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容顏永駐”不僅是歷代帝王相將、達官貴人的個體追求,也是人類恆古不變、夢寐以求的共同神話。同時長壽也是一個群體、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的綜合表現。因此,追求長壽就成了人類倫理上一個非常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其形態是千姿百態的。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出現,其最終目的就是期待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生命的長久延續。在東蘭,我們將這一切歸之為“長壽文化”。

東蘭的長壽文化(或說仁壽文化、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

東蘭的長壽文化還體現在對生命的敬重,對老人的孝敬與尊崇,同時也體現在隨處可見、廣為流傳、值得稱道的良好習俗。

“補糧”是壯民族流傳至今比較古老的為老人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上林等壯民族聚居地區。傳說,人活到七八十歲便接近晚年,人生該吃的“糧”快吃完了,需要舉行儀式進行“補糧”,通過“補糧”,家中老人即可延年增壽,福泰安康。

“補糧”的方式與時間在東蘭各地略有不同。在東蘭縣三石鎮一帶,凡上了七八十歲以上年紀的老人,一旦身有不適,有個腰痠背疼、腿腳不力的,子女就要找老人的生辰八字,讓風水先生算上一卦,看是不是此生的“糧”快吃完了,若真的需要補“糧”,就選定老人生日那天或月“初一”、“十五”進行“初補”。當天要請道公做法,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乞求老人安康增壽。

在東蘭武篆,特別是江平一帶,補糧儀式就要複雜得多。其中最為隆重的是重陽節的“補糧儀式”。活動當天,參加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儀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通過“擊鼓祈福”,“燒香朝拜”、“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等環節依次進行。到“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環節時,穿著民族盛裝的壯家男女老少,會提著一大桶、一大籃的白米、墨米,排著長隊前來為老人祈福。他們首先要把米統一倒到“祈福米倉”中合成“百家米”,祈祝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各家各戶再從“祈福米倉”中各分到一袋“百家米”,拿回家給老人煮飯,吃到這些“百家米”的老人便能補糧增壽了。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容顏永駐”不僅是歷代帝王相將、達官貴人的個體追求,也是人類恆古不變、夢寐以求的共同神話。同時長壽也是一個群體、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的綜合表現。因此,追求長壽就成了人類倫理上一個非常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其形態是千姿百態的。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出現,其最終目的就是期待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生命的長久延續。在東蘭,我們將這一切歸之為“長壽文化”。

東蘭的長壽文化(或說仁壽文化、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

東蘭的長壽文化還體現在對生命的敬重,對老人的孝敬與尊崇,同時也體現在隨處可見、廣為流傳、值得稱道的良好習俗。

“補糧”是壯民族流傳至今比較古老的為老人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上林等壯民族聚居地區。傳說,人活到七八十歲便接近晚年,人生該吃的“糧”快吃完了,需要舉行儀式進行“補糧”,通過“補糧”,家中老人即可延年增壽,福泰安康。

“補糧”的方式與時間在東蘭各地略有不同。在東蘭縣三石鎮一帶,凡上了七八十歲以上年紀的老人,一旦身有不適,有個腰痠背疼、腿腳不力的,子女就要找老人的生辰八字,讓風水先生算上一卦,看是不是此生的“糧”快吃完了,若真的需要補“糧”,就選定老人生日那天或月“初一”、“十五”進行“初補”。當天要請道公做法,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乞求老人安康增壽。

在東蘭武篆,特別是江平一帶,補糧儀式就要複雜得多。其中最為隆重的是重陽節的“補糧儀式”。活動當天,參加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儀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通過“擊鼓祈福”,“燒香朝拜”、“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等環節依次進行。到“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環節時,穿著民族盛裝的壯家男女老少,會提著一大桶、一大籃的白米、墨米,排著長隊前來為老人祈福。他們首先要把米統一倒到“祈福米倉”中合成“百家米”,祈祝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各家各戶再從“祈福米倉”中各分到一袋“百家米”,拿回家給老人煮飯,吃到這些“百家米”的老人便能補糧增壽了。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容顏永駐”不僅是歷代帝王相將、達官貴人的個體追求,也是人類恆古不變、夢寐以求的共同神話。同時長壽也是一個群體、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的綜合表現。因此,追求長壽就成了人類倫理上一個非常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其形態是千姿百態的。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出現,其最終目的就是期待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生命的長久延續。在東蘭,我們將這一切歸之為“長壽文化”。

東蘭的長壽文化(或說仁壽文化、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

東蘭的長壽文化還體現在對生命的敬重,對老人的孝敬與尊崇,同時也體現在隨處可見、廣為流傳、值得稱道的良好習俗。

“補糧”是壯民族流傳至今比較古老的為老人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上林等壯民族聚居地區。傳說,人活到七八十歲便接近晚年,人生該吃的“糧”快吃完了,需要舉行儀式進行“補糧”,通過“補糧”,家中老人即可延年增壽,福泰安康。

“補糧”的方式與時間在東蘭各地略有不同。在東蘭縣三石鎮一帶,凡上了七八十歲以上年紀的老人,一旦身有不適,有個腰痠背疼、腿腳不力的,子女就要找老人的生辰八字,讓風水先生算上一卦,看是不是此生的“糧”快吃完了,若真的需要補“糧”,就選定老人生日那天或月“初一”、“十五”進行“初補”。當天要請道公做法,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乞求老人安康增壽。

在東蘭武篆,特別是江平一帶,補糧儀式就要複雜得多。其中最為隆重的是重陽節的“補糧儀式”。活動當天,參加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儀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通過“擊鼓祈福”,“燒香朝拜”、“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等環節依次進行。到“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環節時,穿著民族盛裝的壯家男女老少,會提著一大桶、一大籃的白米、墨米,排著長隊前來為老人祈福。他們首先要把米統一倒到“祈福米倉”中合成“百家米”,祈祝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各家各戶再從“祈福米倉”中各分到一袋“百家米”,拿回家給老人煮飯,吃到這些“百家米”的老人便能補糧增壽了。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2016年11月,筆者與幾位東蘭老鄉到美國和加拿大遠行旅遊,要返程的那頭一天晚上,我們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個大型的購物超市閒逛,走到那琳琅滿目的米鋪面鋪前,女老鄉拉著他丈夫的手說:“我們家奶奶近段身體一直不太好,我們是不是從這裡買幾把加拿大米回去給她補補糧?”她老公聞聲大為感動:“對啵!奶奶是應該補補糧了。”於是他們精心選擇了兩小袋不同品種的加拿大米,小心翼翼地裝入了他們的購物袋中。這浸入骨髓的孝道文化,已成為東蘭人在萬里之外的自覺行動。那一刻,為這一對夫妻的孝順,我感動得差點落淚。

古人云:生前能孝方為孝,死後盡孝枉徒然。秉承先輩的傳統美德,東蘭各族人民的心靈裡,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從未消逝過,它像一粒粒種子,紮根於世代繁衍的文化沃土裡,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

在東蘭,百歲壽星很少有獨居者,他們大多數都與子孫後代共同生活。東蘭縣新煙村拉卻屯,有個百歲老人叫韋電元,現年105歲,滿面紅光,雙眼炯炯有神,老人有4個兒子,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60多歲,家庭成員已發展到33人,是村裡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孫們十分孝敬老人,常爭著為老人洗腳捶背。老人不抽菸但喜歡喝少量的酒,胃口很好,一餐能吃兩碗飯,喜歡葷素搭配。有人問他有哪些養生之道,他樂哈哈地告訴說,和睦待人、開心快樂、滿足現狀,有什麼就吃什麼是他生活的常態,這與當年皇帝“惟仁者壽”的題詞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東蘭,百歲老人4代同堂、5 代同堂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容顏永駐”不僅是歷代帝王相將、達官貴人的個體追求,也是人類恆古不變、夢寐以求的共同神話。同時長壽也是一個群體、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的綜合表現。因此,追求長壽就成了人類倫理上一個非常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其形態是千姿百態的。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出現,其最終目的就是期待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生命的長久延續。在東蘭,我們將這一切歸之為“長壽文化”。

東蘭的長壽文化(或說仁壽文化、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

東蘭的長壽文化還體現在對生命的敬重,對老人的孝敬與尊崇,同時也體現在隨處可見、廣為流傳、值得稱道的良好習俗。

“補糧”是壯民族流傳至今比較古老的為老人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上林等壯民族聚居地區。傳說,人活到七八十歲便接近晚年,人生該吃的“糧”快吃完了,需要舉行儀式進行“補糧”,通過“補糧”,家中老人即可延年增壽,福泰安康。

“補糧”的方式與時間在東蘭各地略有不同。在東蘭縣三石鎮一帶,凡上了七八十歲以上年紀的老人,一旦身有不適,有個腰痠背疼、腿腳不力的,子女就要找老人的生辰八字,讓風水先生算上一卦,看是不是此生的“糧”快吃完了,若真的需要補“糧”,就選定老人生日那天或月“初一”、“十五”進行“初補”。當天要請道公做法,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乞求老人安康增壽。

在東蘭武篆,特別是江平一帶,補糧儀式就要複雜得多。其中最為隆重的是重陽節的“補糧儀式”。活動當天,參加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儀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通過“擊鼓祈福”,“燒香朝拜”、“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等環節依次進行。到“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環節時,穿著民族盛裝的壯家男女老少,會提著一大桶、一大籃的白米、墨米,排著長隊前來為老人祈福。他們首先要把米統一倒到“祈福米倉”中合成“百家米”,祈祝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各家各戶再從“祈福米倉”中各分到一袋“百家米”,拿回家給老人煮飯,吃到這些“百家米”的老人便能補糧增壽了。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2016年11月,筆者與幾位東蘭老鄉到美國和加拿大遠行旅遊,要返程的那頭一天晚上,我們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個大型的購物超市閒逛,走到那琳琅滿目的米鋪面鋪前,女老鄉拉著他丈夫的手說:“我們家奶奶近段身體一直不太好,我們是不是從這裡買幾把加拿大米回去給她補補糧?”她老公聞聲大為感動:“對啵!奶奶是應該補補糧了。”於是他們精心選擇了兩小袋不同品種的加拿大米,小心翼翼地裝入了他們的購物袋中。這浸入骨髓的孝道文化,已成為東蘭人在萬里之外的自覺行動。那一刻,為這一對夫妻的孝順,我感動得差點落淚。

古人云:生前能孝方為孝,死後盡孝枉徒然。秉承先輩的傳統美德,東蘭各族人民的心靈裡,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從未消逝過,它像一粒粒種子,紮根於世代繁衍的文化沃土裡,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

在東蘭,百歲壽星很少有獨居者,他們大多數都與子孫後代共同生活。東蘭縣新煙村拉卻屯,有個百歲老人叫韋電元,現年105歲,滿面紅光,雙眼炯炯有神,老人有4個兒子,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60多歲,家庭成員已發展到33人,是村裡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孫們十分孝敬老人,常爭著為老人洗腳捶背。老人不抽菸但喜歡喝少量的酒,胃口很好,一餐能吃兩碗飯,喜歡葷素搭配。有人問他有哪些養生之道,他樂哈哈地告訴說,和睦待人、開心快樂、滿足現狀,有什麼就吃什麼是他生活的常態,這與當年皇帝“惟仁者壽”的題詞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東蘭,百歲老人4代同堂、5 代同堂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容顏永駐”不僅是歷代帝王相將、達官貴人的個體追求,也是人類恆古不變、夢寐以求的共同神話。同時長壽也是一個群體、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的綜合表現。因此,追求長壽就成了人類倫理上一個非常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其形態是千姿百態的。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出現,其最終目的就是期待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生命的長久延續。在東蘭,我們將這一切歸之為“長壽文化”。

東蘭的長壽文化(或說仁壽文化、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

東蘭的長壽文化還體現在對生命的敬重,對老人的孝敬與尊崇,同時也體現在隨處可見、廣為流傳、值得稱道的良好習俗。

“補糧”是壯民族流傳至今比較古老的為老人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上林等壯民族聚居地區。傳說,人活到七八十歲便接近晚年,人生該吃的“糧”快吃完了,需要舉行儀式進行“補糧”,通過“補糧”,家中老人即可延年增壽,福泰安康。

“補糧”的方式與時間在東蘭各地略有不同。在東蘭縣三石鎮一帶,凡上了七八十歲以上年紀的老人,一旦身有不適,有個腰痠背疼、腿腳不力的,子女就要找老人的生辰八字,讓風水先生算上一卦,看是不是此生的“糧”快吃完了,若真的需要補“糧”,就選定老人生日那天或月“初一”、“十五”進行“初補”。當天要請道公做法,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乞求老人安康增壽。

在東蘭武篆,特別是江平一帶,補糧儀式就要複雜得多。其中最為隆重的是重陽節的“補糧儀式”。活動當天,參加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儀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通過“擊鼓祈福”,“燒香朝拜”、“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等環節依次進行。到“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環節時,穿著民族盛裝的壯家男女老少,會提著一大桶、一大籃的白米、墨米,排著長隊前來為老人祈福。他們首先要把米統一倒到“祈福米倉”中合成“百家米”,祈祝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各家各戶再從“祈福米倉”中各分到一袋“百家米”,拿回家給老人煮飯,吃到這些“百家米”的老人便能補糧增壽了。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2016年11月,筆者與幾位東蘭老鄉到美國和加拿大遠行旅遊,要返程的那頭一天晚上,我們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個大型的購物超市閒逛,走到那琳琅滿目的米鋪面鋪前,女老鄉拉著他丈夫的手說:“我們家奶奶近段身體一直不太好,我們是不是從這裡買幾把加拿大米回去給她補補糧?”她老公聞聲大為感動:“對啵!奶奶是應該補補糧了。”於是他們精心選擇了兩小袋不同品種的加拿大米,小心翼翼地裝入了他們的購物袋中。這浸入骨髓的孝道文化,已成為東蘭人在萬里之外的自覺行動。那一刻,為這一對夫妻的孝順,我感動得差點落淚。

古人云:生前能孝方為孝,死後盡孝枉徒然。秉承先輩的傳統美德,東蘭各族人民的心靈裡,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從未消逝過,它像一粒粒種子,紮根於世代繁衍的文化沃土裡,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

在東蘭,百歲壽星很少有獨居者,他們大多數都與子孫後代共同生活。東蘭縣新煙村拉卻屯,有個百歲老人叫韋電元,現年105歲,滿面紅光,雙眼炯炯有神,老人有4個兒子,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60多歲,家庭成員已發展到33人,是村裡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孫們十分孝敬老人,常爭著為老人洗腳捶背。老人不抽菸但喜歡喝少量的酒,胃口很好,一餐能吃兩碗飯,喜歡葷素搭配。有人問他有哪些養生之道,他樂哈哈地告訴說,和睦待人、開心快樂、滿足現狀,有什麼就吃什麼是他生活的常態,這與當年皇帝“惟仁者壽”的題詞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東蘭,百歲老人4代同堂、5 代同堂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川、空氣、水質、食物等等元素,也構成了東蘭長壽現象的天然密碼。東蘭青山環抱,綠水長流,每一處都是大自然的精心之作,每一個與世無爭的村落,便是安靜從容的世外桃源,一個個村寨是一個個天然的氧吧。據資料表明,截止2018年2月,東蘭全縣保有森林面積18.7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72%,良好的森林植被,使大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3~9萬個,是一般大中城市的幾百倍、上千倍,是名副其實的“人間淨土”,是嶺南地區理想的避暑勝地,是無數長壽老人頤養天年的“天然氧吧”。

東蘭的長壽老人,也得到黨委政府的關愛。中共東蘭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老齡事業,積極完善和落實老年養老、醫療等優待政策。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預算安排“長壽補貼”資金,分別給80、90、10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每人每月數額不等的長壽補貼。2011年以來,全縣投入幾億元建設和完善鄉鎮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和鄉村敬老院。2013年,縣人民政府又印發實施《東蘭縣80週歲以上老齡老人生活補貼發放工作方案》,進一步提高高齡補貼標準。每年重陽節,都安排全縣領導幹部給壽星祝壽祈福。尊老敬老愛老在東蘭已蔚然成風。

如今,這些80歲、90歲、100歲的東蘭壽星,正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河永伴,匯聚成一個星光燦爛的群體。這些群體,正如夜空中一顆顆亮晶晶的星星,正分佈在巴則山下、紅水河畔的東蘭大地,從而延續著“長壽之鄉”的萬家燈火,指引著世人對長壽密碼研究的漫漫征程。( 張頻 )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今年五一長假,我帶著幾位對東蘭神往已久的大學同學,在東蘭作了幾天快樂無比的鄉村遊。只見五月的東蘭,山山嶺嶺蒼翠欲滴,那墨綠,青綠,嫩綠把一個夏天裝扮得生機而有活力。返程的那天早上,迎著早晨徐徐的清風,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拔群廣場。正組織大家合影留念時,迎面走來十幾位說說笑笑、悠然散步的長者,其中有好幾位是我的中小學老師。

“這位不是韋忠誠老人嗎?”在與大家握手寒暄的那一刻,我發現走在中間這位是我以前曾經採訪過的抗戰老兵。

“對,我是韋忠誠。我今年101歲了!”

“哇!這就是傳說中的百歲老人?!”

“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百歲老人呀?”

“101歲的老人了,您還能出來這麼散步?”

聽了老人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與老人握手、問候、合影,一種突至而來的幸福立刻凝固成同學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

“這位老人是我們縣非常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名身經百戰的抗戰老兵。他當年曾參加過著名的‘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的名字是當年胡耀邦給起的。2015年8月他曾赴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接受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集體檢閱。”我第一次充當導遊,不無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韋老的情況。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其實,像韋忠誠老人這樣健康硬朗的百歲老人,在東蘭城鄉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比比皆是。他們朗朗的笑聲,讓歷史變得溫暖,讓歲月滿含溫情。

東蘭,是一片長壽樂土。在漫長的歲月裡,人們與山水相互交融,人與人心靈相通,加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造就了東蘭優良的生活環境,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長壽老人,形成一方璀璨的壽星群落。

有一組原始數據,一定會讓你對“東蘭長壽之鄉”心服口服——

2013年初,河池市民政局對全市80歲以上老人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7月9日,河池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逾100歲的壽星人數為729人,其中金城江區27位、宜州68人、羅城55人、環江24人、南丹15人、天峨24人、鳳山66人、東蘭92人,巴馬86人、都安200人、大化72人。

而百歲老人佔全縣人口的10萬分比,金城江區8.0、宜州市10.3、羅城14.5、環江6.3、南丹4.8、天峨14.3、東蘭31.7、巴馬30.8、鳳山30.7、都安28.3、大化15.6。全市平均17.4。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區域每10萬人口中有7.5位以上百歲老人,該區域即可稱為“長壽之鄉”了。2013年7月,東蘭縣戶籍人口為29萬,80歲以上人口4494人.百歲以上老人92人(其中110歲以上4人)。平均每10萬人口的百歲老人為31.7人,是世界標準的4倍多,比例之高,居全市之首。由此,2013年3月,東蘭縣從北京捧回了“中國長壽之鄉”的金色牌匾。

眾多壽星,就閃耀在東蘭這片長壽福地。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容顏永駐”不僅是歷代帝王相將、達官貴人的個體追求,也是人類恆古不變、夢寐以求的共同神話。同時長壽也是一個群體、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軟硬實力的綜合表現。因此,追求長壽就成了人類倫理上一個非常積極的價值取向。

當然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其形態是千姿百態的。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出現,其最終目的就是期待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生命的長久延續。在東蘭,我們將這一切歸之為“長壽文化”。

東蘭的長壽文化(或說仁壽文化、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

東蘭的長壽文化還體現在對生命的敬重,對老人的孝敬與尊崇,同時也體現在隨處可見、廣為流傳、值得稱道的良好習俗。

“補糧”是壯民族流傳至今比較古老的為老人祈求健康長壽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上林等壯民族聚居地區。傳說,人活到七八十歲便接近晚年,人生該吃的“糧”快吃完了,需要舉行儀式進行“補糧”,通過“補糧”,家中老人即可延年增壽,福泰安康。

“補糧”的方式與時間在東蘭各地略有不同。在東蘭縣三石鎮一帶,凡上了七八十歲以上年紀的老人,一旦身有不適,有個腰痠背疼、腿腳不力的,子女就要找老人的生辰八字,讓風水先生算上一卦,看是不是此生的“糧”快吃完了,若真的需要補“糧”,就選定老人生日那天或月“初一”、“十五”進行“初補”。當天要請道公做法,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乞求老人安康增壽。

在東蘭武篆,特別是江平一帶,補糧儀式就要複雜得多。其中最為隆重的是重陽節的“補糧儀式”。活動當天,參加人員眾多,場面宏大,儀式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尊者主持,通過“擊鼓祈福”,“燒香朝拜”、“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等環節依次進行。到“納百家米,唱長壽經”環節時,穿著民族盛裝的壯家男女老少,會提著一大桶、一大籃的白米、墨米,排著長隊前來為老人祈福。他們首先要把米統一倒到“祈福米倉”中合成“百家米”,祈祝天下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各家各戶再從“祈福米倉”中各分到一袋“百家米”,拿回家給老人煮飯,吃到這些“百家米”的老人便能補糧增壽了。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2016年11月,筆者與幾位東蘭老鄉到美國和加拿大遠行旅遊,要返程的那頭一天晚上,我們在加拿大多倫多一個大型的購物超市閒逛,走到那琳琅滿目的米鋪面鋪前,女老鄉拉著他丈夫的手說:“我們家奶奶近段身體一直不太好,我們是不是從這裡買幾把加拿大米回去給她補補糧?”她老公聞聲大為感動:“對啵!奶奶是應該補補糧了。”於是他們精心選擇了兩小袋不同品種的加拿大米,小心翼翼地裝入了他們的購物袋中。這浸入骨髓的孝道文化,已成為東蘭人在萬里之外的自覺行動。那一刻,為這一對夫妻的孝順,我感動得差點落淚。

古人云:生前能孝方為孝,死後盡孝枉徒然。秉承先輩的傳統美德,東蘭各族人民的心靈裡,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從未消逝過,它像一粒粒種子,紮根於世代繁衍的文化沃土裡,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

在東蘭,百歲壽星很少有獨居者,他們大多數都與子孫後代共同生活。東蘭縣新煙村拉卻屯,有個百歲老人叫韋電元,現年105歲,滿面紅光,雙眼炯炯有神,老人有4個兒子,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60多歲,家庭成員已發展到33人,是村裡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孫們十分孝敬老人,常爭著為老人洗腳捶背。老人不抽菸但喜歡喝少量的酒,胃口很好,一餐能吃兩碗飯,喜歡葷素搭配。有人問他有哪些養生之道,他樂哈哈地告訴說,和睦待人、開心快樂、滿足現狀,有什麼就吃什麼是他生活的常態,這與當年皇帝“惟仁者壽”的題詞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東蘭,百歲老人4代同堂、5 代同堂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川、空氣、水質、食物等等元素,也構成了東蘭長壽現象的天然密碼。東蘭青山環抱,綠水長流,每一處都是大自然的精心之作,每一個與世無爭的村落,便是安靜從容的世外桃源,一個個村寨是一個個天然的氧吧。據資料表明,截止2018年2月,東蘭全縣保有森林面積18.7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72%,良好的森林植被,使大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3~9萬個,是一般大中城市的幾百倍、上千倍,是名副其實的“人間淨土”,是嶺南地區理想的避暑勝地,是無數長壽老人頤養天年的“天然氧吧”。

東蘭的長壽老人,也得到黨委政府的關愛。中共東蘭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老齡事業,積極完善和落實老年養老、醫療等優待政策。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預算安排“長壽補貼”資金,分別給80、90、10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每人每月數額不等的長壽補貼。2011年以來,全縣投入幾億元建設和完善鄉鎮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和鄉村敬老院。2013年,縣人民政府又印發實施《東蘭縣80週歲以上老齡老人生活補貼發放工作方案》,進一步提高高齡補貼標準。每年重陽節,都安排全縣領導幹部給壽星祝壽祈福。尊老敬老愛老在東蘭已蔚然成風。

如今,這些80歲、90歲、100歲的東蘭壽星,正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河永伴,匯聚成一個星光燦爛的群體。這些群體,正如夜空中一顆顆亮晶晶的星星,正分佈在巴則山下、紅水河畔的東蘭大地,從而延續著“長壽之鄉”的萬家燈火,指引著世人對長壽密碼研究的漫漫征程。( 張頻 )

廣西東蘭:一片樂土養壽星

【作者簡介】張頻,男,壯族,廣西東蘭縣人,廣西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原專職編委、頻率總監,高級記者。現已退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