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嶺氣壓xxx百帕....”

2016年10月15日,出古浪縣縣城,當在國道指示牌上看見“烏鞘嶺”三個字時,腦海中響起童年時收音機中播音員的聲音,記憶即刻被喚醒,估計60後如果是當年好聽廣播節目的人,會有同感。

這次走國道,自額濟納到酒泉,沿河西走廊回返。

上小學時,家中唯一的電器只有收音機,聽收音機是當時瞭解外面的世界、娛樂的唯一方式。烏鞘嶺這個充滿神祕感的地名,就是那時從收音機中聽記下的。

那個時代,娛樂方式遠非今天如此的豐富和多樣化,要麼玩,要麼聽收音機中的節目為樂。中央廣播電臺在固定時間,會播報專業性很強的天氣預報。有時候聽節目正高興,強行插入今天廣告般的天氣預報,那時候儘管無廣告一說,但這也令人多有不爽。

在聽不懂的內容中,每每會提到的烏鞘嶺氣壓多少百帕,儘管不懂,也理解不了,但自那時起烏鞘嶺就留在了腦海中。

其實回頭細思,應該是2015年冬,在初次行走河西走廊時,因烏鞘嶺是河西走廊的門戶就知道了烏鞘嶺所在,併產生濃厚興趣。但最終因我是從慶陽進入寧夏,然後去敦煌由當金山口上了青藏高原,沒有機會走可以翻越烏鞘嶺的這條路線。

曾經為此後悔良久。

在此之前,對烏鞘嶺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童年時的記憶中。為寫此文,通過網絡檢索,才發現烏鞘嶺地理位置的獨特性、烏鞘嶺氣象站的歷史也很不簡單,難怪那時的廣播電臺的天氣預報中會常常提到“烏鞘嶺”。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烏鞘嶺山頂豁口

當車行到海拔2955米時(自己用CASIO PRG-50測得),看到山豁口的路邊立著一個牌子--烏鞘嶺。山口的寒風刺骨,激動之下也顧不上冷,下車開始拍片。

更令我驚喜的是,到頂後“烏鞘嶺氣象站”就在路的右側,大鐵門雖然緊鎖,但黃色的小樓非常醒目,院子中好像還一座小廟。此時的海拔高度已經在3000米以上了。烏鞘嶺山體呈鵝黃色,在不遠處白雪皚皚的馬牙山的映襯下,還有點綴在山間的白犛牛和羊群美化,看上去真的是很美。可惜天陰,光線不是太理想。

這個氣象站的歷史可謂悠久,烏鞘(shāo)嶺氣象站地處天祝藏族自治縣烏鞘嶺山頂,原為甘肅省烏鞘嶺測候所,於1938年由國民政府空軍建立。

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10月24日,由西北空軍辦事處重新建立,資料介紹中心位置東經102°52′,北緯37°12′,海拔3045.1米(我測得的是3000米左右)。2002年建成大氣監測自動站,2013年調整為國家基準氣候監測點。

當年我從收音機中聽到的天氣測量數據,就是源自這裡?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烏鞘嶺氣象站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烏鞘嶺氣象站

為了避免涉嫌抄襲和適合網絡閱讀習慣,以下內容是根據天柱縣的烏鞘嶺介紹資料精編。

烏鞘(shāo)嶺的位置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中部,屬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在地形上,它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在氣候區劃上,高原亞乾旱區、中溫帶亞乾旱區、中溫帶乾旱區三大氣候區在烏鞘嶺相交;也是劃分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內流區域和外流區域的分界線經過的地段,以東為季風區和外流區域,以西為非季風區和內流區域。這下就理解了西北為何少雨乾旱,西有喜馬拉雅山脈阻礙印度洋的雨雲,東有烏鞘嶺阻隔季風。

屬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也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2.2℃,志書對烏鞘嶺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述,是古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長安的重要關隘。

烏鞘嶺主峰是否是指圖中的位置?

站在氣象站門口向路對面看去,不是很遠的山頂上,有建築和豎立的天線杆,估計那裡就是烏鞘嶺主峰了?不知道如何能上到烏鞘嶺的最高處,只好沿途,選合適的位置用長焦拉拍下山頂的觀測站。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用長焦拉近的主峰

烏鞘嶺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為我國自然環境中的一條界山。它是我國地形第一與第二級階梯的邊界,烏鞘嶺的西南為地形第一級階梯。以東以北為第二級階梯;烏鞘嶺其次,處於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點上。名字由來:藏語裡稱“哈香日”意為和尚嶺,但也有說源於突厥語。傳說嶺上曾有“湘子廟”而得名。

2015年10月15日一早從古浪縣城出發時,在GPS上無法找到烏鞘嶺,但有烏鞘嶺村。於是就設烏鞘嶺村為目的地。

G312國道寬敞,沿山間的川道逶迤前行且一路下坡。剛出古浪縣城時,看到幾處滑坡堵塞了半邊路面的施工處,除此,一直很好。也有高速,但高速通過烏鞘嶺時,走的是20多公里的隧道。再者,如果不是為趕路,無可選國道時,我一般不會選擇走高速。畢竟,風景只在路途中,要邊走邊拍照片,隨時要停車,但在高速上就不可能。

令我吃驚的是如此偏僻之地的村村通,竟然也都是水泥預製路面,儘管有點狹窄。20多年前,當我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走在日本農村田野中的鋪裝路上時,就在想,這樣雨天不泥濘,晴天無灰塵的路面,國內鄉野何時才能有?這麼快就有了,當然高興。

當我沿狹窄的村村通走到烏鞘嶺村的盡頭時,並沒有看到烏鞘嶺,只看見不遠處高速路一側的白雪皚皚高山,難道是那座山?

山村空氣中瀰漫著牛羊糞的味道,幾乎看不到人影。倒車返回時,在路邊看到一位中年村民,向他打問之下,才知道,沿我們進來時的051專用路一直往華藏寺方向走就會翻越烏鞘嶺。

也許由於正在修新路,加上高速開通後可能疏於維護?專用路並不是很好。來往車輛不少,大車拉起的灰塵遮天蔽日,好在這種大卡車不是太多。上山過程中,看見離公路不遠處,明代長城的殘垣斷壁,公路是沿山爬行而上。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站在烏鞘嶺,馬牙雪山因白皚皚的積雪,顯得異常醒目,給人一種觸手可及的錯覺。視覺上似乎不遠,就想就近看看馬牙雪山,但,實際距離還是很遠,這是後邊實際跑時才知道的。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馬牙雪山映襯下的烏鞘嶺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翻越烏鞘嶺後前往馬牙雪山,道路很不錯,道路二側基本是草原牧場與耕地相夾雜。不知道是燕麥還是青稞的秸稈,就那樣豎立在田野中。時不時,也能看見在田野中拉運這些秸稈的當地人,男男女女。女人頭戴的紅圍巾,在枯黃色的田野間,彰顯出一種別樣的氛圍。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大概跑了有40公里左右,到達了馬牙雪山的山口,但卻吃了閉門羹。山口道路被鐵欄杆堵住,旁邊告示牌上寫著“冬季封山,來年5月再開放”。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不過,幾天後我從山後的另外一線路,登了馬牙雪山,終因對身體的擔心,還差百米左右時下山了。此面乃陽,沒有積雪。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馬牙雪山的陽面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陡峭的臺階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快到天祝縣城時,空中開始飄起雨點,因雨只好夜宿天祝,住宿在天祝縣招待所。令我驚奇的是,房間的集體供暖已經開始。

早起前往華藏寺一看,一大早轉經的信眾就不少,寺中燒香的煙霧隨微風繚繞,大有仙境之感。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華藏寺正門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轉經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從華藏寺中拍得的縣城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天祝縣城即景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天祝縣城即景

神祕之烏鞘嶺紀行

青稞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