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哈佛有很多像這樣“不務實”的課程,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體的技能或特定知識,而是更具“頂層設計”的能力,比如某一種心態和幸福觀、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注重“全才培養”的哈佛本科教育,設計了多達160多種通識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學四年裡所選的課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時,哈佛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發現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完全可以轉專業,這和強調專業化學習、轉專業相當困難的英國本科教育很不一樣。

唯一一門所有哈佛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寫作課。美國本科通識教育一向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必修寫作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為,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已經成為人生的“通用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哈佛有很多像這樣“不務實”的課程,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體的技能或特定知識,而是更具“頂層設計”的能力,比如某一種心態和幸福觀、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注重“全才培養”的哈佛本科教育,設計了多達160多種通識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學四年裡所選的課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時,哈佛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發現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完全可以轉專業,這和強調專業化學習、轉專業相當困難的英國本科教育很不一樣。

唯一一門所有哈佛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寫作課。美國本科通識教育一向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必修寫作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為,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已經成為人生的“通用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哈佛有很多像這樣“不務實”的課程,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體的技能或特定知識,而是更具“頂層設計”的能力,比如某一種心態和幸福觀、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注重“全才培養”的哈佛本科教育,設計了多達160多種通識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學四年裡所選的課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時,哈佛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發現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完全可以轉專業,這和強調專業化學習、轉專業相當困難的英國本科教育很不一樣。

唯一一門所有哈佛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寫作課。美國本科通識教育一向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必修寫作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為,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已經成為人生的“通用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從哈佛課程改革,看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一詞,起源於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又稱“博雅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心智和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通識教育和對“通才”的培養,已經越來越為一種趨勢。“大學不只是培養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生存能力,而在於培養人的整體素質和全球化視野”,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為美國高等教育奠定了基調。

在今年的耶魯大學畢業演講上,校長蘇必德發表致辭說:“ 當別人問我:蘇必德校長,你的人生追求什麼呢?我會這樣回答:我追求博雅教育的重塑力量——它要求你高瞻遠矚、質疑一切,且擁抱學習的快樂。

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並非只有哈佛大學這種頂尖學府。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將完成一定的通識課程,作為獲得本科學位的必要條件,保障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三大類:藝術人文基礎、社會文化基礎、科學基礎,學生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完成這些課程;在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本科階段學生必須修完人文寫作、歷史、數學、科學、哲學等課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哈佛有很多像這樣“不務實”的課程,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體的技能或特定知識,而是更具“頂層設計”的能力,比如某一種心態和幸福觀、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注重“全才培養”的哈佛本科教育,設計了多達160多種通識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學四年裡所選的課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時,哈佛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發現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完全可以轉專業,這和強調專業化學習、轉專業相當困難的英國本科教育很不一樣。

唯一一門所有哈佛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寫作課。美國本科通識教育一向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必修寫作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為,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已經成為人生的“通用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從哈佛課程改革,看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一詞,起源於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又稱“博雅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心智和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通識教育和對“通才”的培養,已經越來越為一種趨勢。“大學不只是培養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生存能力,而在於培養人的整體素質和全球化視野”,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為美國高等教育奠定了基調。

在今年的耶魯大學畢業演講上,校長蘇必德發表致辭說:“ 當別人問我:蘇必德校長,你的人生追求什麼呢?我會這樣回答:我追求博雅教育的重塑力量——它要求你高瞻遠矚、質疑一切,且擁抱學習的快樂。

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並非只有哈佛大學這種頂尖學府。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將完成一定的通識課程,作為獲得本科學位的必要條件,保障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三大類:藝術人文基礎、社會文化基礎、科學基礎,學生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完成這些課程;在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本科階段學生必須修完人文寫作、歷史、數學、科學、哲學等課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雖然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設計和安排,但是總體上,都是通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藝術、歷史政治等不同領域學科的學習,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瞭解,鍛鍊文理兼備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洞察能力。

不僅僅是大學階段,中小學階段一樣可以實施“通識教育”。

在全人教育的典範國度芬蘭,中小學課程的多元化程度,簡直讓人驚歎。面向芬蘭中小學生開設的課程種類多達200多門,除了比較一些比較常見的基礎學科,還有家政經濟學、環境學、社會學、木工課、宗教倫理學等各種“冷門”學科,讓學生在不同領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

不過,對於美國高等教育普遍實施的通識教育,也存在著質疑的聲音。人們認為: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可能“博而不專”,無法賦予本科畢業生所必需的專業技能。

面對這些質疑,通識教育的支持者們也給出了迴應:大部分的職業技能,都是可以在工作中學會。況且,當知識和技能的儲備達到一定程度,其對職業生涯的影響會減弱。此時,那些看似不務實的通識教育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們也更可能塑造一個人在未來的軟實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哈佛有很多像這樣“不務實”的課程,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體的技能或特定知識,而是更具“頂層設計”的能力,比如某一種心態和幸福觀、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注重“全才培養”的哈佛本科教育,設計了多達160多種通識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學四年裡所選的課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時,哈佛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發現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完全可以轉專業,這和強調專業化學習、轉專業相當困難的英國本科教育很不一樣。

唯一一門所有哈佛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寫作課。美國本科通識教育一向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必修寫作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為,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已經成為人生的“通用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從哈佛課程改革,看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一詞,起源於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又稱“博雅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心智和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通識教育和對“通才”的培養,已經越來越為一種趨勢。“大學不只是培養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生存能力,而在於培養人的整體素質和全球化視野”,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為美國高等教育奠定了基調。

在今年的耶魯大學畢業演講上,校長蘇必德發表致辭說:“ 當別人問我:蘇必德校長,你的人生追求什麼呢?我會這樣回答:我追求博雅教育的重塑力量——它要求你高瞻遠矚、質疑一切,且擁抱學習的快樂。

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並非只有哈佛大學這種頂尖學府。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將完成一定的通識課程,作為獲得本科學位的必要條件,保障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三大類:藝術人文基礎、社會文化基礎、科學基礎,學生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完成這些課程;在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本科階段學生必須修完人文寫作、歷史、數學、科學、哲學等課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雖然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設計和安排,但是總體上,都是通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藝術、歷史政治等不同領域學科的學習,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瞭解,鍛鍊文理兼備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洞察能力。

不僅僅是大學階段,中小學階段一樣可以實施“通識教育”。

在全人教育的典範國度芬蘭,中小學課程的多元化程度,簡直讓人驚歎。面向芬蘭中小學生開設的課程種類多達200多門,除了比較一些比較常見的基礎學科,還有家政經濟學、環境學、社會學、木工課、宗教倫理學等各種“冷門”學科,讓學生在不同領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

不過,對於美國高等教育普遍實施的通識教育,也存在著質疑的聲音。人們認為: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可能“博而不專”,無法賦予本科畢業生所必需的專業技能。

面對這些質疑,通識教育的支持者們也給出了迴應:大部分的職業技能,都是可以在工作中學會。況且,當知識和技能的儲備達到一定程度,其對職業生涯的影響會減弱。此時,那些看似不務實的通識教育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們也更可能塑造一個人在未來的軟實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一個文科生,瞭解天文物理學知識,看似對文學創作沒有用,卻讓他有了更廣闊的“宇宙座標系”;一個計算機系學生,欣賞貝多芬、莫扎特或印象派,也能讓他在專業之餘抽身出來,獲得更多精神上的慰藉。

作為蘋果帝國的開創者,富有工業設計品味的喬布斯,則將最初Mac電腦的字體設計成果,歸功於大學時旁聽的一門“小眾”的美術字課程。

他回憶自己從Reed大學輟學後,旁聽了一門很冷門的美術字課程。正是在這門課上,他對排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會了怎麼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白間距,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樣。

這門課當時看來,無足輕重。然而卻在之後,對喬布斯的蘋果字體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喬布斯在談及蘋果設計時錶示, “我們對人類經驗越廣,拿出來的解決方案越好。”

這就是通識教育和跨學科學習的神奇所在。它的疊加效果,可能會超出我們現有的經驗判斷。

對於“專業”和“博雅”之爭,哈佛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J.哈里斯認為:“通識教育的特點是又寬又深。所謂“寬”,是教給學生的知識範圍寬廣,“深”則意味著要深入各個專業,每一門課都講究深度。”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看點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近期,哈佛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顧問團隊,對既有課程梳理再造,推出了採用全新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項目。新版哈佛通識課程有何變化?備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如何培養未來人才?面對質疑,通識教育又該如何自證?且聽外灘君一一道來。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哈佛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譽為世界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旗幟與標杆。它的每一次通識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

自1943年《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出版以來,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乃至整個美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紅皮書指出:通識教育應著重培養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斷以及辨別價值”這四種能力,其課程應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在這一框架基礎上,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輪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項目(Gen Ed)”,將於2019年秋季開學開始實施。這項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識教育計劃,包含160多門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了部分重組,也增添了許多新課程。

通識教育項目

該項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學院院長阿曼達·克萊博負責。這是一種“4+3+1”的新課程模式,包括4門必修通識課程(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3門分佈式課程(Distribution Courses)和1門數據定量推理課程(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中不太受重視的“大學選修課”,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在本科學習中佔據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須在四年內,完成一定數量要求的通識課程學習,並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

此外,哈佛的通識課程,並非只是將已有的專業課程,“換湯不換藥”地呈現給其他專業學生。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均是單獨設計,課程內容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保證所有跨專業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課程。它們構成了持久和緊迫的問題,幫助學生看到,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單獨解決這些問題。通識課程呼籲學生,去綜合在諸多學科裡獲得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世界。” 阿曼達·克萊博解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改小組,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聯合教學,開發出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們組建了一支顧問團隊,團隊中有策展人,組織博物館參觀,圖書館員創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務設計和學術技術方面的專家,確保每門課程都儘可能設計好。

“我們希望通識課程成為教師一直夢寐以求、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教學課程。”對於每個哈佛學生來說,沒有“最佳”通識課程,只有最適合的課程 。

那麼,今年的哈佛通識課程,將有哪些主要變化?為什麼哈佛通識課會備受歡迎?以通識課為載體的美國通識教育,又有哪些特點?快跟隨外灘君一起了解。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

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項目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綜合所學到的知識,開闊視野,充分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在畢業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化。

結合哈佛官網最新的披露內容,外灘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識課程的幾大重要改變:

1. 必修通識課程與分佈式課程

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八大門類(審美與詮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倫理推理、生物系統科學、物質宇宙科學、世界社會、世界中的美國、歷史研究)簡化為四大門類分別是美學與文化,倫理學與公民,歷史與社會及個體,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全新課程門類

在原來的課程體系中,學生需要自己從100多門核心課程中,進行自主的選擇。這些課程範圍比較廣泛,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但是整個體系的內在邏輯不是特別清晰。學生要在數以百計的課程中做出選擇,實在不容易。

改革後的四大課程門類,對原有的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時也新增很多課程。每一個門類下面,都有幾十門基礎課程可供選擇。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必須從四大門類中各選一門作為必修課,保證在進入某個專業領域學習具體知識前,對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此外,學生可以在“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社會科學”這三個對應的學部中,依據自我興趣,選擇一門“原汁原味”的學部課程。

據瞭解,每個學部的所有課程,除了初級和中級語言、研究生課程,以及說明文寫作課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選擇。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2. 數據定量推理(QRD)課程

這次通識課程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將“數據定量推理”作為單獨類別,獨立出來,體現出哈佛大學對學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視。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這個時代,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處理數據時所需的計算、數學和統計技術,還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在職業中遇到的數據。這是因為,現實中的數據有時候並不完整,會存在缺失與偏差等問題。

因此,這門課程除了教學生如何使用這些數據,還教學生如何分析、質疑和反思當前的數據是否準確,思考它是否會涉及的社會、倫理和認識論等方面問題,為學生賦予面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從2019年秋季開始,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一門與數據定量推理有關的課程,比如 “利用大數據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一新增課程,就屬於這一門類。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3. 鼓勵從興趣出發,選擇課程

每個本科生,都必須要完成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比如,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有一半課程和本專業有關。他在完成數學、 統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11門專業課的同時,還要從通識課程中,選修10-12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新改革規定,只要老師同意,分佈式課程都可以採用“通過/未通過”的成績呈現方式。此外,四門必修課通識課中,也可以任選一門,以這樣方式作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學生所選的每一門課程的成績都要計入GPA,這導致有些學生只選擇那些容易獲得高分、缺乏挑戰度的課程,而不是完全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這顯示,哈佛大學在想方設法地,去消除各種限制因素,讓學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縛地地選擇通識課程,鼓勵他們充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擴展知識領域邊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學設立了獨立的委員會管理課程設置,不斷對課程評估和審核,激發老師們以教授通識課為榮譽。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4+3+1”通識課程模式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那些風靡全球的哈佛公開課

“通過新一代通識教育項目,我們試圖讓學生為成為全球公民做好準備。”

阿曼達·克萊博表示,哈佛通識課程將尋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題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全球性問題。比如 “全球化的未來”或 “全球甘地”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課程,還有關於莎士比亞的,或是整個非洲僑民傳播的精神實踐。

有的課程還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一個熟悉的主題,比如關於幸福、關於公平和正義等,其中不乏一些風靡全球的課程。

比如2004年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幸福課”,是哈佛畢業的Tal Ben Shahar博士,開設的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告訴學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實、幸福。Tal Ben也因此被譽為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和“人生導師”。

這門被哈佛學生們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的課程,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竟然會有比經濟學導論更熱門的課程?”

很多聽課學生更是向學校教學委員會反映:這門課程“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

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開設的本科通識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這一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的入門系列課程,是哈佛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的課程,曾創下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

桑德爾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讓學生在兩難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決定。

比如,“你駕駛一輛剎車失靈的火車,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個工人,而另一條岔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會不會把火車扳到只有一個人的鐵軌上?”

他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思考關於公正、平等與民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拓展他們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

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髮出了警告:這門課並不會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法。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麥克爾.桑德爾在哈佛課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開設的《權利的遊戲》通識課程,也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們觀看“權利的遊戲”劇集,瞭解中世紀文化、宗教和社會。

Kirakosian也會在課堂上,普及中世紀男女識字和教育的現實,以及大學系統如何在中世紀時期出現。

這門課程希望引導學生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圍的環境,通過深入挖掘獨立事件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掌握瞭解環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哈佛有很多像這樣“不務實”的課程,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體的技能或特定知識,而是更具“頂層設計”的能力,比如某一種心態和幸福觀、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注重“全才培養”的哈佛本科教育,設計了多達160多種通識課程,極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學四年裡所選的課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時,哈佛學生在本科期間,如果發現對其他領域更感興趣,完全可以轉專業,這和強調專業化學習、轉專業相當困難的英國本科教育很不一樣。

唯一一門所有哈佛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寫作課。美國本科通識教育一向重視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必修寫作課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為,無論是哪個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已經成為人生的“通用能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從哈佛課程改革,看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一詞,起源於古希臘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又稱“博雅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心智和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通識教育和對“通才”的培養,已經越來越為一種趨勢。“大學不只是培養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生存能力,而在於培養人的整體素質和全球化視野”,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為美國高等教育奠定了基調。

在今年的耶魯大學畢業演講上,校長蘇必德發表致辭說:“ 當別人問我:蘇必德校長,你的人生追求什麼呢?我會這樣回答:我追求博雅教育的重塑力量——它要求你高瞻遠矚、質疑一切,且擁抱學習的快樂。

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並非只有哈佛大學這種頂尖學府。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將完成一定的通識課程,作為獲得本科學位的必要條件,保障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三大類:藝術人文基礎、社會文化基礎、科學基礎,學生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完成這些課程;在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本科階段學生必須修完人文寫作、歷史、數學、科學、哲學等課程。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雖然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設計和安排,但是總體上,都是通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藝術、歷史政治等不同領域學科的學習,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瞭解,鍛鍊文理兼備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洞察能力。

不僅僅是大學階段,中小學階段一樣可以實施“通識教育”。

在全人教育的典範國度芬蘭,中小學課程的多元化程度,簡直讓人驚歎。面向芬蘭中小學生開設的課程種類多達200多門,除了比較一些比較常見的基礎學科,還有家政經濟學、環境學、社會學、木工課、宗教倫理學等各種“冷門”學科,讓學生在不同領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

不過,對於美國高等教育普遍實施的通識教育,也存在著質疑的聲音。人們認為: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可能“博而不專”,無法賦予本科畢業生所必需的專業技能。

面對這些質疑,通識教育的支持者們也給出了迴應:大部分的職業技能,都是可以在工作中學會。況且,當知識和技能的儲備達到一定程度,其對職業生涯的影響會減弱。此時,那些看似不務實的通識教育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們也更可能塑造一個人在未來的軟實力。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一個文科生,瞭解天文物理學知識,看似對文學創作沒有用,卻讓他有了更廣闊的“宇宙座標系”;一個計算機系學生,欣賞貝多芬、莫扎特或印象派,也能讓他在專業之餘抽身出來,獲得更多精神上的慰藉。

作為蘋果帝國的開創者,富有工業設計品味的喬布斯,則將最初Mac電腦的字體設計成果,歸功於大學時旁聽的一門“小眾”的美術字課程。

他回憶自己從Reed大學輟學後,旁聽了一門很冷門的美術字課程。正是在這門課上,他對排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會了怎麼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白間距,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樣。

這門課當時看來,無足輕重。然而卻在之後,對喬布斯的蘋果字體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喬布斯在談及蘋果設計時錶示, “我們對人類經驗越廣,拿出來的解決方案越好。”

這就是通識教育和跨學科學習的神奇所在。它的疊加效果,可能會超出我們現有的經驗判斷。

對於“專業”和“博雅”之爭,哈佛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J.哈里斯認為:“通識教育的特點是又寬又深。所謂“寬”,是教給學生的知識範圍寬廣,“深”則意味著要深入各個專業,每一門課都講究深度。”

2019屆哈佛新生入學有了新挑戰,為何學校要給他們上這些課?

Jay M. Harris

在專業化時代的要求下,主修課致力於培養對某一學科的深入理解,它需要學生深入鑽研了某一複雜學科,不僅學會分析問題,還要能合理地解釋解決問題,至少精通一門專業。

通識課程,代表了一所大學對待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態度,“一個人在大學期間應該學些什麼,大學最希望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

通識課程讓學生在主修專業之外,從興趣出發進行更廣闊的探索,成為“更完整的人“。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