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根據諡法我們知道:“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趙雲得到的是美諡,“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關羽的諡號遠遠不及趙雲,趙雲雖然忠勇大義,但是按照戰功和威望來看,比起關羽還是稍遜一籌的。

劉備對關羽不封不諡可以理解:準備一雪前恥後風光大葬,劉備還留下了大將軍大司馬位置不封,就是因為只有關羽配得上這個稱號。至於劉禪美諡趙雲而惡諡關羽,那就不是劉禪一人可以做主的了:諡號一般有群臣公議、皇帝定奪,由此可見關羽在蜀中群臣心目中,綜合評價並不高。

回到正題,咱們再來看看關羽犧牲後劉備的反應。很遺憾,沒有任何一部正史記載劉備有任何反應,因為他馬上要面臨一樁大喜之事,而這件大喜之事,很可能是蜀中士族挖下的一個大坑。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根據諡法我們知道:“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趙雲得到的是美諡,“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關羽的諡號遠遠不及趙雲,趙雲雖然忠勇大義,但是按照戰功和威望來看,比起關羽還是稍遜一籌的。

劉備對關羽不封不諡可以理解:準備一雪前恥後風光大葬,劉備還留下了大將軍大司馬位置不封,就是因為只有關羽配得上這個稱號。至於劉禪美諡趙雲而惡諡關羽,那就不是劉禪一人可以做主的了:諡號一般有群臣公議、皇帝定奪,由此可見關羽在蜀中群臣心目中,綜合評價並不高。

回到正題,咱們再來看看關羽犧牲後劉備的反應。很遺憾,沒有任何一部正史記載劉備有任何反應,因為他馬上要面臨一樁大喜之事,而這件大喜之事,很可能是蜀中士族挖下的一個大坑。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表面看來,曹丕“受禪”稱帝,劉備集團馬上宣佈劉協已經死亡,並且註銷了他的戶口,而劉協的政治遺產,被劉備照單全收,並且理直氣壯地以“大漢正統”自居,屬下也不失時機的發現了各種“祥瑞”,上表勸劉備稱帝。

但是請注意,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第一批上表請求劉備稱帝的,沒有張飛趙雲魏延,更沒有諸葛亮,上表群臣的名單是: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

隨後跟進上表的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當時後將軍黃忠已經病故(黃忠與關羽死於同一年),但是右將軍、假節、新亭侯、巴西太守張飛沒有勸進;左將軍、假節、前都亭侯馬超沒有勸進(馬超曾領銜勸劉備稱漢中王);漢中都督領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也沒有勸進,這些人的級別遠高於沒有爵位的雜號軍師將軍諸葛亮,威望權勢更不是許靖糜竺等人可比,至於其他的勸進者,基本都名不見經傳,連替都不要提了。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根據諡法我們知道:“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趙雲得到的是美諡,“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關羽的諡號遠遠不及趙雲,趙雲雖然忠勇大義,但是按照戰功和威望來看,比起關羽還是稍遜一籌的。

劉備對關羽不封不諡可以理解:準備一雪前恥後風光大葬,劉備還留下了大將軍大司馬位置不封,就是因為只有關羽配得上這個稱號。至於劉禪美諡趙雲而惡諡關羽,那就不是劉禪一人可以做主的了:諡號一般有群臣公議、皇帝定奪,由此可見關羽在蜀中群臣心目中,綜合評價並不高。

回到正題,咱們再來看看關羽犧牲後劉備的反應。很遺憾,沒有任何一部正史記載劉備有任何反應,因為他馬上要面臨一樁大喜之事,而這件大喜之事,很可能是蜀中士族挖下的一個大坑。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表面看來,曹丕“受禪”稱帝,劉備集團馬上宣佈劉協已經死亡,並且註銷了他的戶口,而劉協的政治遺產,被劉備照單全收,並且理直氣壯地以“大漢正統”自居,屬下也不失時機的發現了各種“祥瑞”,上表勸劉備稱帝。

但是請注意,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第一批上表請求劉備稱帝的,沒有張飛趙雲魏延,更沒有諸葛亮,上表群臣的名單是: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

隨後跟進上表的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當時後將軍黃忠已經病故(黃忠與關羽死於同一年),但是右將軍、假節、新亭侯、巴西太守張飛沒有勸進;左將軍、假節、前都亭侯馬超沒有勸進(馬超曾領銜勸劉備稱漢中王);漢中都督領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也沒有勸進,這些人的級別遠高於沒有爵位的雜號軍師將軍諸葛亮,威望權勢更不是許靖糜竺等人可比,至於其他的勸進者,基本都名不見經傳,連替都不要提了。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勸進者基本以文人為主,武將幾乎很默契地裝聾作啞。而深入分析之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關羽犧牲開始,蜀漢政權已經轉入了文官統治階段,蜀中士族掌握了發言權,劉禪“執政”期間,大將軍大司馬基本都是文官,姜維被任命為大將軍沒多久,蜀漢就收攤兒了。

蜀漢文武分家,積極備戰的張飛莫名其妙地被屬下兩個無名下將輕鬆殺掉了,輕鬆殺掉張飛的張達、範強(演義中為範疆),輕鬆地把張飛首級送到了東吳。身經百戰有勇有謀而且兼任司隸校尉的張飛,內衛鬆懈得令人不可思議,讓人不能不懷疑是蜀中士族集團下的手——張飛當是的副手,是國舅吳懿的族弟吳班,吳懿後來升任車騎將軍、吳班升任驃騎將軍。

綜合以上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陣營當時已經矛盾重重,蜀中文官要和荊州武將要戰,文官中諸葛亮要戰武將中趙雲要和,劉備被搞得焦頭爛額。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根據諡法我們知道:“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趙雲得到的是美諡,“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關羽的諡號遠遠不及趙雲,趙雲雖然忠勇大義,但是按照戰功和威望來看,比起關羽還是稍遜一籌的。

劉備對關羽不封不諡可以理解:準備一雪前恥後風光大葬,劉備還留下了大將軍大司馬位置不封,就是因為只有關羽配得上這個稱號。至於劉禪美諡趙雲而惡諡關羽,那就不是劉禪一人可以做主的了:諡號一般有群臣公議、皇帝定奪,由此可見關羽在蜀中群臣心目中,綜合評價並不高。

回到正題,咱們再來看看關羽犧牲後劉備的反應。很遺憾,沒有任何一部正史記載劉備有任何反應,因為他馬上要面臨一樁大喜之事,而這件大喜之事,很可能是蜀中士族挖下的一個大坑。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表面看來,曹丕“受禪”稱帝,劉備集團馬上宣佈劉協已經死亡,並且註銷了他的戶口,而劉協的政治遺產,被劉備照單全收,並且理直氣壯地以“大漢正統”自居,屬下也不失時機的發現了各種“祥瑞”,上表勸劉備稱帝。

但是請注意,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第一批上表請求劉備稱帝的,沒有張飛趙雲魏延,更沒有諸葛亮,上表群臣的名單是: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

隨後跟進上表的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當時後將軍黃忠已經病故(黃忠與關羽死於同一年),但是右將軍、假節、新亭侯、巴西太守張飛沒有勸進;左將軍、假節、前都亭侯馬超沒有勸進(馬超曾領銜勸劉備稱漢中王);漢中都督領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也沒有勸進,這些人的級別遠高於沒有爵位的雜號軍師將軍諸葛亮,威望權勢更不是許靖糜竺等人可比,至於其他的勸進者,基本都名不見經傳,連替都不要提了。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勸進者基本以文人為主,武將幾乎很默契地裝聾作啞。而深入分析之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關羽犧牲開始,蜀漢政權已經轉入了文官統治階段,蜀中士族掌握了發言權,劉禪“執政”期間,大將軍大司馬基本都是文官,姜維被任命為大將軍沒多久,蜀漢就收攤兒了。

蜀漢文武分家,積極備戰的張飛莫名其妙地被屬下兩個無名下將輕鬆殺掉了,輕鬆殺掉張飛的張達、範強(演義中為範疆),輕鬆地把張飛首級送到了東吳。身經百戰有勇有謀而且兼任司隸校尉的張飛,內衛鬆懈得令人不可思議,讓人不能不懷疑是蜀中士族集團下的手——張飛當是的副手,是國舅吳懿的族弟吳班,吳懿後來升任車騎將軍、吳班升任驃騎將軍。

綜合以上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陣營當時已經矛盾重重,蜀中文官要和荊州武將要戰,文官中諸葛亮要戰武將中趙雲要和,劉備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蜀中士族之所以力勸劉備稱帝,實際是釜底抽薪之計,想把劉備陷在溫柔鄉里不思進取,這樣就能免得蜀中兒郎去當炮灰。而不徵東吳奪回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了一個笑話,再加上他跟關羽關係也不錯,所以他不可能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反對伐吳,是演義的說法,正史中沒有,也不可能有。

只有趙雲看到了劉備整軍備戰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危機,所以才冒著得罪荊州諸將和諸葛亮的風險,出面勸阻。劉備也不是傻子,所以他出兵伐吳,帶的是蜀中劉璋舊部,魏延趙雲等人必須留守後方,否則他萬一前方失利後方失火,就又回到赤壁之戰前房屋一間地無一壟的窘境了。

劉備伐吳是不得不為(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和重要跳板,伐魏有多難,諸葛亮深有體會),但是內部的紛爭,已經註定了劉備此行必將以失敗告終——蜀中諸將明顯是出工不出力,打順風仗可以,玩命的事情不幹。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根據諡法我們知道:“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趙雲得到的是美諡,“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關羽的諡號遠遠不及趙雲,趙雲雖然忠勇大義,但是按照戰功和威望來看,比起關羽還是稍遜一籌的。

劉備對關羽不封不諡可以理解:準備一雪前恥後風光大葬,劉備還留下了大將軍大司馬位置不封,就是因為只有關羽配得上這個稱號。至於劉禪美諡趙雲而惡諡關羽,那就不是劉禪一人可以做主的了:諡號一般有群臣公議、皇帝定奪,由此可見關羽在蜀中群臣心目中,綜合評價並不高。

回到正題,咱們再來看看關羽犧牲後劉備的反應。很遺憾,沒有任何一部正史記載劉備有任何反應,因為他馬上要面臨一樁大喜之事,而這件大喜之事,很可能是蜀中士族挖下的一個大坑。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表面看來,曹丕“受禪”稱帝,劉備集團馬上宣佈劉協已經死亡,並且註銷了他的戶口,而劉協的政治遺產,被劉備照單全收,並且理直氣壯地以“大漢正統”自居,屬下也不失時機的發現了各種“祥瑞”,上表勸劉備稱帝。

但是請注意,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第一批上表請求劉備稱帝的,沒有張飛趙雲魏延,更沒有諸葛亮,上表群臣的名單是: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

隨後跟進上表的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當時後將軍黃忠已經病故(黃忠與關羽死於同一年),但是右將軍、假節、新亭侯、巴西太守張飛沒有勸進;左將軍、假節、前都亭侯馬超沒有勸進(馬超曾領銜勸劉備稱漢中王);漢中都督領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也沒有勸進,這些人的級別遠高於沒有爵位的雜號軍師將軍諸葛亮,威望權勢更不是許靖糜竺等人可比,至於其他的勸進者,基本都名不見經傳,連替都不要提了。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勸進者基本以文人為主,武將幾乎很默契地裝聾作啞。而深入分析之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關羽犧牲開始,蜀漢政權已經轉入了文官統治階段,蜀中士族掌握了發言權,劉禪“執政”期間,大將軍大司馬基本都是文官,姜維被任命為大將軍沒多久,蜀漢就收攤兒了。

蜀漢文武分家,積極備戰的張飛莫名其妙地被屬下兩個無名下將輕鬆殺掉了,輕鬆殺掉張飛的張達、範強(演義中為範疆),輕鬆地把張飛首級送到了東吳。身經百戰有勇有謀而且兼任司隸校尉的張飛,內衛鬆懈得令人不可思議,讓人不能不懷疑是蜀中士族集團下的手——張飛當是的副手,是國舅吳懿的族弟吳班,吳懿後來升任車騎將軍、吳班升任驃騎將軍。

綜合以上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陣營當時已經矛盾重重,蜀中文官要和荊州武將要戰,文官中諸葛亮要戰武將中趙雲要和,劉備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蜀中士族之所以力勸劉備稱帝,實際是釜底抽薪之計,想把劉備陷在溫柔鄉里不思進取,這樣就能免得蜀中兒郎去當炮灰。而不徵東吳奪回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了一個笑話,再加上他跟關羽關係也不錯,所以他不可能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反對伐吳,是演義的說法,正史中沒有,也不可能有。

只有趙雲看到了劉備整軍備戰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危機,所以才冒著得罪荊州諸將和諸葛亮的風險,出面勸阻。劉備也不是傻子,所以他出兵伐吳,帶的是蜀中劉璋舊部,魏延趙雲等人必須留守後方,否則他萬一前方失利後方失火,就又回到赤壁之戰前房屋一間地無一壟的窘境了。

劉備伐吳是不得不為(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和重要跳板,伐魏有多難,諸葛亮深有體會),但是內部的紛爭,已經註定了劉備此行必將以失敗告終——蜀中諸將明顯是出工不出力,打順風仗可以,玩命的事情不幹。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夷陵之戰實際是一場擊潰戰,前半程打得順風順水,吳班、馮習在秭歸擊敗了吳將陸議(就是陸遜)、李異、劉阿(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但是一遇到真正抵抗,劉備的四五萬大軍馬上潰敗。

劉備首戰失利,並沒有撤回成都,而是馬上收攏人馬,急調趙雲帶領本部人馬出川,這不是為了救命,而是準備背水一戰:“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這裡我們就要提出三個問題了:第一、劉備兵敗不返回成都,是不是對蜀中士族已經完全失望?第二、如果夷陵之戰不是擊潰戰而是殲滅戰,劉備又哪裡還有力量能讓孫權感到恐懼?第三、劉備急調趙雲,接下來會不會徵召魏延等荊州舊部再戰江東?

"

很多人都認為在關羽被害後,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伐吳,這才導致了猇亭戰敗。但是細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關羽被害之後,三國都發生了許多事情,也留給了劉備充足的備戰時間。

但是充足的準備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因為雖然已經稱帝,但是蜀漢人心四分五裂,劉備調兵也會顧慮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說劉備倉促伐吳的人,可能都錯了:作為一代梟雄,年已六旬的劉備,可不是遇事就衝動犯傻的毛頭小夥子。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大家看地圖就知道,關羽被俘之地,是臨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遠縣和南漳縣,快馬加鞭跑上半個小時,就進入益州地界(二十公里,大家可以搜索)了。臨沮這個地方,幾乎算是四通八達,有不止一條路通往秭歸和夷陵,關羽運氣不佳,跑進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包圍圈。

綜合史料分析,馬忠殺關羽,屬於先斬後奏,甚至關羽有可能是戰場犧牲的,而陳壽為了抹黑一向瞧不起士大夫的關羽,才弄出了生擒關羽的故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就曾提出質疑:“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孫權老巢)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關羽犧牲後,不但曹操一方舉行了隆重葬禮,孫權也沒有太過草率,而是“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但是這時候劉備是否對關羽的犧牲有所表示呢?翻遍史料,我們都找不到劉備為關羽治喪或者封贈的記載。關羽被害四十年後(景耀三年),劉禪才追諡其為壯繆侯,跟關羽一起被追諡的,還有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龐統(靖侯)、黃忠(剛侯),轉過年來,趙雲也被追諡為順平侯。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根據諡法我們知道:“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趙雲得到的是美諡,“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關羽的諡號遠遠不及趙雲,趙雲雖然忠勇大義,但是按照戰功和威望來看,比起關羽還是稍遜一籌的。

劉備對關羽不封不諡可以理解:準備一雪前恥後風光大葬,劉備還留下了大將軍大司馬位置不封,就是因為只有關羽配得上這個稱號。至於劉禪美諡趙雲而惡諡關羽,那就不是劉禪一人可以做主的了:諡號一般有群臣公議、皇帝定奪,由此可見關羽在蜀中群臣心目中,綜合評價並不高。

回到正題,咱們再來看看關羽犧牲後劉備的反應。很遺憾,沒有任何一部正史記載劉備有任何反應,因為他馬上要面臨一樁大喜之事,而這件大喜之事,很可能是蜀中士族挖下的一個大坑。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表面看來,曹丕“受禪”稱帝,劉備集團馬上宣佈劉協已經死亡,並且註銷了他的戶口,而劉協的政治遺產,被劉備照單全收,並且理直氣壯地以“大漢正統”自居,屬下也不失時機的發現了各種“祥瑞”,上表勸劉備稱帝。

但是請注意,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第一批上表請求劉備稱帝的,沒有張飛趙雲魏延,更沒有諸葛亮,上表群臣的名單是: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

隨後跟進上表的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當時後將軍黃忠已經病故(黃忠與關羽死於同一年),但是右將軍、假節、新亭侯、巴西太守張飛沒有勸進;左將軍、假節、前都亭侯馬超沒有勸進(馬超曾領銜勸劉備稱漢中王);漢中都督領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也沒有勸進,這些人的級別遠高於沒有爵位的雜號軍師將軍諸葛亮,威望權勢更不是許靖糜竺等人可比,至於其他的勸進者,基本都名不見經傳,連替都不要提了。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勸進者基本以文人為主,武將幾乎很默契地裝聾作啞。而深入分析之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關羽犧牲開始,蜀漢政權已經轉入了文官統治階段,蜀中士族掌握了發言權,劉禪“執政”期間,大將軍大司馬基本都是文官,姜維被任命為大將軍沒多久,蜀漢就收攤兒了。

蜀漢文武分家,積極備戰的張飛莫名其妙地被屬下兩個無名下將輕鬆殺掉了,輕鬆殺掉張飛的張達、範強(演義中為範疆),輕鬆地把張飛首級送到了東吳。身經百戰有勇有謀而且兼任司隸校尉的張飛,內衛鬆懈得令人不可思議,讓人不能不懷疑是蜀中士族集團下的手——張飛當是的副手,是國舅吳懿的族弟吳班,吳懿後來升任車騎將軍、吳班升任驃騎將軍。

綜合以上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蜀漢陣營當時已經矛盾重重,蜀中文官要和荊州武將要戰,文官中諸葛亮要戰武將中趙雲要和,劉備被搞得焦頭爛額。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蜀中士族之所以力勸劉備稱帝,實際是釜底抽薪之計,想把劉備陷在溫柔鄉里不思進取,這樣就能免得蜀中兒郎去當炮灰。而不徵東吳奪回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了一個笑話,再加上他跟關羽關係也不錯,所以他不可能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反對伐吳,是演義的說法,正史中沒有,也不可能有。

只有趙雲看到了劉備整軍備戰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危機,所以才冒著得罪荊州諸將和諸葛亮的風險,出面勸阻。劉備也不是傻子,所以他出兵伐吳,帶的是蜀中劉璋舊部,魏延趙雲等人必須留守後方,否則他萬一前方失利後方失火,就又回到赤壁之戰前房屋一間地無一壟的窘境了。

劉備伐吳是不得不為(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和重要跳板,伐魏有多難,諸葛亮深有體會),但是內部的紛爭,已經註定了劉備此行必將以失敗告終——蜀中諸將明顯是出工不出力,打順風仗可以,玩命的事情不幹。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夷陵之戰實際是一場擊潰戰,前半程打得順風順水,吳班、馮習在秭歸擊敗了吳將陸議(就是陸遜)、李異、劉阿(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但是一遇到真正抵抗,劉備的四五萬大軍馬上潰敗。

劉備首戰失利,並沒有撤回成都,而是馬上收攏人馬,急調趙雲帶領本部人馬出川,這不是為了救命,而是準備背水一戰:“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這裡我們就要提出三個問題了:第一、劉備兵敗不返回成都,是不是對蜀中士族已經完全失望?第二、如果夷陵之戰不是擊潰戰而是殲滅戰,劉備又哪裡還有力量能讓孫權感到恐懼?第三、劉備急調趙雲,接下來會不會徵召魏延等荊州舊部再戰江東?

從關羽被害到劉備興兵復仇,期間蜀漢有多亂,劉備的日子有多難?

​劉備答應孫權的求和請求,未嘗不是爭取時間調兵遣將。但恰恰就是在這個時候,劉備開始拉肚子,而且半生戎馬身強力壯的劉備,就這麼拉死了,除了憋氣窩火之外,可能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

這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劉備在關羽犧牲後的日子有多難了:不替關羽報仇,就會寒了荊州舊部的心,不奪回荊州,逐鹿中原就是泡影;起兵伐吳,厭戰而離心離德的蜀中士族,又會掣肘下絆子。進退維谷,劉備面對的其實是一道無解的難題。請問讀者諸君,換做您是劉備,又該怎麼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