎,然後以道家昇華,以佛家超越。

由此可知,最好的德行還是修好仁義禮智信,從禮開始,善待他人,改變心性,然後在智慧的觀照下,視眾生為父母,敬愛眾生,最終證得上德的無為境界。(劉藍憶)

【回放】雪煮《道德經》系列

http://e.vhall.com/user/home/1293095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