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層面權力下放 國資委轉型又進一步

國企改革 投資 淡馬錫控股 經濟 界面新聞 2017-05-13

作為國企改革中的短板,國資委轉型又朝前邁了一步。

長期以來,中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嚴重的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這種體制帶來的政企不分、利益輸送、效率低下廣受詬病。早在2007年,國資委就向外界表達了有意轉身為國有投資控股公司的意願。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資監管應當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為繼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管體制指明瞭方向。但到底如何從管資產轉向管資本,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明。

5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下稱方案),首次對國資監管方式和國資委職能改變做出具體安排。方案對43項國資監管事項進行了調整,其中取消26項包括直接規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行為、審批中央企業年金方案等,下放九項包括審批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管理事項、審批中央企業子企業股權激勵方案等,授權八項包括經理層成員選聘、經理層成員業績考核等。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界面新聞,國企改革的三個主要板塊,混合所有制改革、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改革中,國資監管一直處於滯後狀態,和此前的操作指南相比,《方案》更具操作性,也意味著國資委向管資本轉型大幕的正式拉開。

“國資委長期把所有權、經營權、分配權一把抓,在本應屬於企業的經營權領域干預太多,企業從某種程度上成了‘附庸’,這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遏制了企業的活力,”他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對國資委的“定位”有更明確表述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

國資委的全稱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03年4月6日作為國務院特設機構掛牌成立。按照首任掌門人李榮融的說法,特設機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所有者權益,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督促企業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全民資產的託管人,擁有“管資產、管人、管事”的“三管”之權。

在釐清管理職能,從數十個政府部門多頭管理央企的局面,轉由國資委一家管理之後,中央國有企業數量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的196家,減少到目前的102家,但是,從2002年到2016年,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到69萬億元,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3.4萬億元。近年來,中國央企頻頻出海,大手筆收購國外資產,令世界矚目。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國資委受到的質疑也在與日俱增,特別是在管理角色轉換方面,國資委被認為未能有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不過,這不能全怪在國資委頭上。“特設機構”四個字使其從成立之初便身份尷尬,既不是一個名正言順的行政權力部門,也不是一個市場管理機構,更不是履行出資人之職的股東,而是一個介於政府機關與企業之間的特殊性質的單位。

本次公佈的《方案》仍強調了國資委作為“特設機構”的特性,即根據授權代表國務院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專司國有資產監管。

此前有專家指出,只要國資委還是政府特設機構,就不可能真正扮演出資人角色,就會為了部門利益而控制著相當一部分應當放給企業的權力。

《方案》或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明確提到要嚴格按照出資關係界定監管範圍,減少對企業內部改制重組的直接管理,不再直接規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行為。要將延伸到中央企業子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的管理事項,原則上歸位於企業集團和地方國資委。

在李錦看來,經理層面權力的下放是43項調整事項中尤其值得關注的一項,這一層面的權力下放給董事長或國資投資和運營公司意味著央企總經理可以由董事會決定。

“經理層成員的選聘、經理層成員業績考核、經理層成員薪酬管理,這三項改革很重要。儘管目前這一條授權是授予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企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但接下來很有可能放開,這是第一次這樣明確披露。”李錦說。

對於國資運營效率低下的問題,《方案》再次重申,下一步將牽頭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施資本運作,採取市場化方式推動設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中央企業創新發展投資引導基金等相關投資基金。

李錦認為,未來可能會形成國資委、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企的三級框架,國資委的權力交給國資運營公司。“這個最重要的是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切了一刀,形成了一個隔離帶,形成了政府與企業的分離,從而實現政企分離,”他對界面新聞表示。

外界看來,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的方案,尤其是單獨設立一環由政府出資的國有投資、運營平臺很類似新加坡“淡馬錫”模式。不過專家表示,兩者雖然有共同之處,但由於國情的特殊性,中國不可照搬。

李錦說,政企分開,也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出資人和職業經理人分離是淡馬錫的主要特點,也是目前中國國資監管改革與其的類似處,或者說相通處。不過,由於中國和新加坡的國情不同,企業發展的起點也不同,這種模式並不能照搬。

他說:“中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主導的經濟模式及政府管理結構和新加坡的企業制度存在本質的不同。此外,中國國有企業存在很大複雜性,國企規模太大,而新加坡經濟體量較小,籠統地強調照搬淡馬錫並不現實。”

淡馬錫控股公司於1974年成立,從新加坡財政部接手總值3.54億新元的初始投資組合,進行商業化管理,從而讓財政部得以專注其政策制定與監管的核心職責。目前,淡馬錫管理的資產已超過900億美元,除新加坡本土企業外,淡馬錫的觸角早已伸展至區域乃至全球。

總體來看,從高層釋放的信號可以看出,決策者並不希望改革過於迅猛。《方案》也提到,下一步要堅持試點先行,結合企業實際,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分類放權、分步實施,確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