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什麼長大,我們只是被迫成長

正如片名《狗十三》一樣,電影所描述的故事是以十三歲的女孩和一隻狗的故事展開的。不瞭解電影內容的觀眾在第一次看到電影名時一定會不明就裡,覺得這不是一部好電影,因為“狗”似乎是罵人的話語。但看完電影后,就會覺得“狗十三”這三個字一語雙關,既概括了故事內容,又將那種憤世嫉俗的意義包含其中。

《狗十三》:什麼長大,我們只是被迫成長

片名就很有意味了,甚至英文名都沒有直譯成《Dog and Thirteen》,而是《Einstein and Einstein》,說明這個電影背後的宏大意義。中國式成長的孩子與狗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看完電影,我們會發現女孩的經歷與她養的寵物狗的經歷是一樣的,任人冷落,玩弄,拋棄的命運。

《狗十三》:什麼長大,我們只是被迫成長

中國有句古話“打一棒給一個棗”,故事中的父母對待自己的女兒就是這樣。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充滿了太多的強制束縛。比如牛奶這個符號就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左右,每次的出現都代表了這個世界對女孩的摧殘。奶奶強迫李玩喝牛奶,父親讓李玩拿牛奶敬酒,男孩給李玩喝牛奶,這些情節片段無不在表明他們只是將自己的關愛強加在孩子身上,並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狗十三》:什麼長大,我們只是被迫成長

片中的第二主角是一條狗“愛因斯坦”,李玩對愛因斯坦從排斥到接受再到喜愛,到走丟後與家人的衝突矛盾都是在表達一個孩子走向成人世界或者社會動物的過程,我們被迫接受愛因斯坦的離去,我們閉著眼去喜歡新的愛因斯坦。

《狗十三》:什麼長大,我們只是被迫成長

李玩也試著向父權挑戰,但結果以失敗告終。李玩的父親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時,選擇了暴力,一改平日裡的慈善,用暴力去迴應挑戰。事後,又為自己的暴躁去道歉,強制李玩接受自己的歉意。這樣的細節描寫將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血淋淋的展現出來,更是表明成人世界是以粗暴的方式將孩子捶打成一個適合這個社會的形狀的。

《狗十三》:什麼長大,我們只是被迫成長

電影最後,新的愛因斯坦被送去了狗肉店,或許導演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人在乎你的感受,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妥協。但愛因斯坦並沒有迎來被屠宰的命運,而是在絕食中死去。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隱喻:即便我們與成人世界的抗爭以失敗告終,但我們曾經抗爭過,這就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