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

病例特點1、患者症狀典型,肌鈣蛋白陽性,但是心電圖未見明顯缺血改變,無法明確缺血部位;2、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

臨床難點1、冠脈造影提示三支病變,嚴重病變位於LAD和Diag1,為真性分叉病變,如何確定罪犯血管?2、確定罪犯血管後,考慮分叉血管直徑相近,為了減少支架重疊,預防支架內再狹窄,如何選擇術式?

病例提供者:楊人強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患者,男性,59歲。主訴:反覆胸悶5年,加重半年。

現病史

患者自訴於2012年6月開始出現心前區胸悶不適,偶有壓榨感,飽餐、情緒激動及重體力勞動時易發,休息後能緩解,每次持續數分鐘不等,伴心悸和四肢乏力,無噁心、嘔吐,無胸痛,無黑朦、暈厥,無氣促和呼吸困難,服用“麝香保心丸”後症狀能緩解,但未進一步診治。半年前患者上述症狀較前加重,發作次數頻繁,持續時間較前延長,約十餘分鐘至半小時不等,服用“麝香保心丸”後無明顯緩解。2016年6月15日我院門診行運動平板試驗提示陽性。

既往史

自訴40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胃鏡檢查提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並出血,經治療後症狀好轉;有“痛風”病史,近期無急性發作,具體用藥不詳。否認高血壓、慢性腎病和糖尿病史。有吸菸史30餘年,每天20支,無酗酒史。

體格檢查

T:36.5℃,P:68次/分,R:18次/分,BP:140/82 mmHg,神清,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乾溼性囉音,心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明顯病理性雜音。腹平軟,全腹無壓痛,雙下肢無水腫。

輔助檢查

CK:100.64 IU/L,CK-MB:8.98 IU/L, LDH:138.29 IU/L,超敏肌鈣蛋白I:1.42 ng/ML。

甘油三酯:2.2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3.88 umol/L,尿酸:519.30 umol/L,凝血功能和D-D二聚體:正常。

心電圖:

「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

診斷

1、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心功能II級;2、痛風。

評分及其對臨床實踐的意義

缺血評分:入院後6月內死亡率:2%;Grace評分:82.3。

出血評分:31;危險等級:中危;出血概率:8.6%。

GRACE評分是評估ACS患者住院期間及出院後長期死亡/心梗再發風險的預測工具。CRUSADE出血評分工具,依據患者基礎臨床特徵進行危險分層,對臨床出血事件的預測和防範起指導作用。

術前藥物使用情況

1、阿司匹林腸溶片 300 mg,2、氯吡格雷 300 mg。其他:靜脈注入肝素 6500 U。

PCI 過程描述

首先行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FFR)檢查,選用6F EBU 3.5指引導管送入主動脈竇,調整導管與左冠開口吻合,將壓力導絲送至第一對角支中段,測得FFR 0.95,注入腺苷後FFR 0.77,調整壓力導絲送至前降支,測得前降支FFR 0.88,注入腺苷後FFR 0.62,擬行Mini DK-cullotte術式。

將Runthrough導絲送入第一對角支遠端,前降支拘禁球囊保護,經Runthrough導絲送入預擴球囊擴張後,在第一對角支近端植入2.75×23 mm Firebird 2支架,壓力導絲rewire至前降支遠段,經Runthrough導絲和壓力導絲分別送入cordis 3.0×15 mm高壓球囊至第一對角支及cordis 3.5×15 mm高壓球囊至前降支進行第一次對吻擴張,透視見高壓球囊完全充盈。將Runthrough導絲與壓力導絲交換,經Runthrough導絲送入預擴球囊至前降支病變處擴張,在前降支近段植入3.5×29 mm Firebird 2支架,3.5×10 mm高壓球囊後擴。

再次經Runthrough導絲和壓力導絲分別送入cordis 3.0×15 mm高壓球囊至第一對角支及cordis 3.5×15 mm高壓球囊至前降支進行第二次對吻擴張,透視見高壓球囊完全充盈。重複造影見支架無殘餘狹窄,TIMI血流3級。撤出Runthrough導絲,經壓力導絲測得第一對角支FFR 0.98,注入腺苷後FFR 0.88,測得前降支FFR 0.98,注入腺苷後FFR 0.92。退出導絲和指引導管,結束手術。

主要 PCI 過程

「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

術後診治情況

1、阿司匹林腸溶片 100 mg qd,2、氯吡格雷 75 mg qd,3、瑞舒伐他汀 10 mg qn,4、倍他樂克緩釋片 23.75 mg qd,5、雷貝拉唑腸溶膠囊 10 mg bid。

制定此診療策略的臨床思辨過程

第一、該患者症狀典型,肌鈣蛋白陽性,但是心電圖未見缺血改變,不適合行運動平板試驗,無法定位缺血部位,需行冠脈造影檢查;第二、冠脈造影提示該冠脈三支病變,但均未達到直接PCI的程度,因此很難判斷處理哪根血管,遂對三支血管分別行FFR檢查,結果提示前降支及第一對角支FFR陽性;第三、確定罪犯血管後,考慮兩分叉血管直徑相近,為了減少支架重疊,預防支架內再狹窄,因此選擇Mini DK-cullotte術式。

點評專家

「尖鋒檔案」1例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的處理思考

江西省人民醫院 盛國太 教授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結構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老年心腦血管分會委員,江西省心臟介入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江西省心血管病學會常委。

點評內容

患者為冠脈三支病變,嚴重病變位於LAD和Diag1,為真性分叉病變。考慮多支病變需要確認罪犯血管,所以採用FFR檢查。2016年中國PCI指南中明確FFR在PCI中的指導地位,狹窄直徑沒有達到90%的患者,如果心電圖無明顯的缺血證據下,採用FFR是可以接受的。

處理真性分叉病變時,支架術式很多。術者需要根據病變特點以及與其他血管的關係等情況考慮術式,首先考慮是“單支架術式”還是“雙支架術式”,“雙支架術式”又需要考慮何種雙支架術式。分支血管直徑是關鍵性因素,患者分支血管直徑在2.5 mm以上,又為真性分叉病變,選擇“雙支架術式”是必要的,最後術者選擇Mini DK-cullotte術式,整個手術過程思路清晰,規範。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仍是當前PCI領域極富挑戰性的一個難題,儘管現行的專家共識及PCI指南傾向於採用簡單的策略治療,如“單支架術”或“必要時邊支支架術”,但對於嚴重真性分叉病變、主要血管分叉病變等,“雙支架術”治療策略依然是臨床醫生的經常選項。

改良雙對吻褲裙式支架技術(Double-Kissing Mini-Culotte, DK-Mini-culotte),旨在消除環狀限制性支架膨脹不良,降低支架再狹窄及潛在血栓風險。操作時需注意以下幾點:需對主支血管預埋保護球囊、確保手術操作安全可靠;縮短支架突入主支長度,主支支架前雙對吻擴張,完成優質最終球囊對吻、確保手術結果理想。

用藥小貼士

不同人群由於自身特點,抗血小板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近年,歐美ACS指南對於新型的P2Y12受體抑制劑有了更積極的推薦,但是新型P2Y12受體抑制劑針對東亞人群的臨床證據非常有限。東亞ACS/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的臨床研究,比如PHILO研究、KAMIR-NIH研究、PRASFIT-ACS研究結果顯示新型P2Y12受體抑制劑在東亞人群的抗缺血療效與氯吡格雷相似,但出血風險顯著增加。

患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當時胃鏡檢查提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出血,因此在選擇抗血小板治療藥物時需更為謹慎。

PLATO研究旨在比較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總出血事件兩組無顯著差異(11.6% vs 11.2%,P=0.43),但是替格瑞洛組的非CABG相關性出血事件高於氯吡格雷組(4.5% vs 3.8%,P=0.03),致死性顱內出血發生率是氯吡格雷組的10倍(0.1% vs 0.01%,P=0.0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