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推出的精品大展之一“石渠寶笈特展”9月8日在武英殿書畫館和延禧宮展廳開幕。《石渠寶笈》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曆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共四十四卷。在兩個月的展期中,將有近300件絕世珍品展出。

展覽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分別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展出,相互呼應,互為一體。因為此次展出的宋元珍品較多,該展覽將於10月12日更換部分藏品,分兩期展出。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展覽至11月8日結束。

“石渠”一名,典出《漢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乾隆帝以“石渠”為內府書畫著錄命名,表現了對古代文化傳統的景仰和追溯。清宮書畫著錄分三次編撰,分別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因此成書分為《石渠寶笈》“初編”、“續編”和“三編”。《石渠寶笈》共著錄了歷代書畫藏品萬餘件,是書畫著錄史上的集大成者,為後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武英殿),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軸,注重揭示書畫收藏、流傳、辯偽的歷史。展覽此部分共分為皇室祕賞、重回石渠、考訂辨偽三個單元。本展區展出82件(套)書畫藏品,大多是歷代書畫中的經典之作。此一部分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和傳為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反映了我國最早名家人物畫和山水畫的風格。東晉王珣《伯遠帖》為王氏家族唯一傳世真跡。其他如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皆為傳世繪畫經典中之經典。值得注意的是,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宸翰集體亮相,實屬首次。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延禧宮),以《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來源、編纂人員、編纂體例、貯藏地點及其版本與璽印五個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寶笈》諸編的內容與特徵。本展區展出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諸編著錄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圖書善本十二冊,《石渠寶笈》所用寶璽十五件,直觀詮釋這一書畫著錄鉅作。為讓觀眾獲得更加直觀清晰的認識,故宮博物院付出了大量心血為本次展覽繪製了《石渠寶笈》初、續、三編在紫禁城、圓明園貯藏書畫的地圖,並列舉學詩堂這一貯藏地點,展出其相關文物。本部分展出的晉顧愷之《洛神圖卷》,畫卷中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乙酉三十年(1765年)、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的題識與乾隆內府大臣的題識再述了《石渠寶笈》這一書畫著錄鉅著的編纂體例與其嚴謹的考據特點,並生動地勾勒出乾隆的藝術趣味。

本次展覽是《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的第一次展覽,旨在體現《石渠寶笈》編纂及其著錄書畫的特點,讓觀眾欣賞書畫銘心絕品,瞭解清宮典藏書畫的聚散和特質,認識書畫鑑定的研究方法,客觀評價《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的價值,推動書畫真偽和圖像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以此紀念那些為書畫徵集、維護、研究做出卓越貢獻的賢達之士。此外,在展覽的同時,也將舉辦相應的學術研討會,以展覽促進學術研究,以研究來深化、拓展展覽的內涵和深度。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東晉 王珣《伯遠帖》

清乾隆時期,在戒備森嚴的內府,有一個小暖閣,名曰"三希堂"。所謂"三希",是指三件東晉時期的稀世法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法帖,以王羲之的最為有名,但最為珍貴的是王珣的《伯遠帖》,唯有王珣的《伯遠帖》是現存東晉唯一出自名家所書寫的真跡,而其他兩件均為後人的臨品。

這件作品的流傳也頗富有戲劇性:北宋時期曾入宣和內府,後來流入民間,清乾隆時再入內府;清朝覆亡後,此帖為瑾太妃攜出宮外,輾轉為郭寶昌收藏,後被典當於香港一外國銀行;1951年典當期滿,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將此帖與《中秋帖》同時以重金購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隋 展子虔遊春圖卷絹本設色 縱43橫80.5cm

這是一幅山水畫,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遊玩的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人物點綴其間。湖邊一條曲折的小徑,蜿蜒伸入幽靜的山谷。人們或騎馬,或步行,沿途觀賞著青山綠水、花團錦簇的勝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遊艇緩緩盪漾,船上坐著的幾個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連忘返。山腰和山坳間建有幾處佛寺,十分幽靜,令人神往。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苟,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後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釐米,橫139.8釐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圖卷絹本設色 37.4x58.5cm

根據圖左宋徽宗趙佶“瘦金體”題字:“韓滉文苑圖,丁亥御札”,下書“天下一人”押,遂定為唐代韓滉作。然從時代風格看,少唐畫氣息,最明顯的是衣紋線條顫動曲折,極似五代周文矩所創的“戰筆描”。另外人物頭戴的“工腳上翹”的襆頭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現。同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本週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圖》卷,後半段畫面與此圖完全一樣,故可肯定《文苑圖》作者是周文矩。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北宋 趙昌 寫生蛺蝶圖

寫生蛺蝶圖卷畫蛺蝶翩翩飛舞,下方紅葉、菊花、秋草叢生,畫蔭下伏著螞蚱,饒有野趣。大紅蛺蝶畫法細緻工整,花草用墨線勾勒,用筆頓挫有致,色不隱墨,在宋代花卉畫中頗為少見。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北宋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卷

此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現了幸官馬伕牧放皇家良駟的壯觀,氣勢如虹的場景,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全卷的氣勢由雄壯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全卷構圖講究章法,疏密聚散變化有致,前半部擁塞、緊張,後半部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足見畫者功夫之深厚,展現我國古代人的風采。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北宋 米芾 行書三札卷

此卷為米芾三封書信合裱而成。《長至帖》又名《公議帖》,是對一位官居“發運左司”的同僚的祝頌之詞,願他能“主公議於清朝,振斯文於來世。彌縫大業,繼古名臣”,幹一番大事業。鈐有“米芾元章之印”。《韓馬帖》是向友人商借唐代韓幹所繪鞍馬圖,以供過節時“貴遊宴集”賞玩之需。《新恩帖》則是給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賀信。鈐有“米芾之印”。三札皆系米芾50歲後的晚期作品,神完氣足,爐火純青,個人風格已十分成熟。卷後有清初大書家王鐸關於觀賞此卷與友人的通信一封及清康熙時倪粲、方膏茂的觀款。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北宋 米芾 《苕溪詩帖》

《苕溪詩》是米芾行書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遊苕溪時的詩作書寫。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經意之作,

全卷書風揮灑自如,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筆法清健,結構瀟麗,有晉王獻之的筆意。

其書寫風格最近《蘭亭敘》。吳其貞《書畫記》評稱:“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效顏魯公;書者,絕無雄心霸氣,為米老超格,妙書。”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北宋 趙佶 雪江歸棹圖卷

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畫面起首遠山平緩,進入中段以後,山勢漸漸高聳,轉而趨於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使觀者彷彿身臨其境,坐於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平。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早年遊學汴京(今開封)的張擇端改習繪畫,並考入翰林書畫院。但他擅長的風俗畫與當時盛行的“院體畫”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術圈”的認可和幫助,故作品未能入選《宣和畫譜》。不過,微服出訪的公主“柔兒”(一說宋徽宗偶遇)對他十分賞識且暗生情愫。在柔兒的舉薦下,張擇端才歷經十年創作的反映宋都繁榮的民風民俗畫卷才得以現世。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宋高宗書 馬和之畫 後赤壁賦圖卷

此圖絹本,淡設色,縱25.9釐米,橫 143釐米。系根據蘇軾文學名篇《後赤壁賦》內容創作,形象地再現了賦文內容。畫面長江浩渺,遠山起伏,江心一舟順流而下,舟中蘇軾與同遊諸友據艙而坐正在飲酒。天空明月高懸,一隻仙鶴飛過。對岸赤鼻磯斷岸千尺,磯上雜樹叢生,磯下水落石出。佈局簡遠,景緻清曠,筆法用蘭葉描,秀逸而流暢,設色淡雅,人物生動,別具一格。後幅有南宋高宗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全文。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元 高克恭 秋山暮靄圖捲紙本設色 47.5×84cm

圖是歷代流傳有重名的高氏之作,畫重山疊嶺、雲煙出沒的秋山風光。遠山用墨線勾輪廓,加以青綠淡墨橫點,概括表現煙雲變幻莫測之態。山下叢林房舍,依山傍水,氣韻流潤。用筆兼工帶寫,雲山、煙樹信筆寫之,房舍筆法工整,無率意之筆。畫風學董源和米芾而又有變化,於簡淡中見法度,嚴謹中見韻致。無作者款印。畫幅右上側有元鄧文原題詩和清高宗弘曆的題記。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元 趙孟頫 行書洛神賦卷

此卷《洛神賦》即為趙氏行書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即妍美灑脫之風致。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美瀟灑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佈局等;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象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故後紙諸家題跋如是評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鬆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雲買王得羊矣。”高啟雲:“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真如見矯若遊龍之入於煙霧中也。”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元 倪瓚 竹枝圖卷

圖繪一叢幽篁,清碧秀姿,在風中搖曳。繪畫技法,溼筆淡墨為主,略加濃墨分出層次,筆觸靈動。是其晚年之作,顯出倪氏繪畫中超俗絕塵的韻質。本幅乾隆帝御題詩:“風裡試披清奏籟,月中乍展宛飛龍。一梢已佔琅玕性,千畝如看煙雨重。乾隆戊辰御題。“鈐“乾“圓印“隆“方印,朱文連珠璽。戊辰,即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乾隆帝時年三十八歲時。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元 趙雍《挾彈遊騎圖》

畫家以鐵線描和遊絲描的手法,精細地描繪人物和馬匹,筆力剛柔相濟,用色豔而不俗,古樸典雅,整個畫面人物和馬匹,造型準確、神態生動、氣韻流暢。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元 倪瓚 幽澗寒鬆圖軸

倪瓚的山水畫秀麗、清幽。他作畫喜用幹筆皴擦, 以側峰著紙, 稚嫩中見蒼老, 簡淡中見厚重。焦墨只用在點苔或寫景樹叢。《幽澗寒鬆圖》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畫家不得不採用特殊的構圖方式,將通常所畫的寬廣水面壓縮成一條溪流,從前景緩緩流過。他用輕重乾溼不同的側峰微妙地畫出山石的頂面與側面,以表現其立體感,此畫對這一畫法的運用可謂登峰造極。畫中所展現的是幽靜清涼的景色,而這正是倪瓚心目中的寧靜有序、遠離塵囂的理想環境。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明 沈周 桐蔭玩鶴圖軸

圖繪遠山疊翠,中景青巖盤踞,湖水空明。近處一叟立綠桐之下,向渡石橋而來的白鶴拱手行禮,敬其仙風道骨,託物言志。畫面清麗空靈,小青綠著色,少皴寫多勾畫,筆法雖略細碎,但骨力秀勁。畫幅上,鈐“煙雨樓”,煙雨樓為清代行宮避暑山莊一景,於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仿浙江嘉興南湖之煙雨樓所建,此畫軸曾貯於此。樓建成的第二年(一七八一)閏夏,乾隆來此避暑,見此畫給人以清涼之感,又寓道家逍遙出世態度,觀之可暫且放下萬機之累,得片刻神往之趣,便對它喜愛有加,不僅在玉池(詩堂)處,題字“賞趣”,還在畫幅上題詩,並於次年季夏農曆六月,又幸臨此處,再次題詩畫上。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明 徐渭 梅花蕉葉圖軸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奇人,在詩文、書畫、戲劇創作方面都造詣精深。其書法取蘇軾、米芾筆意而自成一格,字體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寫意花卉方面繼承梁楷、林良、沈周諸家寫意花鳥畫的風格,運筆放縱豪爽,施墨淋漓大膽,不求形似求生韻。在大寫意繪畫上以卓越的成就與陳道復並稱“青藤白陽“,對清代“揚州八怪“及近現代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著有《會稽縣誌》《筆玄要旨》《徐文長全集》。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清 冷枚 避暑山莊圖軸

圖中整個山莊的風格樸素典雅而沒有華麗奪目的色彩,其中山區部分的十多組園林建築當屬因山構室的典範。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是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避暑山莊後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嶺。

石渠寶笈特展展品清單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2015年10月12日,故宮博物院利用週一閉館日進行換陳,10月13日,“石渠寶笈特展”第二期開始對公眾開放,129件書畫在第二期亮相。換陳後,“石渠寶笈特展”第二期典藏篇(武英殿展區)展出書畫78件,其中除23件清代書畫,其餘55件均為新的展品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作為“石渠寶笈特展”多次宣傳中出現的作品,也是乾隆在《石渠寶笈》中推崇的畫家,趙孟頫的《人騎圖》成為第二期展品中首推的作品。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元 趙孟頫 人騎圖 紙本 設色 縱30釐米,橫52釐米

《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貯淳化軒,七璽全。

《人騎圖》作於元代,作者趙孟頫,是宋代宗室後裔,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宋亡後居家治學,博學多才,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廷,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擅畫人物、山水、鞍馬、花鳥,以楷書、行書著稱於世。

《人騎圖》是趙孟頫自元大都返回湖州故里後所作,作此畫時他43歲。圖中一名紅袍男子騎於馬背之上,頭戴官帽,腰繫玉帶,左手牽韁,右手持鞭,神態優雅自足。馬匹勁健有力,左前蹄微微抬起,呈行進之勢。畫面佈局、人物形象和馬匹的寫實畫法,都帶有唐代畫風的痕跡。

畫中作者自題:“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愧唐人。” 體現了畫家自信的創作態度。

《人騎圖》彙集了趙孟頫的弟弟趙孟籲,子侄兒孫趙由辰、趙雍、趙奕、趙麟,共趙氏家族五人的題跋,在趙孟頫的書畫作品中並不多見。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東晉 顧愷之 列女圖卷(宋摹)絹本 設色25.8X470.3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貯御書房,鈐五璽。

顧愷之所作 列女圖,又名列女仁智圖,根據漢劉向《古列女傳》第三卷“仁智傳”繪製,繪歷史上有智謀、有遠見的婦女。原文有十五節,圖也應為十五段,現僅存十段,每段圖的左側配有節錄自《古列女傳》的榜題。圖中人物衣紋線條緊勁連綿如鐵絲,輔以墨色凹凸暈染,衣紋線條可與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風相比較。

卷首書“顧愷之□女□”,下鈐“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見於卷尾。尾紙有汪注、葉隆禮、王鐸等人題跋四則。該卷經孫承澤《庚子銷夏記》著錄。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唐 馮承素 摹蘭亭序帖卷 紙本24.5X69.9

《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貯重華宮,八璽全。

《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作者是唐太宗時直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唐太宗經常將所收藏的法書真跡交由馮承素等人臨摹,之後再賜給諸臣。馮承素的書法在當時被評為“筆勢精妙,蕭散樸拙”。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與文人墨客在紹興蘭亭舉行修稧飲酒賦詩的場景,抒發了他對世事無常、人生苦短的感嘆。王羲之在微醺的狀態下書寫出來的《蘭亭序》清新優美,飄逸瀟灑,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被稱為 “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書法家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臨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在眾多臨摹本中,尤以馮承素的摹本最為精美。它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的藝術風神。不管是間架結構,還是行筆的蹤跡、墨彩的濃淡,都極為自然生動。啟功先生也曾經高度評價馮摹蘭亭,他說:“在流傳後世的各種刻本、摹本中,‘神龍本’最忠於王羲之的真跡”。

此卷引首有乾隆皇帝題的“晉唐心印”四字。因卷首有傳為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半印小璽,所以也稱“神龍本”。“神龍本”將原跡中的“破鋒”、“斷筆”、“賊毫”的字均摹寫的很細膩,改寫的字跡也顯現出先後書寫的層次,纖微備盡,自然生動。卷後有郭天錫、鮮于樞、鄧文原、項元汴等題跋和觀款共計24則,鈐印180餘方。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五代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卷 絹本 設色40.3X70.5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乾清宮,五璽全。

《重屏會棋圖》作於五代時期。作者周文矩,是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南唐中主李璟時期,周文矩便以擅繪人物、車馬、亭臺樓閣以及宮廷貴族生活題材畫而知名。

《重屏會棋圖》既是一幅反映宮廷生活的紀實性圖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畫,畫面描繪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下棋的情景。畫中正面而坐觀棋之人即為李璟;與李璟同榻而坐稍偏向左的是太北晉王景遂;兩位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逿。作為寫實性的繪畫作品,畫家在逼真地刻畫出人物肖像特徵的同時,也真實地描繪出室內的生活用具,如投壺、屏風、圍棋、榻幾、茶具等。這些具體的形象為後人瞭解古人的生活起居,特別是具有宮廷特色的文化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圖像參考。“重屏”的意思是因為畫中的屏風裡又畫有屏風,因而得名。

清遜帝溥儀將此圖卷作為賞品,交由其弟溥傑攜帶出宮。1949年後,經由國家文物局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圖欣賞

宋 蔡襄 自書詩札冊 紙本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延春閣,五璽全。

蔡襄,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工詩文,書法擅長行、楷,承唐啟宋,獨步一時。後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此冊是蔡襄傳世書作的重要彙集。

第一開:山堂帖,錄自作七言絕句二首。書風已入極晚年:筆畫圓勁老辣,無意於佳,而姿媚之態自然流露。“吉祥院”與“山堂”(即有美堂)皆杭州名勝。

第二開: 紆問帖。行書十行,字勢開張流利,但仍多用豐腴的重拙筆畫,是作者書風由早期生拙向中期流暢過渡期的作品。

第三開:蒙惠帖。內容為鳴謝贈花。上款“公謹太尉”,據考為作者友人李端願。此札字體圓潤端謹,使轉精彩絕倫,雖僅二十四字,卻為作者晚期酬答知己的精心力作。

第四開:別已經年帖。行草書十一行,有專家提出質疑,認為此帖的“筆性”與蔡襄書明顯不合,應是名“襄”的另外一人所寫。

第五開:扈從帖。內容為鳴謝贈物,寫作時間亦與蒙惠帖相近,惟書非經意,信筆而出,風神恬淡。

第六開:京居帖。內容為友朋間的泛泛問候。書法屬中年期。前五行行楷,清健圓潤;愈寫手愈順,後四行便夾用草書,明顯提速,痛快淋漓。在蔡書中別具一格。

第七開:入春帖。內容主要是告知對方自己“今又蒙恩,復供舊職”,作者時年四十歲。用筆輕靈優雅,更是冊中唯一的草書書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