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張小笨

人們都知道北京的故宮為世界建築之瑰寶,然而在明朝初期南京的明故宮也當問問鼎世界建築之巔。

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如此的慘景。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明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

"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張小笨

人們都知道北京的故宮為世界建築之瑰寶,然而在明朝初期南京的明故宮也當問問鼎世界建築之巔。

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如此的慘景。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明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可見,早於太平天國180多年,明故宮就已經一副殘垣斷壁的樣子了。而事實上,南京明故宮的消亡,並非單次事件影響,而是經歷了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多次損毀。最早的毀壞發生在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發起的靖難之役使得都城陷落,宮中火起。這場大火中,奉先殿被燒燬。隨後,成為明成祖的朱棣於永樂十九年決定遷都北京。伴隨著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明故宮也逐漸敗落。眾所周知,南京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美譽,累計有近450年的建都史,與西安、洛陽、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

南京明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吳王新宮",後稱皇城。明故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等許多巍峨的金璧輝煌的建築。作為大明王朝的國都,雖僅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不足先後以建業建康為都城的六朝歷史的六分之一但卻盛極一時,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了。

"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張小笨

人們都知道北京的故宮為世界建築之瑰寶,然而在明朝初期南京的明故宮也當問問鼎世界建築之巔。

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如此的慘景。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明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可見,早於太平天國180多年,明故宮就已經一副殘垣斷壁的樣子了。而事實上,南京明故宮的消亡,並非單次事件影響,而是經歷了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多次損毀。最早的毀壞發生在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發起的靖難之役使得都城陷落,宮中火起。這場大火中,奉先殿被燒燬。隨後,成為明成祖的朱棣於永樂十九年決定遷都北京。伴隨著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明故宮也逐漸敗落。眾所周知,南京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美譽,累計有近450年的建都史,與西安、洛陽、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

南京明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吳王新宮",後稱皇城。明故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等許多巍峨的金璧輝煌的建築。作為大明王朝的國都,雖僅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不足先後以建業建康為都城的六朝歷史的六分之一但卻盛極一時,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了。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後,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徵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南京故宮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

據當今學者考證,皇城範圍東起今南京機電學校與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線,西至竺橋、逸仙橋以東,南到光華門,北至佛心橋一帶。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裡,周長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開有六道門:正南為洪武門,正對著都城正陽門今光華門;東南為長安左門,外為長安街今八寶街;西南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玄武門。宮城又稱大內,俗稱"紫禁城",開有六道門:正南是午門今午朝門,東南為左掖門,西南為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正北是北安門。在皇城與宮城之間還有兩道門,南為承天門,北為端門,與洪武門、午門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沿著明故宮內的南北中軸線,由南向北,對皇城與宮城作一次巡禮。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門進,到承天門中間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橋,名外五龍橋,橋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門至外五龍橋之間的御道兩側,是明朝中央官署區。御道西側是高級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旗手衛、欽天監等;御道東側是中央高級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以及翰書院、詹事府、太醫院等。在承天門與端門之間的御道兩側是廟社區,東邊設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廟,西邊則是祭祀神靈的社稷壇,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門。

"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張小笨

人們都知道北京的故宮為世界建築之瑰寶,然而在明朝初期南京的明故宮也當問問鼎世界建築之巔。

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如此的慘景。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明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可見,早於太平天國180多年,明故宮就已經一副殘垣斷壁的樣子了。而事實上,南京明故宮的消亡,並非單次事件影響,而是經歷了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多次損毀。最早的毀壞發生在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發起的靖難之役使得都城陷落,宮中火起。這場大火中,奉先殿被燒燬。隨後,成為明成祖的朱棣於永樂十九年決定遷都北京。伴隨著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明故宮也逐漸敗落。眾所周知,南京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美譽,累計有近450年的建都史,與西安、洛陽、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

南京明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吳王新宮",後稱皇城。明故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等許多巍峨的金璧輝煌的建築。作為大明王朝的國都,雖僅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不足先後以建業建康為都城的六朝歷史的六分之一但卻盛極一時,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了。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後,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徵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南京故宮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

據當今學者考證,皇城範圍東起今南京機電學校與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線,西至竺橋、逸仙橋以東,南到光華門,北至佛心橋一帶。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裡,周長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開有六道門:正南為洪武門,正對著都城正陽門今光華門;東南為長安左門,外為長安街今八寶街;西南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玄武門。宮城又稱大內,俗稱"紫禁城",開有六道門:正南是午門今午朝門,東南為左掖門,西南為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正北是北安門。在皇城與宮城之間還有兩道門,南為承天門,北為端門,與洪武門、午門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沿著明故宮內的南北中軸線,由南向北,對皇城與宮城作一次巡禮。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門進,到承天門中間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橋,名外五龍橋,橋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門至外五龍橋之間的御道兩側,是明朝中央官署區。御道西側是高級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旗手衛、欽天監等;御道東側是中央高級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以及翰書院、詹事府、太醫院等。在承天門與端門之間的御道兩側是廟社區,東邊設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廟,西邊則是祭祀神靈的社稷壇,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進入午門,又有五座石橋,稱內五龍橋,橋下為內御河。過了橋就是奉天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和文樓,西邊有武英殿和武樓,統稱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後來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造的。三大殿之後,是皇帝與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後廷。處在中軸線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左有柔儀殿東宮,右有春和殿西宮,兩殿相對。東北角為東六宮,西北角為西六宮。在春和殿西側還有御花園。

前朝與後廷相結合,組成朝廷。整個南京故宮,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從明成祖至明末,南京明故宮未直接廢止,還有一些修葺和增建的記錄。然而,畢竟國力有限。

明代中後期,南京明故宮經歷過多次災難,風吹雨打,最終因為明朝國力的衰退和南京地位的不斷弱化,失去了維修與保護。明正統十四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諸殿災,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又拆宮牆磚石、木構填充天王府工程,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再次焚燒了南京城,對明故宮的破壞就更加慘烈。另外,在後來的歲月裡,南京明故宮也陸續遭到了洋人國人的破壞,最終如今只剩下明故宮公園一個殘景,和幾個作為滿城的證據藍旗營、藍旗街等。

紙書裡的輝煌和現實中的殘破,折射了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流轉。現在的明故宮午朝門,留下的只是,宮殿被毀後的巨石,臺階,以及陪伴了幾百年的蒼松翠柏,在向世人證明他曾經的輝煌與霸氣,門洞還在,不見了文武群臣,蒼松亦然,難覓那君王容顏,幾百年的滄桑,轉瞬即逝。一個王朝的背在繁華的都市裡孑然獨立,那些被血與火淬過的巨石在歲月的洗禮中蒼老了容顏。支撐著那些遠去的傳說,在平民百姓之間口口相傳。

"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張小笨

人們都知道北京的故宮為世界建築之瑰寶,然而在明朝初期南京的明故宮也當問問鼎世界建築之巔。

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如此的慘景。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90年代,明故宮遺址公園的簡介牌上也寫著,清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宮殿建築毀於兵火,對應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到失敗的時間。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初次南巡江寧時,就曾感慨道出明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可見,早於太平天國180多年,明故宮就已經一副殘垣斷壁的樣子了。而事實上,南京明故宮的消亡,並非單次事件影響,而是經歷了明、清、民國乃至近現代的多次損毀。最早的毀壞發生在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發起的靖難之役使得都城陷落,宮中火起。這場大火中,奉先殿被燒燬。隨後,成為明成祖的朱棣於永樂十九年決定遷都北京。伴隨著南京政治地位的下降,明故宮也逐漸敗落。眾所周知,南京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美譽,累計有近450年的建都史,與西安、洛陽、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

南京明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吳王新宮",後稱皇城。明故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等許多巍峨的金璧輝煌的建築。作為大明王朝的國都,雖僅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50餘年,不足先後以建業建康為都城的六朝歷史的六分之一但卻盛極一時,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了。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後,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徵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南京故宮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

據當今學者考證,皇城範圍東起今南京機電學校與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線,西至竺橋、逸仙橋以東,南到光華門,北至佛心橋一帶。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裡,周長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開有六道門:正南為洪武門,正對著都城正陽門今光華門;東南為長安左門,外為長安街今八寶街;西南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玄武門。宮城又稱大內,俗稱"紫禁城",開有六道門:正南是午門今午朝門,東南為左掖門,西南為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正北是北安門。在皇城與宮城之間還有兩道門,南為承天門,北為端門,與洪武門、午門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沿著明故宮內的南北中軸線,由南向北,對皇城與宮城作一次巡禮。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門進,到承天門中間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橋,名外五龍橋,橋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門至外五龍橋之間的御道兩側,是明朝中央官署區。御道西側是高級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旗手衛、欽天監等;御道東側是中央高級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以及翰書院、詹事府、太醫院等。在承天門與端門之間的御道兩側是廟社區,東邊設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廟,西邊則是祭祀神靈的社稷壇,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門。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進入午門,又有五座石橋,稱內五龍橋,橋下為內御河。過了橋就是奉天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和文樓,西邊有武英殿和武樓,統稱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後來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造的。三大殿之後,是皇帝與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後廷。處在中軸線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左有柔儀殿東宮,右有春和殿西宮,兩殿相對。東北角為東六宮,西北角為西六宮。在春和殿西側還有御花園。

前朝與後廷相結合,組成朝廷。整個南京故宮,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從明成祖至明末,南京明故宮未直接廢止,還有一些修葺和增建的記錄。然而,畢竟國力有限。

明代中後期,南京明故宮經歷過多次災難,風吹雨打,最終因為明朝國力的衰退和南京地位的不斷弱化,失去了維修與保護。明正統十四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諸殿災,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又拆宮牆磚石、木構填充天王府工程,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再次焚燒了南京城,對明故宮的破壞就更加慘烈。另外,在後來的歲月裡,南京明故宮也陸續遭到了洋人國人的破壞,最終如今只剩下明故宮公園一個殘景,和幾個作為滿城的證據藍旗營、藍旗街等。

紙書裡的輝煌和現實中的殘破,折射了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流轉。現在的明故宮午朝門,留下的只是,宮殿被毀後的巨石,臺階,以及陪伴了幾百年的蒼松翠柏,在向世人證明他曾經的輝煌與霸氣,門洞還在,不見了文武群臣,蒼松亦然,難覓那君王容顏,幾百年的滄桑,轉瞬即逝。一個王朝的背在繁華的都市裡孑然獨立,那些被血與火淬過的巨石在歲月的洗禮中蒼老了容顏。支撐著那些遠去的傳說,在平民百姓之間口口相傳。

紙書上的南京明故宮和眼前的殘缺讓人無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