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

很久前就知道靈川有一個迪塘古村,原名疊塘村,屬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四聯村,距市區20多公里。駕車沿著桂林至靈田公路到四聯村委後往北岔入鄉村小路,穿過一重又一重的田野荒坡就到了藏在一片茫茫山嶺中的古村-迪塘。

"

很久前就知道靈川有一個迪塘古村,原名疊塘村,屬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四聯村,距市區20多公里。駕車沿著桂林至靈田公路到四聯村委後往北岔入鄉村小路,穿過一重又一重的田野荒坡就到了藏在一片茫茫山嶺中的古村-迪塘。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迪塘村

這是一個全村都姓李的小山村,有600多人,村頭的李氏宗祠是一座高聳著馬頭牆的徽式古建築,李氏族譜清晰地記載先祖李以果於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同邑西岸村遷居至此。中國有很多鄉村都是家族形成的,一個姓就是一個村,絕無雜姓,最初的第一代先祖帶著家人在荒山野嶺上披荊斬棘開基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傳承繁衍而興旺成村,這是中國鄉村的特色,也是一部中國人口繁衍發展史。

一條小河從村中蜿蜒穿過,縱橫交叉的村巷從小河兩岸向外延伸,連串起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百餘座古民居,構成了迪塘特色古民居建築群。小河東邊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為主,而西邊的建築則以清朝居多。這些尚存的明清至民國的院宅老屋都是兩、三層的小樓,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闊,放眼望去,宅子兩端高聳著的鰲魚牆、馬頭牆層疊錯落。如今,這些以栗色和蒼灰色彩為基調的老屋,很多都瓦沿缺損,門漆脫落,牆壁斑駁陸離,一些樓欄瓦榭露出了破敗的痕跡,透著一股蒼涼之氣。

"

很久前就知道靈川有一個迪塘古村,原名疊塘村,屬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四聯村,距市區20多公里。駕車沿著桂林至靈田公路到四聯村委後往北岔入鄉村小路,穿過一重又一重的田野荒坡就到了藏在一片茫茫山嶺中的古村-迪塘。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迪塘村

這是一個全村都姓李的小山村,有600多人,村頭的李氏宗祠是一座高聳著馬頭牆的徽式古建築,李氏族譜清晰地記載先祖李以果於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同邑西岸村遷居至此。中國有很多鄉村都是家族形成的,一個姓就是一個村,絕無雜姓,最初的第一代先祖帶著家人在荒山野嶺上披荊斬棘開基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傳承繁衍而興旺成村,這是中國鄉村的特色,也是一部中國人口繁衍發展史。

一條小河從村中蜿蜒穿過,縱橫交叉的村巷從小河兩岸向外延伸,連串起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百餘座古民居,構成了迪塘特色古民居建築群。小河東邊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為主,而西邊的建築則以清朝居多。這些尚存的明清至民國的院宅老屋都是兩、三層的小樓,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闊,放眼望去,宅子兩端高聳著的鰲魚牆、馬頭牆層疊錯落。如今,這些以栗色和蒼灰色彩為基調的老屋,很多都瓦沿缺損,門漆脫落,牆壁斑駁陸離,一些樓欄瓦榭露出了破敗的痕跡,透著一股蒼涼之氣。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滄桑的小巷

迪塘村東邊山坡上有一座類似炮樓的古門樓聳立在路邊,門樓上刻有“毓水培風”四個鎏金大字,從這四個字的意思來看,古時的迪塘,應是一個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山村。據寫於民國二十二年(1931年)的李氏族譜記載,第一代先祖李以果曾在科舉中應試中舉曾任梧州府藤縣教諭(正八品),明清兩朝,村中計有子弟仕宦24人,其中,最為鄉民稱道的是明代崇禎癸未年(1643年)進士、官到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使(正三品)的李膺品。由此看,迪塘確是一處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

很久前就知道靈川有一個迪塘古村,原名疊塘村,屬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四聯村,距市區20多公里。駕車沿著桂林至靈田公路到四聯村委後往北岔入鄉村小路,穿過一重又一重的田野荒坡就到了藏在一片茫茫山嶺中的古村-迪塘。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迪塘村

這是一個全村都姓李的小山村,有600多人,村頭的李氏宗祠是一座高聳著馬頭牆的徽式古建築,李氏族譜清晰地記載先祖李以果於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同邑西岸村遷居至此。中國有很多鄉村都是家族形成的,一個姓就是一個村,絕無雜姓,最初的第一代先祖帶著家人在荒山野嶺上披荊斬棘開基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傳承繁衍而興旺成村,這是中國鄉村的特色,也是一部中國人口繁衍發展史。

一條小河從村中蜿蜒穿過,縱橫交叉的村巷從小河兩岸向外延伸,連串起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百餘座古民居,構成了迪塘特色古民居建築群。小河東邊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為主,而西邊的建築則以清朝居多。這些尚存的明清至民國的院宅老屋都是兩、三層的小樓,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闊,放眼望去,宅子兩端高聳著的鰲魚牆、馬頭牆層疊錯落。如今,這些以栗色和蒼灰色彩為基調的老屋,很多都瓦沿缺損,門漆脫落,牆壁斑駁陸離,一些樓欄瓦榭露出了破敗的痕跡,透著一股蒼涼之氣。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滄桑的小巷

迪塘村東邊山坡上有一座類似炮樓的古門樓聳立在路邊,門樓上刻有“毓水培風”四個鎏金大字,從這四個字的意思來看,古時的迪塘,應是一個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山村。據寫於民國二十二年(1931年)的李氏族譜記載,第一代先祖李以果曾在科舉中應試中舉曾任梧州府藤縣教諭(正八品),明清兩朝,村中計有子弟仕宦24人,其中,最為鄉民稱道的是明代崇禎癸未年(1643年)進士、官到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使(正三品)的李膺品。由此看,迪塘確是一處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村門

可惜李膺品生不逢時,此時的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但他以精忠報國之心力挽大廈將傾的明王朝,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以家財和歷年的薪俸充軍需,聯合靈田、三街一帶鄉民,設立牛嶺、薄嶺、烏嶺三隘,與桂林瞿式耜、全州張同敞組成犄角抗擊清兵,並協助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後又抗擊清兵長達數年。但南明已腐朽透頂,在此亡國之際仍內鬥不休,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在清兵的重重圍剿之下走投無路,於1653年自刎而死以身報國,留下了一個山清水秀的鄉間小村讓後人憑弔。

在迪塘村現存百餘座古民居中李膺品的故居“五疊堂”最大、最氣派。宅院為“四水歸堂”式建築,採用五進制平面疊式構築法,均用上好的磚、瓦精心構建,外觀飛簷斗拱,青石柱礎,威嚴高聳、氣勢雄偉,歷經300餘年仍然恢弘而立。故居年久失修的大門照壁上那有龍有鳳的“福”字,雖然已經斑駁流離,但始終抹滅不掉它表現出來的喜慶魅力。

村裡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繡樓,繡樓的花窗和門簷上雕刻有各種麒麟怪獸、花鳥蟲魚,樣式不一,其窗槅雕花不但工藝精湛,且幾十扇窗槅的雕花幾乎沒有相同的,縱是歷經百年,仍栩栩如生,精緻細膩。這些窗花的造型極其複雜,縱使是科技發達的現代,要做出這些樣式的窗花也有著相當的難度,讓人實在是沒辦法不讚嘆古人技藝之高超。不過這棟有著精湛工藝的古樓幾近荒毀,偌大的樓宇裡只有一戶貧困的夫妻住在裡面,繡樓已經有很多地方朽壞,如果再不加以維護,可能不久就會塌垮。

"

很久前就知道靈川有一個迪塘古村,原名疊塘村,屬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四聯村,距市區20多公里。駕車沿著桂林至靈田公路到四聯村委後往北岔入鄉村小路,穿過一重又一重的田野荒坡就到了藏在一片茫茫山嶺中的古村-迪塘。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迪塘村

這是一個全村都姓李的小山村,有600多人,村頭的李氏宗祠是一座高聳著馬頭牆的徽式古建築,李氏族譜清晰地記載先祖李以果於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同邑西岸村遷居至此。中國有很多鄉村都是家族形成的,一個姓就是一個村,絕無雜姓,最初的第一代先祖帶著家人在荒山野嶺上披荊斬棘開基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傳承繁衍而興旺成村,這是中國鄉村的特色,也是一部中國人口繁衍發展史。

一條小河從村中蜿蜒穿過,縱橫交叉的村巷從小河兩岸向外延伸,連串起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百餘座古民居,構成了迪塘特色古民居建築群。小河東邊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為主,而西邊的建築則以清朝居多。這些尚存的明清至民國的院宅老屋都是兩、三層的小樓,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闊,放眼望去,宅子兩端高聳著的鰲魚牆、馬頭牆層疊錯落。如今,這些以栗色和蒼灰色彩為基調的老屋,很多都瓦沿缺損,門漆脫落,牆壁斑駁陸離,一些樓欄瓦榭露出了破敗的痕跡,透著一股蒼涼之氣。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滄桑的小巷

迪塘村東邊山坡上有一座類似炮樓的古門樓聳立在路邊,門樓上刻有“毓水培風”四個鎏金大字,從這四個字的意思來看,古時的迪塘,應是一個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山村。據寫於民國二十二年(1931年)的李氏族譜記載,第一代先祖李以果曾在科舉中應試中舉曾任梧州府藤縣教諭(正八品),明清兩朝,村中計有子弟仕宦24人,其中,最為鄉民稱道的是明代崇禎癸未年(1643年)進士、官到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使(正三品)的李膺品。由此看,迪塘確是一處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村門

可惜李膺品生不逢時,此時的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但他以精忠報國之心力挽大廈將傾的明王朝,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以家財和歷年的薪俸充軍需,聯合靈田、三街一帶鄉民,設立牛嶺、薄嶺、烏嶺三隘,與桂林瞿式耜、全州張同敞組成犄角抗擊清兵,並協助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後又抗擊清兵長達數年。但南明已腐朽透頂,在此亡國之際仍內鬥不休,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在清兵的重重圍剿之下走投無路,於1653年自刎而死以身報國,留下了一個山清水秀的鄉間小村讓後人憑弔。

在迪塘村現存百餘座古民居中李膺品的故居“五疊堂”最大、最氣派。宅院為“四水歸堂”式建築,採用五進制平面疊式構築法,均用上好的磚、瓦精心構建,外觀飛簷斗拱,青石柱礎,威嚴高聳、氣勢雄偉,歷經300餘年仍然恢弘而立。故居年久失修的大門照壁上那有龍有鳳的“福”字,雖然已經斑駁流離,但始終抹滅不掉它表現出來的喜慶魅力。

村裡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繡樓,繡樓的花窗和門簷上雕刻有各種麒麟怪獸、花鳥蟲魚,樣式不一,其窗槅雕花不但工藝精湛,且幾十扇窗槅的雕花幾乎沒有相同的,縱是歷經百年,仍栩栩如生,精緻細膩。這些窗花的造型極其複雜,縱使是科技發達的現代,要做出這些樣式的窗花也有著相當的難度,讓人實在是沒辦法不讚嘆古人技藝之高超。不過這棟有著精湛工藝的古樓幾近荒毀,偌大的樓宇裡只有一戶貧困的夫妻住在裡面,繡樓已經有很多地方朽壞,如果再不加以維護,可能不久就會塌垮。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繡樓

古村十分安靜,窄窄地深巷子裡很少有人走動,古宅大都關門掛鎖,靜得可以聽見迪溪河裡的流水聲。那些層疊的青瓦上積澱著不同朝代的塵土,凝重裡帶著純粹和簡樸,保持一份天然的率性和固執的灑脫。迪塘就像一個不曾被開啟的故事,用自己獨有的色調和風格靜靜地封存在迪溪河邊。 沿著河邊的青石板路走,眼前是一波一波的屋瓦,那些門樓和木窗倚靠在村巷子裡,並不十分規則,村巷子裡的石板路大都採用長條石鑲邊,不同質地、不同色彩的塊料石嵌入其中,整個路面就顯得整齊、美觀、乾淨。此時,我在寧靜中想象幾百年前的迪塘,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其實,迪塘村曾經也有過繁華和喧鬧,村邊那條湘桂古商道上不知走過多少挑夫馬幫和商客旅人,或許,村人坐在廳堂裡喝茶的時候,也能清楚地聽到馬幫趕路的鈴鐺聲。不過這條古商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早已廢棄,多少喧囂遠去了。

"

很久前就知道靈川有一個迪塘古村,原名疊塘村,屬於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鎮四聯村,距市區20多公里。駕車沿著桂林至靈田公路到四聯村委後往北岔入鄉村小路,穿過一重又一重的田野荒坡就到了藏在一片茫茫山嶺中的古村-迪塘。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迪塘村

這是一個全村都姓李的小山村,有600多人,村頭的李氏宗祠是一座高聳著馬頭牆的徽式古建築,李氏族譜清晰地記載先祖李以果於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同邑西岸村遷居至此。中國有很多鄉村都是家族形成的,一個姓就是一個村,絕無雜姓,最初的第一代先祖帶著家人在荒山野嶺上披荊斬棘開基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傳承繁衍而興旺成村,這是中國鄉村的特色,也是一部中國人口繁衍發展史。

一條小河從村中蜿蜒穿過,縱橫交叉的村巷從小河兩岸向外延伸,連串起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百餘座古民居,構成了迪塘特色古民居建築群。小河東邊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為主,而西邊的建築則以清朝居多。這些尚存的明清至民國的院宅老屋都是兩、三層的小樓,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闊,放眼望去,宅子兩端高聳著的鰲魚牆、馬頭牆層疊錯落。如今,這些以栗色和蒼灰色彩為基調的老屋,很多都瓦沿缺損,門漆脫落,牆壁斑駁陸離,一些樓欄瓦榭露出了破敗的痕跡,透著一股蒼涼之氣。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滄桑的小巷

迪塘村東邊山坡上有一座類似炮樓的古門樓聳立在路邊,門樓上刻有“毓水培風”四個鎏金大字,從這四個字的意思來看,古時的迪塘,應是一個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山村。據寫於民國二十二年(1931年)的李氏族譜記載,第一代先祖李以果曾在科舉中應試中舉曾任梧州府藤縣教諭(正八品),明清兩朝,村中計有子弟仕宦24人,其中,最為鄉民稱道的是明代崇禎癸未年(1643年)進士、官到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使(正三品)的李膺品。由此看,迪塘確是一處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村門

可惜李膺品生不逢時,此時的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但他以精忠報國之心力挽大廈將傾的明王朝,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以家財和歷年的薪俸充軍需,聯合靈田、三街一帶鄉民,設立牛嶺、薄嶺、烏嶺三隘,與桂林瞿式耜、全州張同敞組成犄角抗擊清兵,並協助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後又抗擊清兵長達數年。但南明已腐朽透頂,在此亡國之際仍內鬥不休,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在清兵的重重圍剿之下走投無路,於1653年自刎而死以身報國,留下了一個山清水秀的鄉間小村讓後人憑弔。

在迪塘村現存百餘座古民居中李膺品的故居“五疊堂”最大、最氣派。宅院為“四水歸堂”式建築,採用五進制平面疊式構築法,均用上好的磚、瓦精心構建,外觀飛簷斗拱,青石柱礎,威嚴高聳、氣勢雄偉,歷經300餘年仍然恢弘而立。故居年久失修的大門照壁上那有龍有鳳的“福”字,雖然已經斑駁流離,但始終抹滅不掉它表現出來的喜慶魅力。

村裡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繡樓,繡樓的花窗和門簷上雕刻有各種麒麟怪獸、花鳥蟲魚,樣式不一,其窗槅雕花不但工藝精湛,且幾十扇窗槅的雕花幾乎沒有相同的,縱是歷經百年,仍栩栩如生,精緻細膩。這些窗花的造型極其複雜,縱使是科技發達的現代,要做出這些樣式的窗花也有著相當的難度,讓人實在是沒辦法不讚嘆古人技藝之高超。不過這棟有著精湛工藝的古樓幾近荒毀,偌大的樓宇裡只有一戶貧困的夫妻住在裡面,繡樓已經有很多地方朽壞,如果再不加以維護,可能不久就會塌垮。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繡樓

古村十分安靜,窄窄地深巷子裡很少有人走動,古宅大都關門掛鎖,靜得可以聽見迪溪河裡的流水聲。那些層疊的青瓦上積澱著不同朝代的塵土,凝重裡帶著純粹和簡樸,保持一份天然的率性和固執的灑脫。迪塘就像一個不曾被開啟的故事,用自己獨有的色調和風格靜靜地封存在迪溪河邊。 沿著河邊的青石板路走,眼前是一波一波的屋瓦,那些門樓和木窗倚靠在村巷子裡,並不十分規則,村巷子裡的石板路大都採用長條石鑲邊,不同質地、不同色彩的塊料石嵌入其中,整個路面就顯得整齊、美觀、乾淨。此時,我在寧靜中想象幾百年前的迪塘,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其實,迪塘村曾經也有過繁華和喧鬧,村邊那條湘桂古商道上不知走過多少挑夫馬幫和商客旅人,或許,村人坐在廳堂裡喝茶的時候,也能清楚地聽到馬幫趕路的鈴鐺聲。不過這條古商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早已廢棄,多少喧囂遠去了。

桂林有一個幾百年的江南水鄉-迪塘村懷古

小橋、流水、人家

走在狹小的村道上,這裡的小橋、流水、人家,繡樓、深巷、枯樹,散發著江南水鄉的韻味。這個在一片茫茫山嶺中守望了六百多年的古村彷彿還置身於明代的時光裡,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們頗有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味道。我想如果沒有現代化的公路通進村來,也許村民們還會衣著明代的服飾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吧?

隨著時光流逝,所幸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被異族統治的封建時代已經被共和文明所取代,但那些古風不改、生活依舊的習俗正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延續,也是現代人在休閒時間裡樂此不疲的去追尋和探究的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