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心王裡的耳識心

觀音 楞嚴經 文殊 音樂 靈江魂 2019-04-06

耳識心是由“耳根”和“聲塵”接觸,再加上“意識”的參與,因緣和合而生成的。

八識心王裡的耳識心

先說耳根:耳根同樣包括扶塵根和勝義根,扶塵根就是可見的肉耳,勝義根是真正“能聽”的根。有人認為勝義根是相關的神經纖維和大腦皮層對應的聽覺神經中樞,有人認為勝義根不可見,和對眼跟的看法一樣,我贊同後者,不過這並不是很重要,我們只需知道耳根是能了別“聲音”的器官就好了,其他的器官沒這個功能。

再說聲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以聲波的方式傳入耳中,我們的耳根能識別頻率在一定範圍內的聲波,並會因為聲波幅度強而震動耳膜產生一定的感受,但就僅此而已了。

最後說意識:當耳根和聲塵接觸,本來僅是耳根識別聲波頻率,或聲波幅度過強而震動耳膜產生感受,一切挺簡單的,然而意識一參與進來就不同了,意識會為聽到的聲音安名立相,這個聲叫吵那個聲叫靜,這調一聲那調二聲,這個聲叫張三那個聲叫李四,這個聲好聽那個聲難聽,當我們產生這些判斷和感受時,我們就說“耳識心”產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不需要物質界的振動我們也能聽到聲音,比如在夢中外界並無相關振動仍可聽到聲音,這也可部分證明——耳根裡的勝義根另有其物是不可見的。

八識心王裡的耳識心

耳根和聲塵接觸產生的各種心境,就叫做耳識界。

無明(末那識)同樣會在耳識界裡找“我是誰”,比如這是“我獨有的聲音”,這是“我喜歡的音樂”;據說海妖能迷惑水手使其喪命,很多作曲家、歌唱家、樂器專家會把自己的作品、嗓子、樂器看得如生命般貴重,就是因為無明把“我”建立在了聲音上面。

關於耳根,有個很牛的地方,在《楞嚴經》裡,文殊菩薩認為通過耳根來修行是最好的法門——叫耳根圓通法門,觀世音菩薩就是通過這個法門來找真心進而有所成就的,為什麼呢?蓋因耳朵能感知的範圍比其他幾個根要廣要細:眼只能觀六路耳卻能聽八方,更遠的地方眼睛看不見耳朵卻能聽見,有障礙物了視力會受阻聲波卻有可能還能傳到耳朵,耳朵也不象眼鼻舌身那樣想去體驗什麼還挺費力,其他器官比起耳朵來感受不常有而且還挺粗,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吧,所以用耳聽聲來修行性價比是比較高的。不過這是種概論,因每個人天生的業力和稟賦不同,修行法門對每個人的效用是不一樣的,這個因人而異。

八識心王裡的耳識心


在《楞嚴經》裡,觀音菩薩是怎麼用耳根修行的呢?看下面一段經文: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摘自《楞嚴經》

觀音菩薩先是“不聽”外界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妄心才會把虛妄無常的聲相當真跟著外面的聲音跑。聲音一會大一會小,一會這個調一會那個調,一會說我好一會說我壞,心跟著跑來跑去會很累很煩的,而菩薩是要通過修行找真心的,所以首先不會縱容她的心跟著聲音跑,當然也不是真不聽,而是把心從外界拉回來使其安住於內(反聞聞自性),入流就是入到聞性裡面了,亡所就是把所能聽見的各種差別聲相舍了不去當真(叫初入聞中入流亡所),也就是不用耳去聽而是用心去聽;然後就感受到了“寂靜相”,外面聲音的振動、平息、大小、高低“沒”了,或者嚴格的說是不能影響到她了(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然後觀音菩薩再向深處行(觀音菩薩是最喜歡往深處“行”的,比如在《心經》裡,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隨著功夫的加深,把“寂靜相”和”能聞的主體”也都舍了不取於相(這就是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於是進入到了“盡聞”的境界,“盡聞”就是當能聞(主體)的所聞的(客體)都滅盡了沒有了,所到達的一個還有某種覺知的境界。

這個“覺”的境界她也不留(住)也要舍掉(就是“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聞”也空了“覺”也空了,繼續深入就到“空”的境界,最後“空”也不住,繼續舍繼續精進深入,就覺悟到了那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了——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極圓就是大圓滿的大圓鏡智。和本體一連接,觀音菩薩“所聽到的”就是真正的實相了。

以上就是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耳根圓通法,看上去能把聽的本事越修越大,讓一個人聽聲的時候不但能“越來越不生煩惱”還能“越來越接近所聽的真相”。想來也是,我們可以感知下:如果我們用耳過於向外去聽的時候,心就會跟著聲音跑,那麼外界的聲音就很容易干擾到我們,使我們驚恐煩亂,而如果我們反過來不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變化的聲音上面,而是向內連接,聽內在的聲音,我們就會心定得很多,同時外面的聲音反而會因心定而聽得更清楚——和真心連接得越緊密一個人了知的真相就會越多。當然,要達到觀音菩薩完全用真心去聽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法門也不見得適用所有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