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個人理財 投資 銀行 民生銀行 財女蘇小妹 2017-04-27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這幾天金融圈最熱鬧的莫過於“民生銀行30億假理財”。150名私人銀行高端客戶,通過民生銀行購買了總規模高達30億元號稱“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後來卻發現該產品壓根就不存在。

-

小錦囊 讓你避開銀行“假理財”

不少理財沙龍的媽媽帶著震驚和恐慌跟我聊起了這件事,並開始檢視自己購買過的銀行理財。我完全能理解她們的情緒,長久以來,在大眾心中,銀行就等於安全。對很多不太懂理財的媽媽而言,她們的第一選擇也只能是銀行理財。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這幾年銀行飛單事件頻出,雖然對於大多數吃瓜群眾來說買到“假理財”是小概率事件,但誰都不希望自己成為那個上新聞的倒黴蛋。我第一時間幫媽媽們整理了如何避開“假理財”的四步小錦囊,希望也能幫到你。建議長按保存到手機,隨身攜帶哦:)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

銀行的“真理財”就萬無一失?

我們先來看看銀行是做什麼生意的。目前銀行活期存款的年利率0.35%,一年期的存款利率1.5%。銀行吸收了儲戶的錢後,把錢轉貸給需要的企業和個人。六個月短期貸款利率4.25%,五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利率4.9%。從這兩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銀行的主要利潤來自存貸款的利差,可謂是中國好生意。既然銀行的小日子過得這麼舒服,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地去賣理財產品呢?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一個是大量湧現的外資銀行、地方商業銀行,加劇了銀行間的同業競爭。另外隨著金融創新,信託、保險、互聯網金融、各種二級市場基金、股權基金等新投資方式的湧現,投資者存在銀行裡的錢越來越少。所以銀行必須通過比存款利率高許多的理財產品去留住、爭取、搶奪客戶。那銀行理財到底是什麼?

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自產和代銷。自產包括債券型、貨幣型、信託型等銀行主導設計生產發行的理財產品;代銷的包括公募和私募基金、信託、保險等,實際上不是銀行生產的,而是外部有資產管理資質的機構設計、投資和管理的,銀行並不承擔最終責任。

銀行的理財產品又分為保本和不保本。我們都知道銀行存款,只要在保險額度內,即使銀行破產了也會償付。保本的理財產品類似於存款,這類產品銀行在契約上有還本付息義務,只要銀行不破產,投資就有保障。非保本的理財產品,銀行在契約上沒有還本付息的義務。原則上如果銀行處境不佳,就有可能選擇違約。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雖然在過去的歷史中,銀行銷售的固定類收益產品無論是否保本一律剛性兌付。但是這並不代表銀行理財就萬無一失。我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非常時期不要盲目相信“國家永遠不會讓銀行破產”。雖然行業特殊,但是從本質上而言,銀行也是企業。隨著這幾年各種風險事件的暴露,銀行理財也不再是當初那個可以放心買買買的投資品種了。

-

銀行的理財產品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①表外業務不受監管

銀行的存款屬於表內業務,受到嚴格的監管,不能進入股市。但銀行將它們設計成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後,就繞過了監管成為表外業務。可以堂而皇之地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

②底層資產不明

買銀行的固收類產品和買基金不同。買基金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我們起碼知道資金的投向,知道買的是什麼,知道買的比例。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向我們推銷固收類產品時,一般只會告訴我們預期收益率是多少,期限是多長,資金的投資方向卻非常模糊。不怕有風險,就怕不充分揭示風險。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寶能投融資計劃,據業內人士分析80%的錢都是銀行出的。但追求穩定收益的銀行理財投資者,並不知道自己的錢被投向了高風險的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對賭。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這些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國的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跟他所拿到的收益是嚴重不對稱的。相當於你買固定收益產品的錢實際上買了股票:漲的時候沒事,投資人賺到了錢,風險沒有暴露;但一旦跌的時候,就會遍地出問題,而且相當血腥。如果把銀行理財產品掰開揉碎,知道具體投資的底層資產是什麼,我相信投資者會大吃一驚的。

③借新還舊旁氏風險積聚

雖然銀行理財表現上都是具體投向獨立的理財項目,但事實上不知不覺已經做成了資金池業務。一是因為期限錯配。用短期理財資金做長期投資,市場一長久必然做成了資金池;二是理財產品定息化。非保本產品投向的是一個浮動收益的市場,但是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給客戶的往往是一個固定的收益率。每期投資的收益有高有低,給客戶的卻是統一的收益率,時間一長就形成了資金池。

投資風控嚴格的銀行還好說,但做得不好的產生虧空在所難免。最大的問題是,投資人根本不知道銀行這塊業務的真實狀況。即使資金實際並未用於約定的理財用途,而是被挪作他用,投資者也無從得知。民生銀行的這30億假理財亦是如此。

試想一下如果這30億沒有被爆出來,那麼該理財產品正常兌付的手段往往是“借新還舊”,就是不停地注入資金。一旦理財產品銷售不佳,池中的錢無法覆蓋需兌付的資金,風險就會集中爆發出來。

-

如何避免銀行理財風險?

銀行的假理財危險,真理財就安全嗎

當然我們也不必從此對銀行理財談虎色變,想要避免這些風險,就要重新迴歸到相信契約,在籤合同時看清楚——

【第一】合同是跟誰籤的

也就是真正的管理人是誰,而不要看誰賣產品給你;

【第二】你的錢投向哪裡

是買債券了?還是進入二級市場買了股票?或者投到房地產項目去了?一定要明確資金的投向;

【第三】項目承受的風險

跟它承諾的收益是不是相匹配?

-

多花些功夫弄明白投資的底層資產,這是風暴中避免重大損失的唯一出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