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國學 易經 占卜 鄒衍 有說友道 2017-03-29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上回《易經筆記》說到:

皇帝姬軒轅統一中國雄據天下後,乾的第一件事情是製造文字。他“命沮湧、倉頡造雲文書”,於是他們遠觀天文、近察地理,“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這就是漢字的來歷。

一、大撓調歷


皇帝姬軒轅滅了蚩尤部落統一天下後,乾的第二件事是重製曆法,他命令官員大撓氏和容常兩人作《調歷》。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內容包括今天我們所知道的:

1、五行:金、木、水、火、土

2、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以及天干地支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六十甲子紀曆等都是大撓氏發明的。

據說,皇帝還分別讓名叫羲和的大臣負責佔日,常儀負責佔月, 臾區負責占星氣, 伶倫負責造律呂, 大撓負責造甲子,隸首負責作算數。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其中容成又結合以上六個人的研究成果,綜合整理,創立了五行,並制定出完善的古代曆法《調歷》。《晉書·律曆志》記載“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焉,謂之《調歷》”。

二、傳說中的“律呂調陽”


春秋戰國時期的鄒衍擅於律呂調陽,他一支竹簫能吹得冬日改春萬物復生。這些當然只是傳說,或者是神話,但律呂調陽的確反映出中國古人與眾不同的超人智慧,也是中國易文化的起源和緣起。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發明律呂調陽之術的人,名叫伶倫。

伶倫是黃帝時期的樂官,他也是中國音樂的始祖。他發明了“律呂”並據此制樂。傳說伶倫模擬鳳鳥的鳴叫,製作了十二律,其中“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所以又稱12律呂。

中國有個成語叫“五音不全”,其中五音是指: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4和7,一共七個音。用今天的音樂符號來表示當然就是1234567。中國古代的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因此伶倫就用律管和呂管給它們分別定調(小編不專業,本段文字來源於“百度百科”)。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的律呂,其實是古人測量天地陽氣變化的工具。

伶倫用了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9寸,最短的4寸6分。六律的第一根竹管被命名為黃鐘,六呂的第一個竹管被命名叫大呂。所以中國有個成語叫“黃鐘大呂”。

律呂調陽用的方法是三分損益法,即“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如第一根竹管“黃鐘”,其管長9寸,其數為9。先進三,就是九的三次方,得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 =364.5)。這個時間剛好是陰曆年加閏數以後一整年的天數。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伶倫把這些長短不一的竹管從長到短按順序排列埋在陰山的一座密室裡,用它測量天地陽陰二氣的變化規律。地面的竹管高度相等,埋在地下的竹管長度卻不一樣,形狀有點像今天的排簫。每一根竹管都是掏空的,裡面灌滿用竹膜(竹管內部的薄膜)燒成的灰,這種灰非常輕,名叫暇莩。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律呂是測量陽氣動靜的主要手段,按照陰陽節氣的變化規律,冬至一陽生。陽氣從地心萌動,那根九寸長、名叫黃鐘的管子裡的灰就會被陽氣衝著動起來,飛出竹管的同時會發出相應的聲響。這個聲音稱之為“黃鐘”。黃鐘響的時間就是十二地支中的“子”,對應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用“黃鐘”的聲音來定音律的聲調,等同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也可以用來記時,藉此來順應物候的變化順應農牧生活,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易經筆記(13)︱傳說中的“律呂調陽”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伶倫發明律呂的初始目的並不是為了音樂,律呂和我們前面所講的圭表的功能其實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用來觀測天地陰陽氣候的變化,再從中找到規律,知天明時,為我所用。

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易經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未完,待續。請看下篇《周易筆記(7):奇門遁甲出世》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同步關注微信公眾號“有說友道”,讀經典國學書,與智者做朋友。)


關於作者:

陳竹友,企業戰略管理專家,文化學者,佛學居士。

出版專著:《企業成長密碼》、《領袖心經》、《佛商之道》

主講課程:《國學智慧》、《經營規劃與企業戰略管理》,《互聯網+,傳統企業戰略轉型》、《智度慧心》、《心有〈心經〉》、《卓越領導力》等20餘門高端課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