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本期臻探帶您探訪莆田市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位於涵江區白塘湖畔的洋尾古村,最早是由唐代皇族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李元祥次子李皎的後裔族人聚居的一個古老村落,全村從宋朝開始至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2003年被列為莆田市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接下來大家集中精神跟隨臻科的鏡頭來神遊一番吧。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白塘科第坊始建於明朝,為土木結構,清朝重修,保存了明朝的部分原構件。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現存的“白塘科第”為明朝原木匾,枋樑上密密麻麻寫著功成名就的李氏後人名字和官職,從宋朝至清朝共有98名進士,62名舉人,216名職官。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州牧祠是乾隆年間直隸州司馬李光文的祠堂。坐北朝南,由磚埕、門廳、天井、主殿組成。祠內藏有兩塊乾隆年間字樣的紅漆誥敕,油漆已經剝落,金色字跡已模糊不清。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州牧祠里正中牆上繪製著“八姓入閩圖”,樑上懸掛百家姓紅燈籠。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祁陽祠紀念的是明代永州祁陽縣令李龍,解放後曾作為農業社倉庫,而被拆除改建,現已面目全非,無法修復。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李氏大宗祠前有一座貼有“注意危房,請勿靠近”字樣的古宅,前面二樓的木製陽臺欄杆因年久失修,用幾根木柱支撐加固。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朝,由李富子孫為紀念李富而修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現存為清式建築,部分明代構件,坐北朝南,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動的重要場所。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洋尾古村裡的古厝前懸掛著李氏大紅燈籠,幾位村民在路邊交談著什麼。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古厝前飽經風霜,遍佈裂紋的大圓木柱。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走在青石板鋪就的村道上,路旁停有電動車和小轎車,古色古香的建築隨處可見,有些保存比較完好,有些因年久失修的也已得到修繕。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僉判第坊始建於宋朝,明朝重修,磚木仿樓閣式結構,是為李富次子、廣東惠州僉判李廷耀所建,據說僉判第坊曾經傾斜十分嚴重,近年積極按修舊如舊原則進行搶救性修復。

莆田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宋朝到清朝共出了98名進士!

莆田洋尾村,攝影:龐珍科

栢府歸榮坊始建於明朝,是李氏族人為紀念明朝成化進士、廣東按察使司僉事李元鎮榮歸故里所建。現存為原始建築,石柱具有元代風格,橫跨於古官道上,在乾隆《莆田縣誌》裡記載為“制幹餘芳坊”,因匾上書“栢府歸榮”,便稱為“栢府歸榮坊”

由於篇幅有限,故不能放太多圖片,望大家諒解,本期臻探就到這裡,祝您萬事如意,大吉大利!

我只是一個不會後期P圖的攝影菜鳥,本著用最真實的照片,帶給您最直觀的感受,瞎拍是我最大的愛好。

本期話題

你還知道莆田有其他皇族後裔嗎?

歡迎大家在本文下方留言參與本期話題。

編輯:臻科

攝影:龐珍科

【版權聲明】本文系《臻科影像工作室》獨家稿件,《臻科影像工作室》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