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上岸人談談,行測的出題思路和時間分配

公務員考試 數學 申論 高考 小仝學長 小仝學長 2017-10-29

公務員考試:上岸人談談,行測的出題思路和時間分配

作為一名上岸考生談談個人的感受吧,從出題者的角度說一下行測的出題思路和時間分配。

關於公考行測和申論方面的知識點大家可以加下群486113241來獲取更多的乾貨。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簡稱行測)的考試時間不夠用一直折磨著很多考生。很多參加過行測的考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時間太緊張!經常做到最後一部分資料分析題的時候,發現只有一刻鐘的時間了,於是匆匆做完,看著很多自己明明能做出來的題心痛不已。有的考生髮現了這一點,於是選擇了先做資料分析題,這樣分數好像比第一部分高了點,但往往就沒時間做數學類題目(數量關係+圖形推理)了。其實,這正是出題者想要看到的情況。

從本質上說,公考核其他考試是不一樣的,它故意設置成了時間不夠的樣子,因為它不單單考察考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要看考生的心理素質、大局意識、時間規劃……因此,這篇文章旨在從公考的本質講述行測的出題者為什麼這麼出題,以及我們該如何針對性的分配時間,讓大家開心快樂的考試。OK,那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行測的出題思路

一、公務員考試的本質:選拔精英和統治者

怎樣備考的效率最高?可能十個培訓機構有十中不同的說法,但是迄今為止,在我所瞭解的公考培訓機構的課程中,沒有聽說有分析公務員考試本質的,這讓我覺得很詫異。想要在一個考試中獲得高分,至少應該對其本質進行分析,例如:這個考試的目的是什麼,為了達到目的會怎樣出題。對於公考來說,這個分析更加重要,因為公考和以前讀書階段所有的考試都不一樣。

公考是選拔公務員的考試,什麼是公務員?公務員就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簡單來說,就是代表國家行政的工人。一個公務員不僅代表著它所在的單位,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代表著整個國家的形象。所以,公務員不單單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還具有兩個隱形的身份:一個是社會精英,一個是國家統治者。只有社會精英,才有能力進入公務員體系處理複雜乃至敏感的事務,才能更好的代表黨和國家在自己的部門為人民服務(當然這是比較委婉官方的說法,大家只要記住精英和統治者的屬性就可以了)。

二、公務員考試和高考、英語四六級的不同之處

因為公考是選拔精英和統治者的考試,所以說公考和其他考試是不一樣的。說到考試,剛畢業的大學生們估計最熟悉的就是高考和英語四六級考試了。接下來就要通過對比讓大家感受一下它們的不同。

高考:高考是典型的“分級考試”。高考的特點是科目非常多,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3+1+X”的方式,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綜合(理綜和文綜,理綜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文綜包括歷史政治地理),可能還有生活常識、體育藝術等分數不如“3+1”的科目。同時,高考需要花2年左右的時間學習,然後花整整一年複習這6門科目,最後花整整兩天的時間來考。中國高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考試,因為考生基本都處於同一水平線,給了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考生的成績基本上是考生真實教育能力的反應,也隨著考試的結果分別進入清北、985、211、普通一本、好二本、一般二本、專科等多個級別的大學。類似高考的還有中考、考研等。

英語四六級:英語四六級是典型的“能力考試”。此類考試只考一門,考的非常深,考試及格和考試滿分沒有區別,都等於“拿證”。類似的考試還有計算機等級考試,各個資格證考試等。

公考和其他所有考試都不一樣,公考既不是單純的給考生分等級,也不是考一門專業課的能力。公考是要考出擁有統治者和精英潛能的人才,所以它的考試必須最大限度的激發考生的潛能。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出題者,也就是國家公務員局的角度想一想,這套題應該怎麼出呢?

答案是這樣的:

①因為公務員的能力要求非常全面,所以這套題應該設置的非常全面,所以我們看到的公考題型為申論+行測+面試,分別考察考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行政能力,三次考試裡面還細分了很多題型,能夠做到在最短時間內對考生最充分、最深入的考察。

②因為公務員既不需要在剛入職時就進行明顯的分層,也不太需要對特定的能力非常專精(外交部、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特殊崗位除外),所以公考的題目不會也不能太難,基本沒有超出九年義務教育的範圍。

③因為公務員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還經常直接面向人民群眾和服務對象,因為公務員自身的綜合素質必須過硬,像時間規劃、心裡素質、全局觀念、對黨和國家忠誠等要求,比普通的工作要高一些,所以出題者會在題目中有意的加入對這方面的考察內容。

以上三個方面,就是公考和其他考試的本質區別。而作為考生,我們既然認識到了公考的本質,就要主動去努力達到這個要求。在考試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意識:我是精英,我是統治者,我是優中選優的人才。這個意識在考試前可以沒有,在考上之後也可以沒有,但在考試過程中、在備考過程中一定要時時刻刻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我比周圍認識的同齡人優秀嗎?我有強烈的為人民服務意識、全局觀念、時間規劃和對黨和國家忠誠的出色素質嗎?如果這個回答是否定的,那麼請從現在擁有它,請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至少在考試結束前!

由此引出我們的下一個話題:現在行測的題型,有出題者怎樣的深意?

行測題型的設置目的

眾所周知,無論是國考還是省考,基本都分為四類題目,而且都是從前到後,順序不變:

①言語常識類。行測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言語理解類和常識類,有時候兩者順序不同,但都放在公考的開始。其中言語理解類大體包括選詞填空、段落概括、語句排序三類,常識包括法律常識、時事政治和中學教材知識三類。

②數學類。包括數量關係和圖形推理兩類。數量關係類似於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的奧數題,邏輯推理則對考生髮散思維有著極高的要求。

③邏輯類。包括定義判斷,詞語類比和邏輯推理三類。其中定義判斷是給出一個定義,然後考察選項是否符合定義;詞語類比則是給出一組詞,讓考生推第二組詞;邏輯推理則考察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讓考生補充使題幹成立的前提;找出最能增強/削弱題乾的選項;在甲乙丙丁僅一人說法正確的前提下進行推論。

④資料分析類。此類題給出一段材料,然後找材料中的各種數據。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站在國家公務員局的角度,分析為什麼這麼出題:

①言語常識類。

常識類題的特點是:綜合全面,無所不包。歷史典故、天文地理、法律政治、時事要聞。同時,此類題一般不算很難,也不會很偏。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出題呢?站在國家公務員局的角度上,由於公務員需要應付種種複雜的情況,所以公務員必須擁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同時,一個合格的公務員應該知法守法,依法治國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中國在上個世紀就確定的基本國策,因此一個公務員至少應該對《憲法》《公務員法》《中國共產黨章程》《選舉法》《婚姻法》《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法》等有所瞭解。除此之外,公務員還應該關注時事,知道當前熱點(如2017年國考考察了AlphaGo),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也就是說,常識類考察的是公務員的基本能力。

而言語理解和表達類其實是從《申論》的科目中分離出來的,考察的則是公務員的文字功底。眾所周知,我國自隋代到清末一直使用科舉制度,文字功底是古代讀書人成為官員的最重要要求,而言語理解和表達就是考察考生的文字功底的。言語理解和表達有兩類題目:

一是填空題,無論是單空題、雙空題還是多空題,都基本考察兩種情況:一是近義詞,幾個選項意思相近,從中選擇一個最正確的;二是不同的選項分別對應不同的語境,根據上下文的語境選擇最合適的。此類題隱含考察一個能力,就是考生對漢語言的熟練準確運用能力。無論是哪個部門的公務員,都需要處理大量的文件,撰寫大量的材料,所以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和準確程度都是要比普通工作高很多的。

二是段落概括題。此類題有多種問法,包括但不限於:這段文字意在強調……;以下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填入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最適合做這段文字題目的是……。此類題考查考生的提煉文字材料的能力。公務員在撰寫材料和處理文件的時候,都要有個輕重緩急,找出最重要的材料,最準確的概括它的意思。實際工作中,各級領導(包括政治局常委)都會非常看重一種叫“內參”的資料,“內參”就是由基層或新聞媒體蒐集整合的,值得領導看的有價值的近期信息。也就是說,提煉文字材料的能力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級別也非常關注的。

三是語句排序題。此類題目一般有6個句子,打亂順序後讓考生找出正確的選項。此類題目考察的考生寫材料的語言組織能力,是否能夠準確的把分散的材料組織成一篇文章。實際工作中,公務員經常需要整理相關的材料文件,將其細緻有序的排列起來是公務員的基本能力。

②數學類。

此類題的特點就一個字:難。該部分是最令考生頭疼的題,也是耗時最長的題。數學類題目處理不好,往往引發第四部分資料分析時間不夠用,成為考生“栽跟頭”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數量關係的題目大致可以類比為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奧數題,基本上不會運用特別複雜的公式,但是很多時候會像“腦筋急轉彎”一樣需要採用技巧才能快速解決的問題。嚴格來說,很多公考輔導材料使用的方法並不是很好,僅僅考慮到了解題的正確率,沒有考慮到解題的速度。如果用某種方法可以100%做對數學類題,但要花5分鐘以上,那麼這就不是好的方法。此類題目考察考生的頭腦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對時間的規劃。需要注意的是,當你花15分鐘做對一個數量關係題,不如在確定該題目短時間內做不出來然後隨便蒙一個,把時間投入到資料分析上去。要知道,有舍才有得。

圖形推理題是最考驗考生腦洞和聯想能力的。除了考生熟知的一筆畫、對稱軸、交點、閉合圖形等題目之外,還有很多的衍生題目。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圖形推理最後會設置一個截面題和一個外表展開題,此類題目考察的是考生的空間聯想能力,頭腦夠不夠靈活,其實有很好的解題方法,將來再詳細講解。

③邏輯類

此類題的特點是看上去非常複雜,極為燒腦,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定義判斷類,對某詞或某短語給出一個定義,然後讓考生找出符合或不符合該定義的選項。這類題目考察考生能否仔細審題,隱含考察考生能否在未來的工作中吃透上級文件精神,瞭解需要做的事。考生在這類題目上出錯,基本就是錯在對定義審查不仔細上。

二是類比推理類,給出一組相關的詞然後再選項上找最貼近的詞組。此類題目難度非常高,不僅要求考生對每個詞都完全理解,還要有非常出色的邏輯思維和冷靜的頭腦。

三是邏輯判斷類,給出一段陳述後讓考生找出最能“增強/削弱”該段落得出的結論,或者讓考生找出補充該段落論述結論的前提。除此之外,還有一類題是“甲乙丙丁四個說法只有一個正確”。此類題目考察考生理清文字較多的材料中的內在邏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夠準確的找到邏輯的薄弱環節。

④資料分析類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一般來說,給任何考生一小時以上的時間,資料分析題的正確率都會達到95%以上,但考生往往沒有那麼多時間。而資料分析題是沒有任何所謂捷徑可言的,每段材料都很長,每個題目都需要找具體數據進行計算和對比,但資料分析整體題量又很大(4段材料,每段5個題,其中最後一個題的計算量往往等於前四個之和)。也就是說,此類題目考察的實際是考生的時間規劃能力,前面的題目能否給資料分析留出足夠多的時間得分。除此之外,此類題還隱含考察考生能否踏實工作。因為資料分析是公考中最枯燥無味最機械的一類題,卻又放在考試時間最緊張的最後,如果考生心浮氣躁急於做完,那很可能會錯一些平時能做對的題。

第二部分行測的時間分配

剛才講了行測的出題思路。很多考生在做題時發現,當做到最後一部分“資料分析”時,經常會出現時間不夠的問題。那麼,為什麼總感覺時間不夠呢?有沒有什麼時間分配的技巧呢?這就是接下來要將的問題。

一、行測時間不夠,是出題者有意而為之的結果

我們分析一下做題所需的時間,以國考為例(省考事業編大體類似),行測限時120分鐘,共135題。這135題中,有10道數量關係題,這是耗時最長的題目類型,大約要30分鐘以上才能做完。而最後一部分的資料分析有20題,而資料分析題沒有任何解題捷徑,每道題都要翻材料、找數據、做運算,差不多也要近30分鐘。也就是說,這35道題就花了6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考生需要在60分鐘大約做完100道題。如果在言語理解糾結一下,在圖形推理琢磨一會,在邏輯判斷迷糊一陣,可能一不小心就多花了十分鐘,但是已經沒有幾個十分鐘讓考生揮霍了。

站在國家公務員局的角度來說,這正是出題者想要的結果。考生以往經歷的無論是四六級還是高考,要麼留有時間檢查,要麼時間剛好用完,那是因為分層級考試和獲取資格考試是純粹考考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而公考則還考察考生的其他素質,而把時間設置的緊張,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緊張的時間壓力下,考生的時間規劃能力和心理素質能夠充分的展示出來。同樣的題目,可能給有的考生150分鐘能拿80分,給120分鐘只能拿50分,這種就屬於被公考體系淘汰的對象。如果連一場筆試的時間都沒有規劃好,這種心理壓力承受不了,那就沒有成為公務員的資格。

二、行測不是所有題都必須盡全力做對

如果有一類題,你花15分鐘能夠100%做對,如果你花3分鐘的話可以排除幾個錯誤選項,大約有70%的正確率,你會選擇哪種方法呢?

這道題如果出現在高考數學中,我相信所有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第一種方法。因為高考的時間比較充裕,讓考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你能多寫出一層解題步驟就實實在在多拿一分,讓自己多一份希望考上更好學校。然而在公考中,第二種方法是更合適的。

公考的時間非常緊張,如果你花15分鐘做對一道題,而別人用3分鐘選了一個不確定正確的選項,就算別人做錯了,那麼在最後的資料分析也比你整整多了12分鐘。這12分鐘很可能就讓他比你多做對了不止一道題。

所以,良好的分配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三、公考做合理的做題方法就是按順序來

經過上述分析,我想大家應該得出了一個結論:行測的時間就是分數,浪費時間就是錯題丟分。那麼,能否採用改變做題順序的方法呢?

答案是:不能,絕對不要改變做題順序。這個原因可以從兩個角度說:

第一個是出題者的考察角度。目前,言語常識類——數學類——邏輯類——資料分析的題型是經歷了近15年的考試歷史演變下來的,被中國所有地區所接受,這一套出題體系有著完整的邏輯和嚴密的體系,充分考察了考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是鼓勵考生按照順序做題的。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順序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公考的場景。上千名考生湧入學校,在剛進考場時,大家在激動中還帶著點忐忑。此時考生精神狀態非常好,最適合做這種略帶難度又無所不包的言語常識題。一般來說,考生的思維在此時越來越敏捷,記憶力慢慢變好,在遇到干擾項以及需要回憶的題目時最容易想出正確的解題思路。這部分題像餐前的開胃小菜,引領考生打開食慾。

在做完言語常識類題目後,考生的體力腦力損耗不大,但已完全適應了考場的節奏,大腦的運轉到達巔峰階段,最適合“攻堅克難”。因此,出題者在大家實力最強的時候推出了正餐——數學類題目,考察一下大家的實力究竟能夠有多強。仔細分析數學類題目可以看出,它們的解題方法千變萬化,但總是逃不出九年義務教育的範圍,主要看考生有沒有想到。

經歷了數學類題目的折騰之後,考生的腦力體力雖然尚在維持,但已經開始下降,於此同時考生的大腦已經被完全盤活,10道數量關係+10道圖形推理無異於一場“頭腦風暴”,把該發散思維的發散了,該綜合考慮的考慮了,就進入了第三部分——邏輯類。邏輯類的題目不太需要動多少腦力,但卻需要揪出考生的智商,洞察出邏輯關係的要點,類似於餐後甜點,最適合被各種數字圖形折騰後的考生食用,精緻美味。這部分題是和公務員的行政能力結合的最緊密的,邏輯類題目做的好的,當領導的實力也不差。

而最後一部分資料分析,類似於用完餐後的打掃收拾。最後一部分枯燥無味又題量頗大,其實和公務員日常工作有相似之處——不僅要做出政績,還要做好日常本職工作,即使是最普通的統計數據和整理材料。這部分題還有一個特點:只要時間不緊張,你在狀態最好和狀態最差的時候去做,其實最後得分都差不多。

分析完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按部就班的依照順序做才能拿最高分。舉個反例,如果考生第一時間做資料分析,那確實是有充分的時間拿下這部分分數,可是之後呢?經歷了枯燥無味的資料題折磨後的大腦是否足夠機敏,來快速做完言語理解?是否足夠聰明,來克服數學類題目的難關?同樣的,如果一開始就去做數學類題目,那麼資料分析題的時間怕是更加緊張。

除了出題者的角度,還有一個更加高大上的角度:那就是公務員是對黨和國家忠誠,為人民服務的優秀人才(至少明面上必須這麼說),這種職業必須堂堂正正,生活在陽光之下。如果說成為這個群體的考試竟然鼓勵不按順序做題,那公務員給人會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要小看這種印象,更不要覺得國家公務員局不會考慮這一方面。

四、公考的時間分配方法

在理解了公考的本質和出題思路後,考試時的時間分配方法就很簡單了,那就是:

①前三部分加快速度,給資料分析題留下充分的時間。建議至少留出25分鐘,如果可以的話儘量留出30分鐘以上。

②第一部分言語常識題,應當增強自己排除干擾項的能力,減少因糾結某個干擾項而拖延的時間。

③第二部分數學類,應當加大發散思維,遇到難題時想辦法靈活運用技巧去做題而不是浪費精力去保證做對題。

④第三部分邏輯類題,應當增強自己的審題能力,吃透題幹,不要因為對邏輯感到迷糊而耽誤做題進度。

⑤第四部分資料分析,熟能生巧,把每個題的解題時間壓縮到最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