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鞏義前,我略做了一下功課。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鞏義,詩聖杜甫的故鄉,北宋皇陵所在地。就衝這兩點,我更得去了。杜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顆光耀千古的盛唐巨星,是讀書人,應該去他的誕生地朝聖的。而我所居住的寧波中心城區海曙,也跟杜甫有那麼絲關聯。因為,它的得名始於唐代的鼓樓——海曙樓。而海曙樓的得名是因為杜甫祖父杜審言的詩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村。”當年,杜審言的父親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鞏縣,就是今天的鞏義。而北宋皇陵呢?記得,東錢湖南宋時刻出土,被譽為“北有秦陵兵馬俑,南有南宋石刻群”。我還真想看看,北宋皇陵的石刻群,又是怎樣的?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筆會報到的地點是鞏義市賓館。微信群裡鞏義的文友已經告訴我們馬路對面就是宋陵公園。於是,放下行李,就往公園跑。我進去的應該是邊門。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硃紅色巍峨宮樓的側影,雕樑畫棟,飛簷翹角,隱約間有皇家氣象。及至走到宮樓的正面,便看到兩旁的石刻造像。造像呈對稱排列,自南向北,有望柱、象與馴象人、瑞禽、角端、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等。我凝神注視那文臣武將,文臣溫和,武將也臉圓圓的,甚是敦厚,和東錢湖的南宋石刻如出一轍。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有人說,宋朝重文輕武,文化繁盛,人多儒雅而缺乏剛性。確實,武將沒有稜角,缺乏了殺伐之氣,在戰場上就不夠彪悍。這個朝代很多時候都是在和異族議和。看那些石像生,沐風櫛雨,經歷了千年滄桑,緘默著,也許,所有的煙塵和不堪往事,都無法改變他們的忠誠。此時,聽到一陣巨響,像開山炮響,於是,循著聲響一直往南走,原來是一個寬闊的廣場。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廣場上,一群人在進行“甩鞭子”的健身運動。這鞭子,甩在石地上發出巨大的聲響。再往前走,看到一群中年婦女在排群舞。此時,回望那宮城,不禁感慨萬千。想當年,太祖選陵址,必定講究風水,同時也希望得到永久的安寧,但是,世事難料,烽煙戰火、人為破壞甚至還有盜墓宵小,皇陵少有寧日。如今,皇陵遺址建成公園,花木蔥鬱,為百姓所用。生和死,歷史和當下,每天在這裡相遇、相對。千古興亡事,悠悠!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公園的面積很大,一圈走下來,已近暮色。夕陽西下,蒼柏深處,鳥語啁啾。火紅的石榴花、俏麗的錦葵在風中搖曳。公園一角,有人在唱豫劇,鏗鏘高亢,抑揚有度。有人繞著宮牆散步。風吹動著宮樓上的鈴鐺,發出叮噹的聲音,聽著,似乎看到一個王朝落寞的背影,同時,又有了幾分悟透世間百態的禪意。鞏義,埋了北宋七位皇帝,還有諸多后妃和名臣,如寇準、包拯。這宋陵公園,是宋仁宗的永昭陵。在微信上傳了幾張圖。我的一位朋友,原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的院長郭國強,馬上給我留言。他是河南人,調往寧波前,在鄭州做過多年文化工作。 “這些房子、圍牆都是後來造的。早年這荒蕪一片,雜草叢生,皇陵散落,石像歪斜,無人問津。我為了找包公墓,扒著齊腰深的茅草尋了一個時辰。當看到聲明震天的包大人就‘隱藏’在這一片荒蕪之地時,真真讓人唏噓不已,這期間,不知遭受了多少破壞,丟失了多少文物啊。” 不過,即使丟失,還是相對集中。“北有秦陵兵馬俑,南有南宋石刻群”,也就在南方,南宋史氏家族的石刻首屈一指。但是,它的規模、規格又怎與鞏義的北宋皇家石刻相比?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第二天早餐時,鞏義的一位作家說“中國的歷史如果缺了鞏義這一角,就不完整了。”深以為然。他又說:世人都知喬家大院,因為一部電視劇,但是,我們的康百萬莊園,比喬家大院強多了。”這話讓我上了心。想著筆會結束,一定要去杜甫故里和康百萬莊園看看。而這時,又有一個小插曲。《安徽文學》的編輯張琳老師的腿不利索了,原來,他一來鞏義,就跌了一跤。早上散步,才知道跌跤的地方就是皇陵附近。“到了皇陵,應該磕頭的。”他風趣地說。這當然是玩笑,但是,對歷史的文化遺存,我們都該有敬畏之心。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筆會,安排在鞏義涉村的“石居部落”。這石居部落,石窯石牆石徑,有原始風味卻又根據五星級賓館標準佈置,舒適又富有情趣。一整天的會議緊湊、高效。上午是開幕式和名家授課。主方不僅介紹了鞏義涉村,而且發了資料。其中,有一本文集《魅力涉村 美麗鄉村》。一翻開,有何弘、喬葉、楊亞平、侯發山等名家的作品,讓人讀得愛不釋手。河南本土的作家寫涉村,文字充滿了溫度,有靈思有妙悟還有淡淡的鄉愁。而下午的改稿會,全本的乾貨。編輯老師們深中肯綮的評論和修改方面的建議,讓人受益匪淺。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筆會結束,次日上午,獨自去杜甫故居。這筆架山下的南窯灣村,讓人如此親切。不知怎麼,仰視著那高達10米的杜甫的青銅立像,看著那清癯的面容,我眼前卻出現了一位聰慧的爬梨棗樹的少年,一位跟著祖父在春朝秋夕吟哦的少年;在詩歌展示區,立體雕塑、壁畫及幻燈投影等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著杜甫的詩歌,這些詩歌耳熟能詳。邊看,邊想著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的詩人,想著他秋風茅屋中滿懷悲愴但仍胸懷天下的情懷和胸襟,想著他聽官軍收河南河北時那種漫卷詩書的狂喜,更想到他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的詩句。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行旅匆匆,我是沒有機會看他故鄉的明月了,但是,我的步履,應該是踏過了他少年足跡所在的地方。想起喬葉文中引的詩:我的老鄉是餓死的/留下一鍋詩/讓我今天也能吃到/其中的一碗/這一碗飯,我吃得很飽。這一晚飯,是精神的,哺育了後世多少詩人,這一晚飯,是物質的,多少人來此朝聖拜謁,拉動著當地的經濟。而盛世重文,又有多少詩人,因為詩歌而安身立命。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再說康百萬莊園。車子一過河洛大橋,就覺得視野開闊,一片清朗,心也走向澄明。那山、水已經呈現出崢嶸的氣象和秀潤的感覺。到了莊園,買了票,四處找,不見遊客行李寄存處,檢票時服務人員也不吭聲,於是,拖著拉桿箱進了莊。莊內,葡萄葉葳蕤,月季花嬌豔,草坪一片鮮綠潤澤,白鴿邁著雍容的步伐在地面啄食。往上看,依山的城堡式的建築,房屋密集,鱗次櫛比。這河洛康家始於明代,到清代已經富甲一方。1900年,康家掌櫃康鴻猷熱情款待了逃難的慈禧太后和光緒,並捐資一百萬銀兩。慈禧太后一句“沒成想,這山溝裡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使其有了“康百萬”的封號。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莊園如迷宮,棧房區、中心區、主宅區、南大院,走馬觀花一路觀去,處處是富貴大家的氣象,室內的擺設典雅而不華麗、俗氣。棧房區,康家的商務總部,各種器物擺放更是井然有序。當年,繁盛時期,莊園內的磚廠、木材廠、造船廠和各種商鋪人來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戶便可滿足一切生活所需。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更留意的是莊內的楹聯和匾額。印象最深的是“留餘匾”,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訓匾,也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留餘”匾造型獨特,形似一面迎風招展的黃色旗幟。留餘的意思是:上留餘於天,對得起朝廷;下留餘於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 “留餘”,必有餘慶。我想,這大概就是康家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讖語的奧祕所在吧。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拖著拉桿箱,上石階、尤其是跨高高的門檻時,得提起來,甚是吃力。卻有幾位迎面而過的遊客含笑問:“你拖著拉桿箱,是不是蹭風水?”對此,我宛然一笑。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鞏義,河洛聖地,才財之地,我真希望蹭點才氣、財氣回家。才氣,經過筆會,已經蹭了一點,這財氣麼,託他們吉言,如果也能蹭一點,自然是好。

作者簡介

詩鄉之約:一位寧波人眼中的鞏義

趙淑萍,浙江省作協會員,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理事、寧波市作協評論創委會副主任,海曙區作家協會主席。作品散見於《文藝報》、《中國校園文學》、《小說界》、《百花園》《小說月刊》等二十多種報刊雜誌。全國第九屆、第十一屆、第十五屆微型小說獎;《百花園》年度原創優秀作品獎;《小小說選刊》佳作獎;寧波市優秀文藝作品獎;浙江省作協文學期刊創作突出成果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