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郭利仕

玄宗對於這種話沒有聽進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極為精明,也不敢過分觸怒皇帝,只是說:“ 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 。”

玄宗說要委政李林甫,也並非會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網上說的什麼君主立憲。日後李林甫死後,很快又被玄宗褫奪官爵,刨棺另葬。日後楊國忠用事,高力士作為皇權維護者也是多方抵制防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一路潰退。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藉口親征,率宮廷百官倉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這場兵變的主事人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背後則極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郭利仕

玄宗對於這種話沒有聽進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極為精明,也不敢過分觸怒皇帝,只是說:“ 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 。”

玄宗說要委政李林甫,也並非會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網上說的什麼君主立憲。日後李林甫死後,很快又被玄宗褫奪官爵,刨棺另葬。日後楊國忠用事,高力士作為皇權維護者也是多方抵制防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一路潰退。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藉口親征,率宮廷百官倉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這場兵變的主事人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背後則極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馬嵬之變

軍人們殺掉了楊國忠等人,算是找到了天寶政局敗壞的責任人,而後又要殺掉楊貴妃。皇帝起初不願,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這個時候,高力士出來勸皇帝下決斷: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 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高力士如果參與到這次兵變中,那他就扮演了玄宗皇權與太子勢力之間的平衡角色,楊氏兄妹只是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在皇權與女人之間,玄宗最終選擇了前者。兵變之後,玄宗宮廷幸蜀,同樣也是高力士的建議。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郭利仕

玄宗對於這種話沒有聽進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極為精明,也不敢過分觸怒皇帝,只是說:“ 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 。”

玄宗說要委政李林甫,也並非會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網上說的什麼君主立憲。日後李林甫死後,很快又被玄宗褫奪官爵,刨棺另葬。日後楊國忠用事,高力士作為皇權維護者也是多方抵制防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一路潰退。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藉口親征,率宮廷百官倉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這場兵變的主事人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背後則極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馬嵬之變

軍人們殺掉了楊國忠等人,算是找到了天寶政局敗壞的責任人,而後又要殺掉楊貴妃。皇帝起初不願,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這個時候,高力士出來勸皇帝下決斷: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 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高力士如果參與到這次兵變中,那他就扮演了玄宗皇權與太子勢力之間的平衡角色,楊氏兄妹只是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在皇權與女人之間,玄宗最終選擇了前者。兵變之後,玄宗宮廷幸蜀,同樣也是高力士的建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芳兵版楊貴妃

玄宗想要逃奔劍南,但又顧慮禁軍意願,故而問高力士:“以卿之意,何道堪行?”高力士說:

太原雖固,地與賊鄰,本屬祿山,人心難測。朔方近塞, 半是番戎,不達朝章率難教馭,西涼懸遠,沙漠蕭條,大駕順動, 人馬非少, 先無備擬,必有闕供, 賊騎起來, 恐見狼狽。劍南雖窄, 土富人繁, 表裡江山, 內外險固, 蜀道可行。

玄宗幸蜀,而太子則北上朔方,去靈武建立了另一個權力中心,這個格局的形成也不能排除高力士 的促成。隨著太子在靈武的即位,玄宗獨佔皇權的時代結束了,唐帝國迎來了短暫的二元皇權時代。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郭利仕

玄宗對於這種話沒有聽進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極為精明,也不敢過分觸怒皇帝,只是說:“ 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 。”

玄宗說要委政李林甫,也並非會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網上說的什麼君主立憲。日後李林甫死後,很快又被玄宗褫奪官爵,刨棺另葬。日後楊國忠用事,高力士作為皇權維護者也是多方抵制防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一路潰退。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藉口親征,率宮廷百官倉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這場兵變的主事人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背後則極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馬嵬之變

軍人們殺掉了楊國忠等人,算是找到了天寶政局敗壞的責任人,而後又要殺掉楊貴妃。皇帝起初不願,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這個時候,高力士出來勸皇帝下決斷: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 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高力士如果參與到這次兵變中,那他就扮演了玄宗皇權與太子勢力之間的平衡角色,楊氏兄妹只是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在皇權與女人之間,玄宗最終選擇了前者。兵變之後,玄宗宮廷幸蜀,同樣也是高力士的建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芳兵版楊貴妃

玄宗想要逃奔劍南,但又顧慮禁軍意願,故而問高力士:“以卿之意,何道堪行?”高力士說:

太原雖固,地與賊鄰,本屬祿山,人心難測。朔方近塞, 半是番戎,不達朝章率難教馭,西涼懸遠,沙漠蕭條,大駕順動, 人馬非少, 先無備擬,必有闕供, 賊騎起來, 恐見狼狽。劍南雖窄, 土富人繁, 表裡江山, 內外險固, 蜀道可行。

玄宗幸蜀,而太子則北上朔方,去靈武建立了另一個權力中心,這個格局的形成也不能排除高力士 的促成。隨著太子在靈武的即位,玄宗獨佔皇權的時代結束了,唐帝國迎來了短暫的二元皇權時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肅宗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肅宗李亨坐穩了皇位,太上皇唐玄宗真的成為淡出權力舞臺的老領導,而內廷權力也從高力士轉移到李輔國手中。在肅宗時代,李輔國才是大唐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個專權的閹宦。

唐玄宗的時代結束了,高力士的時代也結束了,主僕二人在長安宮中相互為伴,好不淒涼!所以,才會有了上元元年(760年)的發配巫州之事。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大曆十二年 ( 777年 ),唐代宗感念高力士一生功勳,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 陪葬玄宗泰陵,這是唐玄宗唯一的陪葬墓,其殊榮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郭利仕

玄宗對於這種話沒有聽進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極為精明,也不敢過分觸怒皇帝,只是說:“ 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 。”

玄宗說要委政李林甫,也並非會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網上說的什麼君主立憲。日後李林甫死後,很快又被玄宗褫奪官爵,刨棺另葬。日後楊國忠用事,高力士作為皇權維護者也是多方抵制防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一路潰退。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藉口親征,率宮廷百官倉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這場兵變的主事人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背後則極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馬嵬之變

軍人們殺掉了楊國忠等人,算是找到了天寶政局敗壞的責任人,而後又要殺掉楊貴妃。皇帝起初不願,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這個時候,高力士出來勸皇帝下決斷: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 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高力士如果參與到這次兵變中,那他就扮演了玄宗皇權與太子勢力之間的平衡角色,楊氏兄妹只是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在皇權與女人之間,玄宗最終選擇了前者。兵變之後,玄宗宮廷幸蜀,同樣也是高力士的建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芳兵版楊貴妃

玄宗想要逃奔劍南,但又顧慮禁軍意願,故而問高力士:“以卿之意,何道堪行?”高力士說:

太原雖固,地與賊鄰,本屬祿山,人心難測。朔方近塞, 半是番戎,不達朝章率難教馭,西涼懸遠,沙漠蕭條,大駕順動, 人馬非少, 先無備擬,必有闕供, 賊騎起來, 恐見狼狽。劍南雖窄, 土富人繁, 表裡江山, 內外險固, 蜀道可行。

玄宗幸蜀,而太子則北上朔方,去靈武建立了另一個權力中心,這個格局的形成也不能排除高力士 的促成。隨著太子在靈武的即位,玄宗獨佔皇權的時代結束了,唐帝國迎來了短暫的二元皇權時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肅宗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肅宗李亨坐穩了皇位,太上皇唐玄宗真的成為淡出權力舞臺的老領導,而內廷權力也從高力士轉移到李輔國手中。在肅宗時代,李輔國才是大唐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個專權的閹宦。

唐玄宗的時代結束了,高力士的時代也結束了,主僕二人在長安宮中相互為伴,好不淒涼!所以,才會有了上元元年(760年)的發配巫州之事。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大曆十二年 ( 777年 ),唐代宗感念高力士一生功勳,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 陪葬玄宗泰陵,這是唐玄宗唯一的陪葬墓,其殊榮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聖人即是玄宗

代宗還下詔立神碑以紀念高力士,由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潘炎奉敕撰文, 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待詔張少悌奉敕書丹, 碑首有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的題額。

縱觀高力士一生,按照那個時代的人臣標準,堪稱一代名臣。明朝李贄在其《史綱評要》中說:“高力士真忠臣也, 誰謂閹宦無人?內侍如力士者甚少。”《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刻畫與歷史上真實的高力士,相去不遠。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劇中的郭利仕

兩京作斤賣, 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這是一首唐詩,是作者在被流放的途中所作,名為《感巫州薺菜》,表達了一種雖被貶斥,但對朝廷忠貞矢志不渝的情懷。不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那種道德理想主義的儒家士大夫,而是一位著名的宦官,他叫高力士。

提及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狂放李白的故事,什麼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之類。其實,那個傳說來自於兩個晚唐筆記,並無多少可靠性。高力士就是最近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對李必多方庇護的郭利仕之原型,令各方勢力忌憚的郭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霸氣郭將軍

歷史上的高力士究竟又是怎樣的人呢?高力士原本姓馮,叫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為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是嶺南大族高門。其實,馮氏家族並非嶺南土著,而是從河西遷來。馮氏遠祖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燕被北魏拓跋燾攻滅,其國君馮弘逃往高麗,其子馮業率300人渡海投劉宋,遇到風浪,在今天廣東新會留下。

後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居新會。馮業即是嶺南馮氏始祖,歷經南北朝、隋和唐初,一直是粵中豪族。馮元一之父馮侙是潘州刺史,其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武周長壽二年 ( 694 年 )二月, 有人誣告嶺南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牽連而被抄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十六國時期的北燕

年僅10歲的馮元一免死被閹,由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至長安宮中。年幼的馮元一聰明伶俐, 很得武則天賞識,但性格倔強。後犯小過, 被鞭笞後逐出皇宮, 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從此就叫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 高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 因而在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高力士成年後, 辦事謹慎縝密, 能說會道, 擔任宮闈丞。景龍二年 ( 708年 ),玄宗以藩王身份在藩邸籠絡人才圖謀帝位。在當時中宗在位、韋后專權的複雜局勢中,高力士投奔了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成為其集團的重要成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武則天

與一般認知中的宦官上位不同,高力士能涉足政壇, 扶搖直上決不是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據高力士墓中的《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上說,高力士身高五尺六存,善於騎射,“一發而中, 三軍心服”。對於當時的高力士而言,投身於李隆基集團是一次選擇,真的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唐玄宗成就帝業源於兩次宮廷政變,而高力士都是重要參與者。

其一,景龍四年 (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扶助唐睿宗登上了皇位,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 常侍太子左右。

其二,太極元年 (712年) 高力士以內給侍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的政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大封功臣,任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被官員們尊稱為“郭將軍”,其職務就是右監門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玄宗

高力士執掌宮廷禁衛,負責傳達聖旨與掌管內廷事務,“傳王言而有度”,辦事十分穩妥得當。據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記載,當初姚崇初為宰相的時候,有一次覲見言事,玄宗對一事不置可否,也不看他,一言不發, 姚崇惶恐而退。高力士感到二人之間可能有誤會, 對玄宗說:

陛下初承鴻業, 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 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

隨即,高力士又去向姚崇做了解釋,打消了宰相的疑懼。在溝通內外朝的事情中,高力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受玄宗賞識,皇帝曾言:“力士當上, 我寢則穩。”明皇對高力士甚是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由他處理,《資治通鑑》中說“四方表奏,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決之。”但是,這並不說明皇帝將政事全部交給了高力士,更不能說明高力士開始擅權,他不過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祕書角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電視劇《唐明皇》裡的高力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將軍與祕書監何執正、靖安司司丞李必關係很好,也極力維護他們背後的太子。在歷史中,高力士對李亨能立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後來也是十分維護他。

唐玄宗先前的太子李瑛被廢之後,又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殺掉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林甫得以拜相,是得到了武惠妃之助。《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韓 )休既入相,甚德林甫,與嵩不合,乃薦林甫堪為宰相,惠妃陰助之,因拜黃門侍郎。”武惠妃正得聖寵,李林甫揣摩上意,勸玄宗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九郎的原型即是李林甫

但是,玄宗最終並未立壽王李瑁,其原因當然在於壽王母族與李林甫關係密切,皇帝不想看到儲君與宰相結盟。《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 上曰:“ 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上曰:“然。 ”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 但推長而立, 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太子李亨

按照高力士的意見,應該按照長幼倫理來立儲,忠王李亨成為當然人選。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地位並不穩固,首先的威脅即來自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自知起初沒有挺太子,擔心日後儲君接班,自己會被秋後算賬,故而處處作對,謀圖廢黜太子。在玄宗時代,李亨儲君之位始終屹立不倒,除了本人隱忍之外,高力士的護持尤為重要。

劇中所言天寶三載,聖人慾歸政林九郎,自己與嚴太真歸隱驪山,也不算完全杜撰。在真實歷史中的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 ”

從實際政務能力看,李林甫確實是能臣,但皇帝欲將政事全部委於李林甫,卻是皇權專制的大忌。身為李氏老奴的高力士勸諫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郭利仕

玄宗對於這種話沒有聽進去,反而怒斥高力士。高力士極為精明,也不敢過分觸怒皇帝,只是說:“ 臣狂疾,發妄言, 罪當死 。”

玄宗說要委政李林甫,也並非會真的放手不管,也不是網上說的什麼君主立憲。日後李林甫死後,很快又被玄宗褫奪官爵,刨棺另葬。日後楊國忠用事,高力士作為皇權維護者也是多方抵制防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一路潰退。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 唐玄宗藉口親征,率宮廷百官倉皇出逃。六月十四日,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這場兵變的主事人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背後則極有可能是太子李亨的支持,高力士也不可能沒有參與其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馬嵬之變

軍人們殺掉了楊國忠等人,算是找到了天寶政局敗壞的責任人,而後又要殺掉楊貴妃。皇帝起初不願,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這個時候,高力士出來勸皇帝下決斷: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 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高力士如果參與到這次兵變中,那他就扮演了玄宗皇權與太子勢力之間的平衡角色,楊氏兄妹只是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在皇權與女人之間,玄宗最終選擇了前者。兵變之後,玄宗宮廷幸蜀,同樣也是高力士的建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林芳兵版楊貴妃

玄宗想要逃奔劍南,但又顧慮禁軍意願,故而問高力士:“以卿之意,何道堪行?”高力士說:

太原雖固,地與賊鄰,本屬祿山,人心難測。朔方近塞, 半是番戎,不達朝章率難教馭,西涼懸遠,沙漠蕭條,大駕順動, 人馬非少, 先無備擬,必有闕供, 賊騎起來, 恐見狼狽。劍南雖窄, 土富人繁, 表裡江山, 內外險固, 蜀道可行。

玄宗幸蜀,而太子則北上朔方,去靈武建立了另一個權力中心,這個格局的形成也不能排除高力士 的促成。隨著太子在靈武的即位,玄宗獨佔皇權的時代結束了,唐帝國迎來了短暫的二元皇權時代。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唐肅宗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肅宗李亨坐穩了皇位,太上皇唐玄宗真的成為淡出權力舞臺的老領導,而內廷權力也從高力士轉移到李輔國手中。在肅宗時代,李輔國才是大唐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個專權的閹宦。

唐玄宗的時代結束了,高力士的時代也結束了,主僕二人在長安宮中相互為伴,好不淒涼!所以,才會有了上元元年(760年)的發配巫州之事。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大曆十二年 ( 777年 ),唐代宗感念高力士一生功勳,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 陪葬玄宗泰陵,這是唐玄宗唯一的陪葬墓,其殊榮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聖人即是玄宗

代宗還下詔立神碑以紀念高力士,由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潘炎奉敕撰文, 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待詔張少悌奉敕書丹, 碑首有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的題額。

縱觀高力士一生,按照那個時代的人臣標準,堪稱一代名臣。明朝李贄在其《史綱評要》中說:“高力士真忠臣也, 誰謂閹宦無人?內侍如力士者甚少。”《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刻畫與歷史上真實的高力士,相去不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忠於李唐王朝,全家都死在朝廷手裡

高力士墓神道碑

不過,試想一下高力士祖上,原本是北燕皇室馮氏。歷經南北朝至隋唐,馮氏家族遷至嶺南,成為南粵豪族,但是卻被唐朝(武周)政權殘忍滅族,豪門少年馮元一也被閹割成了唐廷宦官高力士,被閹割的不僅是身體,還有靈魂。從李唐皇權的受害者,變成李唐皇室的忠臣,馮元一的人生其實著實可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