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為中國國企改革開“藥方”

國企改革 經濟 基金 投資 界面新聞 2017-05-0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近出版的《現代化的中國:投資軟基礎設施》一書中強調,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中國需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增長潛力,控制企業債務膨脹的風險。該書指出,國企改革如果能順利進行的話,總產出在未來10年能提高3%-9%。

IMF稱,國有企業因為曾對中國經濟做出巨大貢獻被稱為“共和國長子”。近年來,隨著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國有企業不再風光無限,但他們在中國經濟中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比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中,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有八家為國有企業;中央和地方控制的非金融類國有企業總量達到近17萬家。

IMF稱,目前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方面,這些國有企業消耗著大量資源,另一方面,和私營部門相比,國有企業盈利水平不盡如人意。許多大型國企所在的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一些國企佔用了大量信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營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擠出效應。

據IMF統計,國有企業佔用了中國銀行業50%以上的信貸資源,中國近60%的公司債發行主體是國有企業。

中國政府已多次表態稱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去槓桿”,這被認為主要針對龐大的國有企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為國企“瘦身”打一場硬仗。

不過,IMF認為,目前的改革進度還比較慢,這其中有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也有國企合併重組等方面的原因。此外,政府在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方面也有不足。

IMF表示,中國國企改革需要設立三個目標,一是處置過度債務,二是促進資源向生產率較高的企業流動,三是為所有企業,包括民營和外資,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

具體來說,IMF認為,國有企業內部應強化預算限制,消除隱性擔保,此外,還應將一部分國資劃轉到社保基金。同時,國企應進一步提升現代化公司治理能力,突出企業的重點目標,對於非核心任務,例如國企的社會功能,工人的下崗再培訓等,則應交由政府預算來處理。

針對國企長期以來的特殊地位,IMF認為,中國應該進一步放寬國企所在行業的市場準入限制,允許私人資本或外資進入包括電信、物流在內的行業,從而打破行政壟斷,促進競爭和發展;進一步推進補充性改革措施,包括異地社保服務便利化、促進地方政府間財政協調等。

IMF說,“雖然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導致了大量工人下崗,但的的確確為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中國亟需再開啟新一輪國企改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