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師:風險逼近,剛兌打破已露端倪

個人理財 投資 金融 經濟 Beta理財師 2017-06-13

理財師:風險逼近,剛兌打破已露端倪

本文節選自2017年Beta財富出版的《理財師工作室獲客與發展》。

近期光大信託的“黃氏控股集團路橋建築裝飾城二期項目”兌付危機,使得大家目光再次聚焦信託的兌付問題。中國基金報記者採訪多位第三方人士表示,信託延期兌付問題是過去大規模發行的“自然產物”,過萬億規模出現10億乃至百億的風險是正常的,而這一趨勢還將延續。

信託延期兌付或延續

“早期信託產品大規模發行,導致目前集中兌付,而近兩年實體經濟並未有明顯好轉,企業就很容易出現業務發展未達預期,難以按時還本付息的情況。以目前實體經濟的走勢來看,預計未來依然會出現延期兌付的項目。”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燕娛直言。不過,她也表示,由於2014年各信託公司已開始收緊風控,新發項目到期出現延期的情況或會逐漸減少。

剛性兌付或已打破

最近出現兌付方案保本微利的特點,不少分析人士表示這一情況會繼續,剛性兌付或已被打破。

多盈信託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樑瓊芬表示,保本微利的方式是信託剛性兌付打破的一個過渡階段,未來一段時間信託剛性兌付的壓力越來越大,保本微利的方式也會越來越流行,一直到完全不能保本的狀態出現,剛性兌付一直是信託行業的潛規則,正是因為這個潛規則的存在,使得信託行業持續火爆數年。

啟元財富範曜宇更是直言,其實剛性兌付自中誠信託的誠至金開1號之後早已打破,市場上仍有多個未按時兌付的產品。王燕娛則表示,信託不是無風險產品。從法律角度來說,信託從來都不是保本保收益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不算違約。

多數兌付風險事件最終依靠當地政府救助、股東注資和銀行過橋貸款等方式來買單,通過延期兌付、滾動兌付和“拆東牆補西牆”的騰挪方式實現。風險並未被消除或分散,而是風險轉移和延後,不計代價地實現剛兌承諾。前期槓桿已經累積過高,部分信託公司的槓桿率已遠超安全兌付的能力。

渤海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康凱曾在一篇報告中指出,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中國經濟增長中樞的下移,信用風險已經由潛伏期和偶發期進入到危險期和高發期,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將是未來投資者和信託公司需要面對的新常態,信託產品無風險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綜合整理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的相關報道 2015年11月 )

Beta理財師致力創新研發國內領先的資產配置軟件“Beta理財師資產配置平臺”, 幫助理財師快速解讀市場和金融產品,做好資產配置和售後服務,不斷經營高淨值客戶金融資產,為客戶財富保值增值保駕護航的同時,實現自身成長和職業價值。

Beta理財師資產配置平臺能夠協助理財師可視化展示各類金融產品(基金、私募、集合計劃、保險、理財、投資人物等)、科學分析客戶持倉資產和配置,並自動生成客戶投資報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