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謀略,說話要懂得分寸,掌握好時機

鬼谷子 劉邦 張良 項羽 雲水心語 雲水心語 2017-08-05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或是在不同的時刻去說,效果會千差萬別。所以古人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善於把握機會可以快速地接近目標,達到自己意料中的結果;反之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鬼谷子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所以積極地發現對方心中想法,才能合理地說出對方希望聽到的言論。

01

《鬼谷子》謀略,說話要懂得分寸,掌握好時機

“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大意: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遊說的人,定會事與願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遊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

鬼谷子在這裡是告誡我們不要衝動,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話會切中要害,也不要臆想自己的話會受到歡迎。

案例:

楚、漢相爭的時候,酈食其為劉邦謀劃如何削弱楚國的勢力,說道:“現在六國諸侯的後代沒有立錐之地,陛下你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國諸侯的後代,那麼他們一定感激陛下的恩德,願做大王的臣民,陛下就可以稱霸諸侯,項羽也會恭恭敬敬地臣服了。”

張良知道這件事情後,對漢王說道:“如果真的採納他的計策,那麼陛下你的大事將會失敗”。王說道:“什麼道理呢?”

張良因此提出八條不可以扶立六國後人為王的理由,最後他說道:“楚國目前是無敵於天下的,楚國強大,六國一定會附庸他。陛下你又如何能使楚國來臣服你呢?假如你真用了酈食其的計謀,那麼你的大事就完了!”

這時劉邦正在進餐,聽了他的論談,中止進食,把吃下去的食物吐了出來,大聲罵道:“臭儒生,幾乎把我的大事都搞糟了!”即刻下達命令,把那些準備為復立六國的印信銷燬。

02

《鬼谷子》謀略,說話要懂得分寸,掌握好時機

如何選擇一個恰當的說話機會?

當對方因為某件事正在生氣時,如果你恰好說了相反的話,無異於火上澆油。比如父親因為工作上的事情正在生悶氣,恰好孩子的成績最近下滑的利害,母親就開始嘮叨父親管教不夠。如果這位父親脾氣很壞,就有可能爆發家庭糾紛,夫妻間很快就會大吵一場。

如果媽媽先忍著不說孩子,而是幫助爸爸去排解心中鬱悶,耐心地開導他,等他心平氣和之後,兩人再一起想辦法研究孩子的學習狀況,效果一定要好的多。

好比是一下來了兩路敵人,如果同時迎戰,必然顧此失彼。正確的應對方案是先穩住一方,集中優勢兵力先消滅一個敵人,再回頭解決另一個。

03

《鬼谷子》謀略,說話要懂得分寸,掌握好時機

當你有什麼事必須請求或拜託別人時,吃飯以後進行,要比吃飯以前來有效得多。因為一般人吃過飯以後,心情穩定,不易衝動。

從這個例子引申開來,我們應當知道,什麼時候別人願意聽別人說話,一定是自己心情穩定,表情輕鬆,或是感覺喜上眉梢,興高采烈時。因為這時候大腦解除了本能的防禦,開始短暫地無條件接受外界信號,所以這是最好的說話機會。

《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這段話也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

有時候頭腦一發熱,不該說的話搶先說,不該做的事帶頭幹,最後受罪的自然是自己。所以聰明人善於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該逞能的地方就要裝糊塗,不該發言的時刻就要裝耳聾。

04

《鬼谷子》謀略,說話要懂得分寸,掌握好時機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學問深了,也就受益匪淺了;學問不深,就要處處碰壁。話不在多,點到就行;話不在好,時機對就行!

有一頭驢平常都吃著主人給它拿的青草,時間長了嘴就變得刁了,慢慢地變得不喜歡吃草了。有次無意中,主人在它的草料中加了一把鹽,草料立刻就變得有滋有味了。驢就問主人在裡面加的是什麼,主人說是鹽,於是驢就宣佈,從此以後,不吃草料了,每天要光吃鹽!

所以我們說話時不及要注意場合與時機,還要懂得分寸,什麼話該長說,什麼需要短說,什麼話不宜說。不要專撿別人不感興趣或是討厭的話題,而且喋喋不休地說。

不斷地轉換話題,用不同的語氣,和不同的表達方式,會達到意外的效果。就好像一路坐車始終看到鋼筋混凝土,或是始終是筆直的馬路,這樣就會感到疲累,忽然看見草地、牛羊或是美女,就會精神順暢起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