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


"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道光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是史學家公認的晚清諸王諸公中最為聰明能幹的人。

吳相湘先生在他的《晚清宮廷實紀》第二篇《身系安危的恭親王》中就說:“恭王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之富強,當時廷臣中,實罕其比。”

蕭一山先生也在他的《清代通史》卷下第十三章《同治中興時代》中說:“蓋奕訢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亦頗富強。”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道光帝最後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作為補償,道光定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他把立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與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時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

史稱:“此為清朝家法所未有之特例也。”

奕詝即位為咸豐帝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並多方倚重。

奕訢也不負重望,巧妙周旋於英、法等國外使之間,平息爭端,援引外國力量,重用曾國藩、張之洞等一批名臣,大辦洋務運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迎來“同治中興”。

可惜的是,作為晚清名王重臣,奕訢在後代的培養上很失敗。

奕訢的長子載澄本是天才少年,人很聰穎,讀書習武都小有成就,頗有乃父之風。

載澄年紀稍長,受封為郡王銜貝勒,人稱“澄貝勒”,任內大臣和正紅旗蒙古都統,著有《世澤堂遺稿》3冊傳世。他的同父異母弟載瀅寫了序文。序文中稱讚他:“自束髮受書,過目即能成誦。喜為詩,叉手而成。”

"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道光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是史學家公認的晚清諸王諸公中最為聰明能幹的人。

吳相湘先生在他的《晚清宮廷實紀》第二篇《身系安危的恭親王》中就說:“恭王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之富強,當時廷臣中,實罕其比。”

蕭一山先生也在他的《清代通史》卷下第十三章《同治中興時代》中說:“蓋奕訢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亦頗富強。”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道光帝最後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作為補償,道光定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他把立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與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時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

史稱:“此為清朝家法所未有之特例也。”

奕詝即位為咸豐帝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並多方倚重。

奕訢也不負重望,巧妙周旋於英、法等國外使之間,平息爭端,援引外國力量,重用曾國藩、張之洞等一批名臣,大辦洋務運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迎來“同治中興”。

可惜的是,作為晚清名王重臣,奕訢在後代的培養上很失敗。

奕訢的長子載澄本是天才少年,人很聰穎,讀書習武都小有成就,頗有乃父之風。

載澄年紀稍長,受封為郡王銜貝勒,人稱“澄貝勒”,任內大臣和正紅旗蒙古都統,著有《世澤堂遺稿》3冊傳世。他的同父異母弟載瀅寫了序文。序文中稱讚他:“自束髮受書,過目即能成誦。喜為詩,叉手而成。”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可惜的是,載澄貪圖玩樂,又因兩個弟弟早殤,被父母視若掌上珠寶,萬分溺愛,因此以放蕩頑劣馳名,比《水滸傳》裡的高衙內還要高衙內。

不過,《水滸傳》裡的高衙內只有他欺詐別人的份,而沒有人敢欺詐於他。

載澄人雖聰明伶俐,卻活生生在陰溝裡翻了船。

且說,某年夏天,載澄和自己的一幫狐朋狗友遊什剎海,在岸邊茶樓品茶,發現鄰座有一單身妖豔婦人向他頻拋媚眼。載澄是個喜歡偷腥的主,哪受得了這個?派手下小廝買了一束蓮蓬相贈,勾引婦人說:“這是貝勒爺所贈,想與你相會哩。”婦人大大方方地說:“相識不如偶遇,請貝勒爺選相會的地方。”載澄聽了,猶如雪獅子向火,六月天裡身子癱成一堆泥,帶婦人尋旅館開房去也。隨著交往日深,載澄對婦人難捨難分,情難自拔,就說:“我倆情投意合,卻不能長相廝守。這可怎麼辦?你不如嫁給我。”婦人羞答答地說:“我是有丈夫的人,如何能再嫁於你?不如,你帶人在路上把我劫走。我夫家知道是澄貝勒劫人,還能怎麼樣?”的確,這辦法既簡單又直接。載澄拍手稱好,便和婦人說好了時間、地點,依計而行,果然成功了。但恭親王家的名聲也臭了。一時輿論沸騰,人們道路相見,無不大嚼載澄搶奪良家婦女之事。那婦人的公公原為浙江布政使,後因犯事逃至普陀為僧,家境破落。婦人的丈夫為京曹官,聽說妻子被載貝勒劫去,不敢控告,氣急攻心,竟激成瘋癲。而那婦人也是愛新覺羅氏的宗室女子,論起輩分,竟是載澄的姑姑。

"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道光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是史學家公認的晚清諸王諸公中最為聰明能幹的人。

吳相湘先生在他的《晚清宮廷實紀》第二篇《身系安危的恭親王》中就說:“恭王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之富強,當時廷臣中,實罕其比。”

蕭一山先生也在他的《清代通史》卷下第十三章《同治中興時代》中說:“蓋奕訢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亦頗富強。”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道光帝最後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作為補償,道光定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他把立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與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時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

史稱:“此為清朝家法所未有之特例也。”

奕詝即位為咸豐帝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並多方倚重。

奕訢也不負重望,巧妙周旋於英、法等國外使之間,平息爭端,援引外國力量,重用曾國藩、張之洞等一批名臣,大辦洋務運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迎來“同治中興”。

可惜的是,作為晚清名王重臣,奕訢在後代的培養上很失敗。

奕訢的長子載澄本是天才少年,人很聰穎,讀書習武都小有成就,頗有乃父之風。

載澄年紀稍長,受封為郡王銜貝勒,人稱“澄貝勒”,任內大臣和正紅旗蒙古都統,著有《世澤堂遺稿》3冊傳世。他的同父異母弟載瀅寫了序文。序文中稱讚他:“自束髮受書,過目即能成誦。喜為詩,叉手而成。”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可惜的是,載澄貪圖玩樂,又因兩個弟弟早殤,被父母視若掌上珠寶,萬分溺愛,因此以放蕩頑劣馳名,比《水滸傳》裡的高衙內還要高衙內。

不過,《水滸傳》裡的高衙內只有他欺詐別人的份,而沒有人敢欺詐於他。

載澄人雖聰明伶俐,卻活生生在陰溝裡翻了船。

且說,某年夏天,載澄和自己的一幫狐朋狗友遊什剎海,在岸邊茶樓品茶,發現鄰座有一單身妖豔婦人向他頻拋媚眼。載澄是個喜歡偷腥的主,哪受得了這個?派手下小廝買了一束蓮蓬相贈,勾引婦人說:“這是貝勒爺所贈,想與你相會哩。”婦人大大方方地說:“相識不如偶遇,請貝勒爺選相會的地方。”載澄聽了,猶如雪獅子向火,六月天裡身子癱成一堆泥,帶婦人尋旅館開房去也。隨著交往日深,載澄對婦人難捨難分,情難自拔,就說:“我倆情投意合,卻不能長相廝守。這可怎麼辦?你不如嫁給我。”婦人羞答答地說:“我是有丈夫的人,如何能再嫁於你?不如,你帶人在路上把我劫走。我夫家知道是澄貝勒劫人,還能怎麼樣?”的確,這辦法既簡單又直接。載澄拍手稱好,便和婦人說好了時間、地點,依計而行,果然成功了。但恭親王家的名聲也臭了。一時輿論沸騰,人們道路相見,無不大嚼載澄搶奪良家婦女之事。那婦人的公公原為浙江布政使,後因犯事逃至普陀為僧,家境破落。婦人的丈夫為京曹官,聽說妻子被載貝勒劫去,不敢控告,氣急攻心,竟激成瘋癲。而那婦人也是愛新覺羅氏的宗室女子,論起輩分,竟是載澄的姑姑。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載澄的惡行劣跡當然並不止於此。他最大的罪過就是帶壞了同治皇帝。載澄小時到宮內上書房做同治皇帝的伴讀,經常提供春宮畫冊以及誨淫誨盜的書籍給小皇帝翻掉閱讀。長大後,又把自己在外間胡作非為、淫亂於花街柳巷的奇聞趣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治聽。致使同治心旌搖動,禁不住誘惑,跟隨他微服出宮,到娼樓酒館宵遊夜宴。

恭親王奕訢對兒子帶皇帝外出的事是有所耳聞的,卻不敢張揚,生怕會敗壞皇家聲譽。當載澄鬧出了誘搶族姑的醜聞,就趁機下令把這個不肖子入宗人府的高牆內,意在永久監禁。哪承想,奕訢的福晉在這個時候去世了。載澄振振有詞地向慈禧太后請求:“當盡人子之禮,奔喪披孝。”母親去世,焉有不讓兒子披孝之理?被矇在鼓裡的慈禧太后不知內情,特旨放出。

載澄於是如同逃出八卦爐的孫大聖,不但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越加猖狂,帶同治帝流連妓娼之家,最後終於釀出了大禍:同治帝染上梅毒,撒手塵寰。

"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道光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是史學家公認的晚清諸王諸公中最為聰明能幹的人。

吳相湘先生在他的《晚清宮廷實紀》第二篇《身系安危的恭親王》中就說:“恭王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之富強,當時廷臣中,實罕其比。”

蕭一山先生也在他的《清代通史》卷下第十三章《同治中興時代》中說:“蓋奕訢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亦頗富強。”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道光帝最後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作為補償,道光定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他把立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與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時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

史稱:“此為清朝家法所未有之特例也。”

奕詝即位為咸豐帝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並多方倚重。

奕訢也不負重望,巧妙周旋於英、法等國外使之間,平息爭端,援引外國力量,重用曾國藩、張之洞等一批名臣,大辦洋務運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迎來“同治中興”。

可惜的是,作為晚清名王重臣,奕訢在後代的培養上很失敗。

奕訢的長子載澄本是天才少年,人很聰穎,讀書習武都小有成就,頗有乃父之風。

載澄年紀稍長,受封為郡王銜貝勒,人稱“澄貝勒”,任內大臣和正紅旗蒙古都統,著有《世澤堂遺稿》3冊傳世。他的同父異母弟載瀅寫了序文。序文中稱讚他:“自束髮受書,過目即能成誦。喜為詩,叉手而成。”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可惜的是,載澄貪圖玩樂,又因兩個弟弟早殤,被父母視若掌上珠寶,萬分溺愛,因此以放蕩頑劣馳名,比《水滸傳》裡的高衙內還要高衙內。

不過,《水滸傳》裡的高衙內只有他欺詐別人的份,而沒有人敢欺詐於他。

載澄人雖聰明伶俐,卻活生生在陰溝裡翻了船。

且說,某年夏天,載澄和自己的一幫狐朋狗友遊什剎海,在岸邊茶樓品茶,發現鄰座有一單身妖豔婦人向他頻拋媚眼。載澄是個喜歡偷腥的主,哪受得了這個?派手下小廝買了一束蓮蓬相贈,勾引婦人說:“這是貝勒爺所贈,想與你相會哩。”婦人大大方方地說:“相識不如偶遇,請貝勒爺選相會的地方。”載澄聽了,猶如雪獅子向火,六月天裡身子癱成一堆泥,帶婦人尋旅館開房去也。隨著交往日深,載澄對婦人難捨難分,情難自拔,就說:“我倆情投意合,卻不能長相廝守。這可怎麼辦?你不如嫁給我。”婦人羞答答地說:“我是有丈夫的人,如何能再嫁於你?不如,你帶人在路上把我劫走。我夫家知道是澄貝勒劫人,還能怎麼樣?”的確,這辦法既簡單又直接。載澄拍手稱好,便和婦人說好了時間、地點,依計而行,果然成功了。但恭親王家的名聲也臭了。一時輿論沸騰,人們道路相見,無不大嚼載澄搶奪良家婦女之事。那婦人的公公原為浙江布政使,後因犯事逃至普陀為僧,家境破落。婦人的丈夫為京曹官,聽說妻子被載貝勒劫去,不敢控告,氣急攻心,竟激成瘋癲。而那婦人也是愛新覺羅氏的宗室女子,論起輩分,竟是載澄的姑姑。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載澄的惡行劣跡當然並不止於此。他最大的罪過就是帶壞了同治皇帝。載澄小時到宮內上書房做同治皇帝的伴讀,經常提供春宮畫冊以及誨淫誨盜的書籍給小皇帝翻掉閱讀。長大後,又把自己在外間胡作非為、淫亂於花街柳巷的奇聞趣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治聽。致使同治心旌搖動,禁不住誘惑,跟隨他微服出宮,到娼樓酒館宵遊夜宴。

恭親王奕訢對兒子帶皇帝外出的事是有所耳聞的,卻不敢張揚,生怕會敗壞皇家聲譽。當載澄鬧出了誘搶族姑的醜聞,就趁機下令把這個不肖子入宗人府的高牆內,意在永久監禁。哪承想,奕訢的福晉在這個時候去世了。載澄振振有詞地向慈禧太后請求:“當盡人子之禮,奔喪披孝。”母親去世,焉有不讓兒子披孝之理?被矇在鼓裡的慈禧太后不知內情,特旨放出。

載澄於是如同逃出八卦爐的孫大聖,不但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越加猖狂,帶同治帝流連妓娼之家,最後終於釀出了大禍:同治帝染上梅毒,撒手塵寰。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恭親王奕訢氣得直瞪眼,發誓不要再見到這個兒子,父子情斷義絕。

光緒十一年六月,載澄患上重病。奕訢知道了,不但不悲痛憂傷,反而面露喜色,嘴發呵呵之音,日日盼其死。

載澄延醫吃藥,病情還是一日重過一日,眼見不能活了。

家人報告奕訢,說:“父子一場,好歹還是看他一眼罷。”

奕訢點點頭,決定見兒子最後一面。

可是,才一入屋,赫然看見載澄黑綢衣褲上用白絲線繡滿的蜘蛛,不由心中火起,呸了一聲,罵道:“穿這樣一身匪衣,合該早死!”一跺腳,走了。

"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道光帝的第六子恭親王奕訢是史學家公認的晚清諸王諸公中最為聰明能幹的人。

吳相湘先生在他的《晚清宮廷實紀》第二篇《身系安危的恭親王》中就說:“恭王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之富強,當時廷臣中,實罕其比。”

蕭一山先生也在他的《清代通史》卷下第十三章《同治中興時代》中說:“蓋奕訢性質開明,臨事敏決,能力亦頗富強。”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道光帝最後還是立了第四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帝)為帝位繼承人。

作為補償,道光定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他把立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與封奕訢為親王的硃諭同時藏入“儲位緘名金匣”裡面。

史稱:“此為清朝家法所未有之特例也。”

奕詝即位為咸豐帝后,奉道光帝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並多方倚重。

奕訢也不負重望,巧妙周旋於英、法等國外使之間,平息爭端,援引外國力量,重用曾國藩、張之洞等一批名臣,大辦洋務運動,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迎來“同治中興”。

可惜的是,作為晚清名王重臣,奕訢在後代的培養上很失敗。

奕訢的長子載澄本是天才少年,人很聰穎,讀書習武都小有成就,頗有乃父之風。

載澄年紀稍長,受封為郡王銜貝勒,人稱“澄貝勒”,任內大臣和正紅旗蒙古都統,著有《世澤堂遺稿》3冊傳世。他的同父異母弟載瀅寫了序文。序文中稱讚他:“自束髮受書,過目即能成誦。喜為詩,叉手而成。”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可惜的是,載澄貪圖玩樂,又因兩個弟弟早殤,被父母視若掌上珠寶,萬分溺愛,因此以放蕩頑劣馳名,比《水滸傳》裡的高衙內還要高衙內。

不過,《水滸傳》裡的高衙內只有他欺詐別人的份,而沒有人敢欺詐於他。

載澄人雖聰明伶俐,卻活生生在陰溝裡翻了船。

且說,某年夏天,載澄和自己的一幫狐朋狗友遊什剎海,在岸邊茶樓品茶,發現鄰座有一單身妖豔婦人向他頻拋媚眼。載澄是個喜歡偷腥的主,哪受得了這個?派手下小廝買了一束蓮蓬相贈,勾引婦人說:“這是貝勒爺所贈,想與你相會哩。”婦人大大方方地說:“相識不如偶遇,請貝勒爺選相會的地方。”載澄聽了,猶如雪獅子向火,六月天裡身子癱成一堆泥,帶婦人尋旅館開房去也。隨著交往日深,載澄對婦人難捨難分,情難自拔,就說:“我倆情投意合,卻不能長相廝守。這可怎麼辦?你不如嫁給我。”婦人羞答答地說:“我是有丈夫的人,如何能再嫁於你?不如,你帶人在路上把我劫走。我夫家知道是澄貝勒劫人,還能怎麼樣?”的確,這辦法既簡單又直接。載澄拍手稱好,便和婦人說好了時間、地點,依計而行,果然成功了。但恭親王家的名聲也臭了。一時輿論沸騰,人們道路相見,無不大嚼載澄搶奪良家婦女之事。那婦人的公公原為浙江布政使,後因犯事逃至普陀為僧,家境破落。婦人的丈夫為京曹官,聽說妻子被載貝勒劫去,不敢控告,氣急攻心,竟激成瘋癲。而那婦人也是愛新覺羅氏的宗室女子,論起輩分,竟是載澄的姑姑。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載澄的惡行劣跡當然並不止於此。他最大的罪過就是帶壞了同治皇帝。載澄小時到宮內上書房做同治皇帝的伴讀,經常提供春宮畫冊以及誨淫誨盜的書籍給小皇帝翻掉閱讀。長大後,又把自己在外間胡作非為、淫亂於花街柳巷的奇聞趣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治聽。致使同治心旌搖動,禁不住誘惑,跟隨他微服出宮,到娼樓酒館宵遊夜宴。

恭親王奕訢對兒子帶皇帝外出的事是有所耳聞的,卻不敢張揚,生怕會敗壞皇家聲譽。當載澄鬧出了誘搶族姑的醜聞,就趁機下令把這個不肖子入宗人府的高牆內,意在永久監禁。哪承想,奕訢的福晉在這個時候去世了。載澄振振有詞地向慈禧太后請求:“當盡人子之禮,奔喪披孝。”母親去世,焉有不讓兒子披孝之理?被矇在鼓裡的慈禧太后不知內情,特旨放出。

載澄於是如同逃出八卦爐的孫大聖,不但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越加猖狂,帶同治帝流連妓娼之家,最後終於釀出了大禍:同治帝染上梅毒,撒手塵寰。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恭親王奕訢氣得直瞪眼,發誓不要再見到這個兒子,父子情斷義絕。

光緒十一年六月,載澄患上重病。奕訢知道了,不但不悲痛憂傷,反而面露喜色,嘴發呵呵之音,日日盼其死。

載澄延醫吃藥,病情還是一日重過一日,眼見不能活了。

家人報告奕訢,說:“父子一場,好歹還是看他一眼罷。”

奕訢點點頭,決定見兒子最後一面。

可是,才一入屋,赫然看見載澄黑綢衣褲上用白絲線繡滿的蜘蛛,不由心中火起,呸了一聲,罵道:“穿這樣一身匪衣,合該早死!”一跺腳,走了。

清朝貝勒爺,文才出眾,號稱果敢聰敏,被民婦騙財騙婚,英年早逝

載澄扭頭看著父親的背景,氣絕身亡,時年28歲。由於是恭親王長子,被賜與“果敏”的諡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