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出土於鄯善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魏書》

大意是說:劉備敗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是劉備過去的茂才,率領步兵和騎兵迎接劉備。劉備跟隨袁譚到平原,袁譚遣人飛馳去報告袁紹。袁紹派遣大將在道路上迎接劉備,親自離開鄴城二百里迎接,與劉備相見。王沈《魏書》說:劉備歸袁紹後,袁紹父子對劉備傾心敬重

從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時,抽身離開前線,在徐州擊敗了劉備。之後,劉備和關羽走散。劉備敗亡青州,關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許都。再後,袁紹長子袁譚,對劉備極其尊敬,親自迎接,還迅速告知了袁紹。這說明,劉備和袁紹的兒子袁譚的關係極好,受到袁譚敬重。第二,劉備見袁紹前袁紹的表現,說明他對劉備也非常敬重。袁紹之前和劉備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一次是劉備第一次投靠袁紹(那時趙雲還在袁紹軍中效命),說明劉備與袁紹的這兩次交往,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不錯,否則,袁紹如何會親自離開鄴城兩百里迎接劉備。王沈的魏書,再次佐證了袁紹父子對劉備的愛戴,一句話:劉備和袁紹,當時處在蜜月期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出土於鄯善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魏書》

大意是說:劉備敗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是劉備過去的茂才,率領步兵和騎兵迎接劉備。劉備跟隨袁譚到平原,袁譚遣人飛馳去報告袁紹。袁紹派遣大將在道路上迎接劉備,親自離開鄴城二百里迎接,與劉備相見。王沈《魏書》說:劉備歸袁紹後,袁紹父子對劉備傾心敬重

從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時,抽身離開前線,在徐州擊敗了劉備。之後,劉備和關羽走散。劉備敗亡青州,關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許都。再後,袁紹長子袁譚,對劉備極其尊敬,親自迎接,還迅速告知了袁紹。這說明,劉備和袁紹的兒子袁譚的關係極好,受到袁譚敬重。第二,劉備見袁紹前袁紹的表現,說明他對劉備也非常敬重。袁紹之前和劉備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一次是劉備第一次投靠袁紹(那時趙雲還在袁紹軍中效命),說明劉備與袁紹的這兩次交往,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不錯,否則,袁紹如何會親自離開鄴城兩百里迎接劉備。王沈的魏書,再次佐證了袁紹父子對劉備的愛戴,一句話:劉備和袁紹,當時處在蜜月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當然,二位如此相投,也不全是私交好這一緣由。袁紹當時正在官渡和曹操對峙,因此,袁紹和劉備,自然而然站在了一條戰線上,這是其一。劉備是英雄,這個在當時已是人們公認的了。劉備的優勢,在於非常能得人心,而且劉備的能得人心,完全不是出於權謀,是他的的確確是那種和人交心的主公。比如,他在徐州,比如,他在荊州,以及後來在益州,都是剛去不久,就已經非常得人心了。熟悉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備剛去荊州不久,劉表就因劉備強大的收人心能力而忌憚劉備;劉備剛去益州,劉璋也因同樣的原因而忌憚劉備。可以說,劉備能得人心,純粹是他的天賦。因此,這樣一個人,既和曹操不共戴天,又是一位英雄,又非常能得人心,袁紹自然要重用劉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看關羽。關羽投降曹操時,劉備和袁紹正處在蜜月期。《武帝紀》中明確記載,曹操知道關羽必然不會久留,只是關羽一定要報答曹公才會離開曹操。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在曹操軍中時,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一定會想方設法離開曹營。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出土於鄯善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魏書》

大意是說:劉備敗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是劉備過去的茂才,率領步兵和騎兵迎接劉備。劉備跟隨袁譚到平原,袁譚遣人飛馳去報告袁紹。袁紹派遣大將在道路上迎接劉備,親自離開鄴城二百里迎接,與劉備相見。王沈《魏書》說:劉備歸袁紹後,袁紹父子對劉備傾心敬重

從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時,抽身離開前線,在徐州擊敗了劉備。之後,劉備和關羽走散。劉備敗亡青州,關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許都。再後,袁紹長子袁譚,對劉備極其尊敬,親自迎接,還迅速告知了袁紹。這說明,劉備和袁紹的兒子袁譚的關係極好,受到袁譚敬重。第二,劉備見袁紹前袁紹的表現,說明他對劉備也非常敬重。袁紹之前和劉備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一次是劉備第一次投靠袁紹(那時趙雲還在袁紹軍中效命),說明劉備與袁紹的這兩次交往,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不錯,否則,袁紹如何會親自離開鄴城兩百里迎接劉備。王沈的魏書,再次佐證了袁紹父子對劉備的愛戴,一句話:劉備和袁紹,當時處在蜜月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當然,二位如此相投,也不全是私交好這一緣由。袁紹當時正在官渡和曹操對峙,因此,袁紹和劉備,自然而然站在了一條戰線上,這是其一。劉備是英雄,這個在當時已是人們公認的了。劉備的優勢,在於非常能得人心,而且劉備的能得人心,完全不是出於權謀,是他的的確確是那種和人交心的主公。比如,他在徐州,比如,他在荊州,以及後來在益州,都是剛去不久,就已經非常得人心了。熟悉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備剛去荊州不久,劉表就因劉備強大的收人心能力而忌憚劉備;劉備剛去益州,劉璋也因同樣的原因而忌憚劉備。可以說,劉備能得人心,純粹是他的天賦。因此,這樣一個人,既和曹操不共戴天,又是一位英雄,又非常能得人心,袁紹自然要重用劉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看關羽。關羽投降曹操時,劉備和袁紹正處在蜜月期。《武帝紀》中明確記載,曹操知道關羽必然不會久留,只是關羽一定要報答曹公才會離開曹操。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在曹操軍中時,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一定會想方設法離開曹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關羽如此,劉備必然也是如此。當時,關羽和張飛依然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將領,而且三位關係非常好,劉備在袁紹軍中,一定會想方設法尋找關羽的下落,如果他找到了關羽的下落,也一定會想方設法與關羽團聚。而且,劉備自然是不可能去曹操軍中的,因此,要麼劉備離開袁紹,關羽離開曹操,二人相聚;要麼關羽投靠袁紹,和劉備一起幫助袁紹,打敗曹操。

劉備的這些想法,袁紹不可能不知道,劉備也必然會想盡辦法讓關羽來到袁紹軍中——雖然不是為袁紹效命,但也可以如之後劉備去汝南聯合劉闢那樣,擾亂曹操後方。袁紹知道這些想法,袁紹的首席大將顏良,如何能不知道?既然顏良知道,那麼顏良就明白關羽並非是自己的敵人,而是不得已才投降了曹操,從而不設防備。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出土於鄯善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魏書》

大意是說:劉備敗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是劉備過去的茂才,率領步兵和騎兵迎接劉備。劉備跟隨袁譚到平原,袁譚遣人飛馳去報告袁紹。袁紹派遣大將在道路上迎接劉備,親自離開鄴城二百里迎接,與劉備相見。王沈《魏書》說:劉備歸袁紹後,袁紹父子對劉備傾心敬重

從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時,抽身離開前線,在徐州擊敗了劉備。之後,劉備和關羽走散。劉備敗亡青州,關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許都。再後,袁紹長子袁譚,對劉備極其尊敬,親自迎接,還迅速告知了袁紹。這說明,劉備和袁紹的兒子袁譚的關係極好,受到袁譚敬重。第二,劉備見袁紹前袁紹的表現,說明他對劉備也非常敬重。袁紹之前和劉備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一次是劉備第一次投靠袁紹(那時趙雲還在袁紹軍中效命),說明劉備與袁紹的這兩次交往,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不錯,否則,袁紹如何會親自離開鄴城兩百里迎接劉備。王沈的魏書,再次佐證了袁紹父子對劉備的愛戴,一句話:劉備和袁紹,當時處在蜜月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當然,二位如此相投,也不全是私交好這一緣由。袁紹當時正在官渡和曹操對峙,因此,袁紹和劉備,自然而然站在了一條戰線上,這是其一。劉備是英雄,這個在當時已是人們公認的了。劉備的優勢,在於非常能得人心,而且劉備的能得人心,完全不是出於權謀,是他的的確確是那種和人交心的主公。比如,他在徐州,比如,他在荊州,以及後來在益州,都是剛去不久,就已經非常得人心了。熟悉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備剛去荊州不久,劉表就因劉備強大的收人心能力而忌憚劉備;劉備剛去益州,劉璋也因同樣的原因而忌憚劉備。可以說,劉備能得人心,純粹是他的天賦。因此,這樣一個人,既和曹操不共戴天,又是一位英雄,又非常能得人心,袁紹自然要重用劉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看關羽。關羽投降曹操時,劉備和袁紹正處在蜜月期。《武帝紀》中明確記載,曹操知道關羽必然不會久留,只是關羽一定要報答曹公才會離開曹操。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在曹操軍中時,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一定會想方設法離開曹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關羽如此,劉備必然也是如此。當時,關羽和張飛依然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將領,而且三位關係非常好,劉備在袁紹軍中,一定會想方設法尋找關羽的下落,如果他找到了關羽的下落,也一定會想方設法與關羽團聚。而且,劉備自然是不可能去曹操軍中的,因此,要麼劉備離開袁紹,關羽離開曹操,二人相聚;要麼關羽投靠袁紹,和劉備一起幫助袁紹,打敗曹操。

劉備的這些想法,袁紹不可能不知道,劉備也必然會想盡辦法讓關羽來到袁紹軍中——雖然不是為袁紹效命,但也可以如之後劉備去汝南聯合劉闢那樣,擾亂曹操後方。袁紹知道這些想法,袁紹的首席大將顏良,如何能不知道?既然顏良知道,那麼顏良就明白關羽並非是自己的敵人,而是不得已才投降了曹操,從而不設防備。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因此,關羽斬顏良這事,很可能是這樣:曹操大軍和顏良大軍對峙,顏良知道關羽在曹操軍中,而且關羽也不是真心要降曹操,所以對關羽並無很強的戒心。之後,曹操遣張遼為先鋒,關羽為副將,率領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的過程中,關羽難免會與顏良照面,此時,顏良自然能識別出這位赤面長鬚的美髯公,關羽卻不能,他只知道這是敵軍統帥。因此,關羽極有可能是在顏良措手不及時,一槍刺死了顏良,因而,關羽之殺顏良,或許並沒有正史記載那麼匪夷所思,而是“偷襲得手”。順便,關羽在歷史上使用的也不是什麼青龍刀,而可能是槊或長矛一類的捅刺兵器,一方面,那時候還沒有青龍刀這種兵器,另外,那時候絕大多數將領在上陣時,都用矛或槊,比如呂布。

從關羽斬顏良這事,我們還能輻射出另一個問題:為何當時打仗,會出現幾百人大敗幾萬大軍的情況?

張遼在合肥,幹過這事;曹仁在江陵,幹過這事。張遼率領八百人,曹仁更威猛,只有十幾人。然而,二位花了一上午,在數萬大軍之中,進進出出,如入無人之境。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因為一下三個原因。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出土於鄯善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魏書》

大意是說:劉備敗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是劉備過去的茂才,率領步兵和騎兵迎接劉備。劉備跟隨袁譚到平原,袁譚遣人飛馳去報告袁紹。袁紹派遣大將在道路上迎接劉備,親自離開鄴城二百里迎接,與劉備相見。王沈《魏書》說:劉備歸袁紹後,袁紹父子對劉備傾心敬重

從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時,抽身離開前線,在徐州擊敗了劉備。之後,劉備和關羽走散。劉備敗亡青州,關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許都。再後,袁紹長子袁譚,對劉備極其尊敬,親自迎接,還迅速告知了袁紹。這說明,劉備和袁紹的兒子袁譚的關係極好,受到袁譚敬重。第二,劉備見袁紹前袁紹的表現,說明他對劉備也非常敬重。袁紹之前和劉備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一次是劉備第一次投靠袁紹(那時趙雲還在袁紹軍中效命),說明劉備與袁紹的這兩次交往,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不錯,否則,袁紹如何會親自離開鄴城兩百里迎接劉備。王沈的魏書,再次佐證了袁紹父子對劉備的愛戴,一句話:劉備和袁紹,當時處在蜜月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當然,二位如此相投,也不全是私交好這一緣由。袁紹當時正在官渡和曹操對峙,因此,袁紹和劉備,自然而然站在了一條戰線上,這是其一。劉備是英雄,這個在當時已是人們公認的了。劉備的優勢,在於非常能得人心,而且劉備的能得人心,完全不是出於權謀,是他的的確確是那種和人交心的主公。比如,他在徐州,比如,他在荊州,以及後來在益州,都是剛去不久,就已經非常得人心了。熟悉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備剛去荊州不久,劉表就因劉備強大的收人心能力而忌憚劉備;劉備剛去益州,劉璋也因同樣的原因而忌憚劉備。可以說,劉備能得人心,純粹是他的天賦。因此,這樣一個人,既和曹操不共戴天,又是一位英雄,又非常能得人心,袁紹自然要重用劉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看關羽。關羽投降曹操時,劉備和袁紹正處在蜜月期。《武帝紀》中明確記載,曹操知道關羽必然不會久留,只是關羽一定要報答曹公才會離開曹操。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在曹操軍中時,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一定會想方設法離開曹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關羽如此,劉備必然也是如此。當時,關羽和張飛依然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將領,而且三位關係非常好,劉備在袁紹軍中,一定會想方設法尋找關羽的下落,如果他找到了關羽的下落,也一定會想方設法與關羽團聚。而且,劉備自然是不可能去曹操軍中的,因此,要麼劉備離開袁紹,關羽離開曹操,二人相聚;要麼關羽投靠袁紹,和劉備一起幫助袁紹,打敗曹操。

劉備的這些想法,袁紹不可能不知道,劉備也必然會想盡辦法讓關羽來到袁紹軍中——雖然不是為袁紹效命,但也可以如之後劉備去汝南聯合劉闢那樣,擾亂曹操後方。袁紹知道這些想法,袁紹的首席大將顏良,如何能不知道?既然顏良知道,那麼顏良就明白關羽並非是自己的敵人,而是不得已才投降了曹操,從而不設防備。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因此,關羽斬顏良這事,很可能是這樣:曹操大軍和顏良大軍對峙,顏良知道關羽在曹操軍中,而且關羽也不是真心要降曹操,所以對關羽並無很強的戒心。之後,曹操遣張遼為先鋒,關羽為副將,率領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的過程中,關羽難免會與顏良照面,此時,顏良自然能識別出這位赤面長鬚的美髯公,關羽卻不能,他只知道這是敵軍統帥。因此,關羽極有可能是在顏良措手不及時,一槍刺死了顏良,因而,關羽之殺顏良,或許並沒有正史記載那麼匪夷所思,而是“偷襲得手”。順便,關羽在歷史上使用的也不是什麼青龍刀,而可能是槊或長矛一類的捅刺兵器,一方面,那時候還沒有青龍刀這種兵器,另外,那時候絕大多數將領在上陣時,都用矛或槊,比如呂布。

從關羽斬顏良這事,我們還能輻射出另一個問題:為何當時打仗,會出現幾百人大敗幾萬大軍的情況?

張遼在合肥,幹過這事;曹仁在江陵,幹過這事。張遼率領八百人,曹仁更威猛,只有十幾人。然而,二位花了一上午,在數萬大軍之中,進進出出,如入無人之境。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因為一下三個原因。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首先,是突然性。張遼在合肥攻破孫權十萬大軍一戰,是臨陣突襲的代表作品。張遼衝鋒的時間,選擇了“平旦”,就是清晨五點那會兒,太陽剛剛過地平線。這個時候,東吳大軍必然不會充分防備,但是張遼一方,卻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第二,其實幾百人攻破幾萬人這種說法,很有迷惑性。人們一聽到這種說法,往往會產生一種聯想,幾百個人,和幾萬人都交過手,然後還能戰勝他們,實則不然。幾萬人的大軍,光連營,少則數裡,多則十幾裡。官渡之戰時,袁紹有十萬大軍,當時袁紹大軍的連營,就是十幾里長。這麼長的連營,張遼只有八百人衝入,其它地方的孫權大軍,怎麼可能反應過來。即便能反應過來,又如何能直接參戰,畢竟能直接與張遼等人交手的,也只有他身邊那幾百人。因此,所謂幾百破幾萬,並不是真的幾百人和幾萬人交戰,然後還打敗了幾萬人,而是幾百人與幾百人交戰,打敗了對方,其餘的大軍,要麼待在營裡,要麼愛莫能助。

"

關羽斬顏良這事,正史這麼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大意是說:關羽望見顏良大將麾蓋,騎馬衝入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梟顏良首而回軍,袁紹大將沒有能夠抵擋的,於是白馬之圍被解。關羽這處記載,初看自覺匪夷所思。古代行軍打仗,大將單挑之事非常罕見,何況陣斬,還是單人單馬斬大將。要麼就是記載方面的問題,要麼真是神一級別的表現了。

後來對這事的唏噓,主要與張遼有關。《武帝紀》和《張遼傳》中,都記載了破顏良時,張遼為正,關羽副之一事。按此兩傳之載,則當時不但只有張遼和關羽兩將進攻顏良大軍,必然還會帶一些手下衝入,如張遼合肥八百破十萬一戰。如果此記載可信度更大,則關羽之斬顏良,就好理解得多了。也許並不是關羽一人一馬衝入顏良大軍,肆無忌憚將他砍掉,還能毫髮無損回軍,當時有可能是張遼和關羽,率領一些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時,斬掉了顏良。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然而,三國後千餘年出土的一本古書,有一段白馬之戰的記載,可能會重塑人們的歷史認知。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出土於鄯善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魏書》

大意是說:劉備敗亡青州。青州刺史袁譚(袁紹長子),是劉備過去的茂才,率領步兵和騎兵迎接劉備。劉備跟隨袁譚到平原,袁譚遣人飛馳去報告袁紹。袁紹派遣大將在道路上迎接劉備,親自離開鄴城二百里迎接,與劉備相見。王沈《魏書》說:劉備歸袁紹後,袁紹父子對劉備傾心敬重

從這則史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首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時,抽身離開前線,在徐州擊敗了劉備。之後,劉備和關羽走散。劉備敗亡青州,關羽被曹操活捉,去了許都。再後,袁紹長子袁譚,對劉備極其尊敬,親自迎接,還迅速告知了袁紹。這說明,劉備和袁紹的兒子袁譚的關係極好,受到袁譚敬重。第二,劉備見袁紹前袁紹的表現,說明他對劉備也非常敬重。袁紹之前和劉備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一次是劉備第一次投靠袁紹(那時趙雲還在袁紹軍中效命),說明劉備與袁紹的這兩次交往,二人的關係也非常不錯,否則,袁紹如何會親自離開鄴城兩百里迎接劉備。王沈的魏書,再次佐證了袁紹父子對劉備的愛戴,一句話:劉備和袁紹,當時處在蜜月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當然,二位如此相投,也不全是私交好這一緣由。袁紹當時正在官渡和曹操對峙,因此,袁紹和劉備,自然而然站在了一條戰線上,這是其一。劉備是英雄,這個在當時已是人們公認的了。劉備的優勢,在於非常能得人心,而且劉備的能得人心,完全不是出於權謀,是他的的確確是那種和人交心的主公。比如,他在徐州,比如,他在荊州,以及後來在益州,都是剛去不久,就已經非常得人心了。熟悉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備剛去荊州不久,劉表就因劉備強大的收人心能力而忌憚劉備;劉備剛去益州,劉璋也因同樣的原因而忌憚劉備。可以說,劉備能得人心,純粹是他的天賦。因此,這樣一個人,既和曹操不共戴天,又是一位英雄,又非常能得人心,袁紹自然要重用劉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再看關羽。關羽投降曹操時,劉備和袁紹正處在蜜月期。《武帝紀》中明確記載,曹操知道關羽必然不會久留,只是關羽一定要報答曹公才會離開曹操。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在曹操軍中時,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一定會想方設法離開曹營。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關羽如此,劉備必然也是如此。當時,關羽和張飛依然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將領,而且三位關係非常好,劉備在袁紹軍中,一定會想方設法尋找關羽的下落,如果他找到了關羽的下落,也一定會想方設法與關羽團聚。而且,劉備自然是不可能去曹操軍中的,因此,要麼劉備離開袁紹,關羽離開曹操,二人相聚;要麼關羽投靠袁紹,和劉備一起幫助袁紹,打敗曹操。

劉備的這些想法,袁紹不可能不知道,劉備也必然會想盡辦法讓關羽來到袁紹軍中——雖然不是為袁紹效命,但也可以如之後劉備去汝南聯合劉闢那樣,擾亂曹操後方。袁紹知道這些想法,袁紹的首席大將顏良,如何能不知道?既然顏良知道,那麼顏良就明白關羽並非是自己的敵人,而是不得已才投降了曹操,從而不設防備。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因此,關羽斬顏良這事,很可能是這樣:曹操大軍和顏良大軍對峙,顏良知道關羽在曹操軍中,而且關羽也不是真心要降曹操,所以對關羽並無很強的戒心。之後,曹操遣張遼為先鋒,關羽為副將,率領人馬衝入顏良大軍之中,在交戰的過程中,關羽難免會與顏良照面,此時,顏良自然能識別出這位赤面長鬚的美髯公,關羽卻不能,他只知道這是敵軍統帥。因此,關羽極有可能是在顏良措手不及時,一槍刺死了顏良,因而,關羽之殺顏良,或許並沒有正史記載那麼匪夷所思,而是“偷襲得手”。順便,關羽在歷史上使用的也不是什麼青龍刀,而可能是槊或長矛一類的捅刺兵器,一方面,那時候還沒有青龍刀這種兵器,另外,那時候絕大多數將領在上陣時,都用矛或槊,比如呂布。

從關羽斬顏良這事,我們還能輻射出另一個問題:為何當時打仗,會出現幾百人大敗幾萬大軍的情況?

張遼在合肥,幹過這事;曹仁在江陵,幹過這事。張遼率領八百人,曹仁更威猛,只有十幾人。然而,二位花了一上午,在數萬大軍之中,進進出出,如入無人之境。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因為一下三個原因。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首先,是突然性。張遼在合肥攻破孫權十萬大軍一戰,是臨陣突襲的代表作品。張遼衝鋒的時間,選擇了“平旦”,就是清晨五點那會兒,太陽剛剛過地平線。這個時候,東吳大軍必然不會充分防備,但是張遼一方,卻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第二,其實幾百人攻破幾萬人這種說法,很有迷惑性。人們一聽到這種說法,往往會產生一種聯想,幾百個人,和幾萬人都交過手,然後還能戰勝他們,實則不然。幾萬人的大軍,光連營,少則數裡,多則十幾裡。官渡之戰時,袁紹有十萬大軍,當時袁紹大軍的連營,就是十幾里長。這麼長的連營,張遼只有八百人衝入,其它地方的孫權大軍,怎麼可能反應過來。即便能反應過來,又如何能直接參戰,畢竟能直接與張遼等人交手的,也只有他身邊那幾百人。因此,所謂幾百破幾萬,並不是真的幾百人和幾萬人交戰,然後還打敗了幾萬人,而是幾百人與幾百人交戰,打敗了對方,其餘的大軍,要麼待在營裡,要麼愛莫能助。

顏良到底怎麼死的,關羽真有能力秒殺顏良嗎?

第三,和正史的記載方式有關。凡正史記載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原則性問題,往往會偏袒那個被記載的人物。比如關羽斬顏良這事,在張遼傳裡,就是簡單的幾個字:破斬良。到了關羽傳裡,就洋洋灑灑幾十個字,而且記載非常生動。張遼在合肥擊破孫權大軍這事,也是如此。這件事在張遼傳中,記載非常詳細,用了幾百個字,在孫權傳裡,幾個字而已,只是簡單描述了一下孫權這場戰事的情況。而且,張遼傳中的記載,顯出張遼是大破敵軍,孫權傳中的記載,卻是孫權撤軍。這,就是原因。下面,就給大家看一看記載的差距,上一則是張遼傳對這件事的記載,下一則是吳主傳(孫權傳)對這事的記載。

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 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張遼傳》

昭兵不利,孫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孫權退。——《吳主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